殷商重磅大展终于来啦!镇馆之宝、明星文物大聚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3 11:42 2

摘要:5月19日,备受瞩目的“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对观众开放。

5月19日,备受瞩目的“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对观众开放。

这次展览汇集了全国28家文博单位338件文物。珍品、孤品、名品云集,不少文物第一次进京!

山西博物院的“镇馆”龙形觥、 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亚长牛尊、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崇阳铜鼓...它们都来了!

值得大说特说的是,“大明星”妇好鸮尊双生子阔别50年再重聚!

作为首博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一,展览涵盖了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包括:

河南安阳殷墟

山东青州苏埠屯

湖北黄陂盘龙城

湖南宁乡炭河里

江西新干大洋洲

四川广汉三星堆

四川成都金沙

……

这些遗址代表性的文物,以及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通通亮相展厅。你对殷商的好奇?对殷商的疑惑?展厅里都有答案。

如此大的阵仗,充分展示了殷商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展览内容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个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进而展示殷商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生活,最后展示殷商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展览五大亮点

展品丰富全面

此次展览涉及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的重点文物就超过50件(套),不少展品是首次进京亮相;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铜鹰形铃,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双面铜人像、兽面纹青铜胄、蝉纹青铜大刀等一众“明星”文物纷纷登场,一展纵览殷商超重量级文物“天团”。

商朝的国家手账

商代甲骨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小事,事事占卜。常将占卜问题或结果刻在龟甲或牛胛骨上,这些文字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商代甲骨文。占卜内容从祭祀天地时的吉凶问卦,到出兵征伐前的天气预测;从预测王后的分娩日期,到庄稼收成的年景祈愿……

比如,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H3:553”刻有“子其疫,弜往学”。这片甲骨的问卜者正是商王武丁之子“子”,他向祖先或神灵提出了一个与现代学生颇为相似的疑问——“生病了,还要不要去上学”。看来上学真是贯穿古今的头等大事,即便你是王子,上学同样需要遵循学校的规范要求。

| 卜甲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甲骨(《甲骨文合集》35406〔下部〕)

1899年,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中最先发现了甲骨文。1908年,罗振玉确认这些甲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

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尚书》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说法。

图片里这件甲骨记载的报乙、报丁等是商朝的先公与先王,为后世整理商代先公先王的关系提供了关键资料。

| 甲骨(《甲骨文合集》35406)商 国家图书馆藏

妇好的私藏珍宝

妇好鸮尊

迷人的身形

整器为一站立鸮形,挺胸抬头,双翅并拢紧绷,双脚并拢,四趾抓地,尾巴下垂。鸮的“后脑勺”上有两个盖钮,一立鸟一龙,方便打开器盖。

极繁风“外衣”

云雷纹+饕餮纹+羽翎纹+夔龙纹+蝉纹+长蛇纹+菱形纹+鸮纹……数不清。

双“鸮”合璧

青铜鸮尊于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此次展览中,两件青铜鸮尊重新聚首,限时展出,不可错过哦。

| 妇好青铜鸮尊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 妇好青铜鸮尊 商 河南博物院 藏

斧子,铲子,炒勺?

亚丑钺

为啥叫“亚丑钺”?

“亚丑钺”之名,源自钺口部两侧对称铭刻的“亚醜”二字。虽“醜”之简体为“丑”,但此“亚丑”实则并不丑陋。

亚丑不丑

亚丑钺人面五官、浓眉大眼、高鼻梁、方脸方下巴、嘴角上扬、牙齿整齐全露,天生一副笑脸,看似面相憨厚,实际上的身份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名的“高富帅”。在古代青铜钺既是作战武器,也有仪仗礼器的作用,象征着王权或军事指挥权。

哥俩的第一次会面

亚丑钺于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大钺,与亚丑钺形制基本相同。两件青铜钺,一件藏于山东博物馆,另一件则被调往北京,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而这次也是“哥俩”的首次聚首。

| 亚丑钺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 亚丑钺 商 山东博物馆 藏

义肢,权杖,笊篱,痒痒挠?铜质手形器

传奇的身份。殷墟亚长墓出土的铜手形器,贴身置于亚长棺内。亚长是商朝武将,35岁左右阵亡。此器为目前所知的全国唯一发现的青铜手型器,也是最早的假手。

用途猜猜猜。青铜手长约13.2厘米,宽约6.8厘米,比正常的右手略小,内残留碳化木柄,手掌半握,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手背之上还装饰着半个饕餮纹。关于它的用途,有人猜测可能是亚长的义肢,也有人说是象征权力的权杖,还有人推测是捞取食物的笊篱、痒痒挠…… 它到底是做什么用处的呢?快来一起握个爪,猜一猜吧!

| 铜质手形器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浑身花纹的大佬:“亚长”牛尊

罕见器形

这是殷墟唯一一件牛形的青铜容器,造型为写实的水牛,体态健壮肥硕,抬头伸颈,微张口,口内中空,背部微凹,上有长方形铜盖。牛颈部下方及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牛身布满龙、鸟、鱼等动物纹饰,腹部两侧饰虎纹,虎头低垂,虎尾上卷至牛臀部。

出土时的小八卦

牛尊出土时,破碎较为严重,除器盖外,腹部和四肢早已碎成多块,且由于长期挤压,多处出现变形。文物工作者费了很大力气将它拼贴复原,堪称“妙手回春”!

| 牛尊 商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藏

流口水的“小猪佩奇”:盉形陶鬲

小猪佩奇。盉形陶鬲为泥质灰陶。器盖呈猪首状,长嘴圆眼,双耳竖立。猪口部两侧略损,文物修复师用石膏修补后,两道白痕迹看起来很像小猪流下的口水印记!非常可爱!

| 盉形陶鬲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迎宾客 陶人

西方学者和国内“疑古派”曾否定商王朝的存在。1928年10月,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开启,持续近百年。一铲子一铲子,把商朝“挖”了出来。

这件“呆萌”的陶人是展览的“迎宾员”。它就是从商都殷墟挖出来的,仔细看,它胸部刻的“子”字是商王的姓。

| 陶人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兽面纹青铜胄

1989年冬天,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新干县大洋洲发掘了一处商代遗存,出土的器物既有中原元素,又有强烈的本地风格,是商代南北文化交流的缩影。

这件高浮雕兽面纹青铜胄是一件兵器,你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没错,它就是电影《封神》中质子团佩戴的头盔原型。

| 兽面纹青铜胄 商 江西省博物馆藏

玉刀

电影《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使用的武器“龙牙刀”的原型,就是安阳殷墟亚长墓出土的这把玉刀。

3300多年前,它也许是商代贵族手中的礼器,也可能是象征权力的神器。

| 玉刀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变形虺纹铜敦

而玉虚宫的天元鼎,则是参考了战国时期的铜敦。

电影《哪吒》对商周文物的借鉴和艺术化创造,是文物活化利用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它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之后第二个王朝,共17世31王,持续了500余年。从1928年殷墟考古开始,几代考古学家用手铲逐渐揭开了一个遥远神秘的时代。

| 变形虺纹铜敦 战国 首都博物馆 藏

| 司(兔丂)母铜方壶 商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藏

| 铜方斝 商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藏

| 龙形觥 商 山西博物院 藏

| 兽面纹铜铙 商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 藏

| 玉调色板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 “册宅”铜鼎 商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藏

| 铜铙(一套三件)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 铜异形器 商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藏

| 铜簋 商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藏

| 提梁卣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 双兽纹铜弓形器 商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藏

| 铜镞 商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藏

·

| 玉龟 商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藏

| 三鱼纹铜盘 商 首都博物馆 藏

| 铜鸮卣 商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 藏

| 铜人形器 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藏

| 习字甲骨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藏

学术研究深厚

展览前期策划、大纲撰写阶段,组成国内权威商周考古专家组,先后七次就内容进行论证,融入最新考古成果,如盘龙城、琉璃河都是今年4月最新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夯实展览学术根基。

伴随展览将同步推出多位知名学者领衔的线上直播、专家讲座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公众普及殷商文化知识。开展后会组织策展人带领观众进行多样化专家讲解介绍。展览图录也即将出版,作为可供观众带回家的专业资料和观展记忆。

观展氛围浓郁

展览在空间氛围、展陈细节、媒体手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突破:利用丝线的光影艺术、色彩的碰撞交融、AI活化历史人物的“梗文化”,全方位、立体化营造商都的空间意向,让观众跨越时空身临青铜时代。

科技赋能体验

展览借助科技手段,开辟“甲骨风云”XR大空间沉浸展示空间,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为一体的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邑商历史场景及甲骨文诞生背景,传递汉字文化价值;

佩戴MR设备,犹如现实中一样可以“拿起”文物仔细赏玩,亲身体验古代的铸造工艺;展览还开发全国首个融合体积视频(真人录制拍摄)+仿真体感地板(地面体感仿真系统)+气味系统(嗅觉仿真系统)的VR技术,佩戴VR头盔,可以行走于殷都祭坛,亲手触摸动态甲骨文,化身商代战士,守护商代文明。

文创开发多样

特邀多位设计师设计推出极具特色的“殷商主题”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目前首批上线文创已达 280余种,是北京对单一展览投入文创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包括饕餮纹岩画和青铜器版画化身为3D礼纸包装、立体折纸青铜人像等。

针对年轻观众,除了玩之外还有美食,开发有手工gelato冰淇淋等创意产品。推动文物“活”起来,融入现实生活。

除此以外还推出多元导览、沉浸演艺、社教活动、精品研学等系列服务作为展览的配套延伸。更以展览为中心,打造文商体旅融合。以展览+文艺,打造“消费升级新引擎”;以展览+商圈,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以展览+旅游,打造“文旅融合新体验”;以展览+体育,打造“健康生活新方式”,为公众观展全方位保驾护航。

“‘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是文物、科技、艺术与教育的多维融合。期待通过这场展览,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殷商文明的脉搏,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

看·见殷商

展览时间

2025年5月19日-10月12日

(19: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18:00)

来源:七零后水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