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淮安,旧时又名淮安府或者山阴县,1914年改为怀安县。县城北面偏僻而嘈杂的巷子里,有一条名为驸马巷的小巷。小巷的中间部分,衔接出一条与他成“丁”字型的局巷。“丁字”的连接处,是一所由两个院落连成的三进宅院,宅院里面有18间大房子。
同为领袖,为什么毛主席比周总理更适合领导军队,与儿时的经历息息相关
周总理有三位母亲,每一位母亲都对他的性格养成、品质品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江苏省的北部地区,缓缓东流的淮河和川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一片水草茂盛的平原。平原上,静卧着一座悠悠的古城——淮安。
淮安,旧时又名淮安府或者山阴县,1914年改为怀安县。县城北面偏僻而嘈杂的巷子里,有一条名为驸马巷的小巷。小巷的中间部分,衔接出一条与他成“丁”字型的局巷。“丁字”的连接处,是一所由两个院落连成的三进宅院,宅院里面有18间大房子。
1898年3月5日这一天,东宅院的一间屋子内格外地忙碌。在一位产妇痛苦不堪的叫喊声中,一声嚎啕大哭传入耳畔。
这个男婴便是周恩来。
周恩来的祖父名叫周殿魁,字攀龙,此时已不在人世。周攀龙本是浙江绍兴人。黄酒和师爷是算是绍兴的两大特产,他从绍兴携家眷到淮安当师爷,晚年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关系强大,拒不办理交接,等他正式走马上任,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便撒手人寰。
周家原本是名门望族,从此便走向没落。周攀龙离开人世,没给4个儿子(贻庚、贻能、贻奎、贻凎)留下什么资产,只留下上面说到的大宅院。
周恩来出生时,他的父亲还很年轻,24岁左右,为人本分,在外省谋职,薪水不多失业更是常事,因此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当得知自己有了儿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了儿子,意味着生活更有盼头。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周恩来出生没多久,便传来了他外祖父在淮阴病危的消息。
周贻能得知此事,思考再三,并未将此事告知妻子万冬儿——也就是周恩来的生母。万家在淮阴也是名门望族,门庭若市,家境富裕。主人万青选当过淮阴县的知事,膝下18个子女,平时最疼爱的就是万冬儿。冬儿不仅样貌出众,而且还是持家的一把好手。周贻能1897年娶她为妻,两口子相敬如宾。现在冬儿刚刚产子,身体极度虚弱,怎么能让他承受这样的刺激呢?
周恩来出生的第二日,万青选病情加重,不省人事。家人告诉他冬儿刚生下一个男孩,老人吃力的睁开了眼睛。问过生辰八字后,高兴地慢慢说:“这孩子有出息,叫冬儿好好培养他!”
就在这一日,老人家离开了人世。
周恩来成了父母的掌中宝,他们给他取名叫“大鸾”,这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幼小的周恩来就这样一天天长大。
1899年年初,周家又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最小的叔父周贻凎一病不起。
此时的周贻凎刚刚21岁,刚结婚没多久,没有子女。按照旧社会的习俗来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贻凎此时最伤心的不是他不久后便要离开人世,而是膝下无子。新婚不多久的妻子陈氏还未来得及体验生活的快乐,就要四处寻医问药。这对她来说太苦了,如果丈夫离世,她就会成为没有子嗣的寡妇,成为被人看不起的女人。
周恩来是周家长孙,也是当时周家唯一的孙子。周恩来的父母深明“人伦大义”,为使四弟在生命垂危之际有所慰藉,也使弟妹将来的生活有所依托,决定将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抱给他们“冲喜”。两个月后,贻凎辞世。
陈氏成了周恩来的养母,这一年他的弟弟周恩溥也出生了。
陈氏那年22岁。她娘家是苏北宝应县的,父亲陈源是清朝的秀才,又懂得医术,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她从小就喜欢书画,熟读古文、唐诗、宋词,很有才学,而且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心地善良。他对周恩来的成长影响很大而且十分有益。
贻凎去世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她很少外出,恪守妇道,把母性最炽热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幼年的周恩来。她还为周恩来请了一位很好的乳母——蒋江氏,一同来培养这位被外祖父认为“有出息”的孩子。
如此,周恩来便有了三位母亲:生母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三位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养母是他的文化启蒙教师
从四岁开始,周恩来就每天跟陈氏读书、写字。五岁之后,又跟陈氏学儿歌和简单的唐诗宋词。儿时的他虽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已经能倒背如流了。
有一次,弟弟恩溥玩刀子,险些误伤了周恩来的眼睛,这让陈氏十分后怕。她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养子抚养成人,可不能有意外呀!从这以后,她干脆把周恩来关起来读书认字,等到他学厌烦时,就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义和团的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的故事。
周恩来在陈氏膝下度过了童年。在陈氏去世的时候,母子俩几乎没有分开过。这段时间,正是周恩来三观养成的时间,养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周恩来的性格养成、教养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了生母,叫陈氏为“娘”,而称生母为“干妈”。
养母去世后,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念母文》。他后来满怀深情地说:“时至今日,我仍然忘不了养母对我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嗣母终日不出门,我好静的性格就是随她而来。
周恩来从乳母这里学到了农事
与养母相比,乳母蒋江氏即蒋妈妈是个“粗人”,但周恩来却十分爱听她讲话。她耐心的将周围的农事告诉周恩来,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比如:从播种到生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如何用瓜子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用黄包车拉着走?
蒋妈妈讲的话,周恩来不但听得仔细,有时候还会学着做。拿种瓜来说吧,他曾在花坛里种下一粒种子,天天浇水。好多天过去了,还没见种子发芽,他便去问蒋妈妈为何还不发芽。蒋妈妈笑一笑说:“傻孩子,现在是冬天,等到春天播种才行呀。”第二年春天来临时,蒋妈妈带他在地里种了几粒南瓜子,果然出苗了,后来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极了,觉得蒋妈妈本事真大,好像掌握了这世界上所有的秘密。
周恩来对蒋妈妈也有着很深的感情。童年时,他总到大运河旁的蒋妈妈家玩。后来在私塾读书时,一天晚上,忽然大雨瓢泼,蒋妈妈打着伞去接他,要背着他走。他却扶着她说:“妈妈,我搀着你走,路滑!”之后的日子里,周恩来到天津读书,蒋妈妈还特意去看看望他,周恩来别提有多开心了,陪着他四处逛;在她要回家时,还送他一个搪瓷碗,请她多多吃饭,保重身体。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这里说的“妈妈”,就是乳母蒋江氏。
周恩来在生母这里学会了为人处世
生母万氏虽然把周恩来过继给了养母陈氏,但母子之情却是这世上最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任何力量都分不开的。况且还就住在一所大宅院里,生母依然和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养母陈氏承担了她个人的不幸(丧夫),那生母万冬儿不仅承担了个人的不幸(丧父),还承担了整个家庭的不幸。当时的周家家徒四壁,周恩来的父辈虽有兄弟4人,但伯父、生父背井离乡谋生,除去自己的花销,已无力再资助家里;三叔从小就卧病在床,不能劳作;养父又病死了。
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生母一个人身上,周家虽穷,但也是名门望族,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往,求人托事,这些事情都办的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打小就跟着外祖父出入官场,见过大世面,只有她有能力担此重任。生母处理这些应酬事项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耳濡目染间,他自己也知道了很多事情。
但是,周恩来很反对生母如此讲排场,有时会忍不住问:“干妈,为什么穷成这样,非得死要面子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生母做这样的事情并非自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周恩来的生母处理家中事物精明能干,待人接物细致周全,处理矛盾谙熟达练,这是对周恩来性格养成最好的熏陶。周恩来后来回忆起这些往事时说:“我的生母慈祥、温柔,但文化不高,因为万家认为女人家不应该受教育。可是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善良和宽容大度的品德。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里也有她这一部分。”
三位母亲,带给同年周恩来三种不同的养分。他后来文思泉涌,文采飞扬,这里面是养母的影响;他后来不搞特殊、能够体会百姓的困苦,这中间少不了乳母的影响;他后来成为舌战群儒的外交家,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 ,这中间生母的熏陶至关重要。和三位母亲不同生活的经历,成了周恩来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些品德和性格的养成也成了人民最宝贵的财富。
毛泽东父亲和母亲都对他性格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父亲毛顺生经历过家境窘迫,曾因贫困而参军卖命,后来靠着运气和辛勤劳作才摆脱困境。毛顺生精明强干的性格,既能遗产给毛泽东,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压迫感,继承和逆反永远是儿子和父亲之间永恒的话题,父亲遗传给毛泽东精明强干,奈何老爹过于爱财。
这就使得毛泽东一生都厌恶钱财,以至于一辈子都对钱财不那么在意。毛老爹对毛泽东的不平等,恰恰养成了他一生追求平等。这实在叫人惊叹,但这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强烈的欲望一般都产生于奇缺,而拒绝某种事物常常是因为拥有的缘故。不热衷于拥有和享受物质这一点,使得毛泽东带领的革命队伍完全异于数千年来其他革命者,而是升华成了为理想而献身的圣徒,对中国未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正是由于这样的品质,使得毛泽东在掌握大权后,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20年,熬过了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居然在此期间实现了工业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毛泽东的童年时期,父亲对他是很严格的,打骂是常有的事情,毛老爹不光脾气暴躁,还服过几年兵役,打起儿子来更不会手软。暴躁老头往往会生出懦弱的儿子,原因就是有些孩子会被老爹的暴怒恐吓住,而且无法体会那狂风骤雨般的大爱,反抗老爹的儿子会早早成熟。毛泽东正好就是对老爹十分不满的儿子。老爹强迫他劳作,不让他上学,还不让他看杂书,老爹十分贪财等都上毛泽东很逆反。但毛泽不会蛮干,也不会倔强到和老爹顶着来,而是能躲则躲,躲不掉的时候就去找同盟军支援。
他的同盟军就是他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依靠同盟军,这一招毛泽东小时候就运用的很好,并且身体力行。这对于他之后团结弱小,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人民群众都起到了有很大的影响在里面。
除此以外,毛泽东还与老爹发生过两次大的冲突。
一次是在10岁那年的夏天,受不了炎热的孩子们希望到外面嬉戏玩水,塾师邹春培先生显然不认同他们的想法,他布置学生预习《论语》,内容是武侠爱好者都熟悉的一段: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喂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话,即使对《论语》不熟悉的人,也能理解大致的意思,原因就是在《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强词夺理用它来调侃过段皇爷手下书生宰相读书不甚求解。
见到“吾与点也”这几个字,毛泽东心中暗想:哦,原来孔圣人是支持弟子们游泳的呀。于是,在盛夏的炎热中,他号召同伴去游泳,并说自己找到了对付老师的办法。有人带头,这太好了,显然毛泽东在小伙伴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于是大伙欢天喜地的去游泳。
邹先生回到教室,看到在水里嬉戏打闹的学生们,大声训斥道:“孺子不可教也!”接下来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很明显邹先生打算用戒尺来教训一下不是朽木但是带头人的毛泽东,毛泽东则根据书上所写“吾与点也”,来指明孔圣人是支持下水游泳的。
毛泽东这一句“吾与点也”弄得邹先生很尴尬,当时教育的最高精神就是服从孔夫子的教诲,而少年毛泽东学习的悟性已然上升到如此高度,现学现用,用孔夫子做挡箭牌。这让邹春培哑口无言,他气急败坏的折断戒尺,到毛顺生那里告状说:“顺生兄,你家石三伢子不得了,他才学比我高,我可不敢教他这样的学生啦!”
毛老爹可不觉得他的石三伢子学问比老师还高,听说儿子竟敢坏了学堂规矩,顺手抄起一根竹竿就准备教训毛泽东。老爹可不管什么孔夫子理论。他更认可棍棒底下出孝子。毛泽东让老师下不来台,老爹自然要帮老师找回面子,面对老师与父亲的合力进攻面前,毛泽东选择了跑,毛泽东知道肯定少不了一顿“毒打”,不敢回家,于是就想往外跑,刚10岁的他,在山里转了3天,只离开家几里远,并未走出韶山冲。
毛泽东的出走引起家里的内乱,这一消息自然引发家里人极大的担忧,亲友们全体出动,四处寻找,幸亏一位砍柴的老人,遇到了迷路的少年,将毛泽东护送回家,老爹没敢因此再打毛泽东,先生也没再为难他。对这次经历,毛泽东自我感觉良好,几十年后,他向一位国际友人说起此事时,称之为“一次胜利的罢课”,他说,“我抗议取得的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孩子出走就意味着家长教育失败,这一结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二次大的反抗发生在1906年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宴款待他生意上的朋友,吩咐13岁的毛泽东招呼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干这些事情,十几岁的孩童心思怎么可能在干活上呢。老爹十分生气,就骂他懒惰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人的面反驳说:父慈子孝,只有“父慈”子才能孝。这简直触动了毛顺生的逆鳞,毛顺生气急败坏,抬手就打。
少年毛泽东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老爹再敢逼近,就跳到池子里。这才是真正的威胁,毛泽东水性好并不怕淹着,而是怕冻着,那个年代的医疗实在有限,这确实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见毛泽东如此决绝,老爹也犯了含糊,不敢上前言语,可是又不能后退算了,这多丢面子,于是,父子俩就这么僵持着。
这样僵持的着自然得妈妈出来解围了,这对文素勤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了,这父子俩都是倔脾气,谁又能彻底改了性子呢?在母亲的调解下,僵持的二人各退一步,老爹承诺不再打骂,儿子低头认错才得以和平解决。
13岁的毛泽东就和强悍的老爹战成平手,可见他的斗争精神,这种遇强不弱、不服输的精神在日后的岁月中不断被放大和扩展,在胜利方针的指引下变成了他所带领的队伍的斗争精神,最终成了中国人的斗争精神,一步步打败了日本人、国民党、一直到朝鲜战场,中华优秀儿女都被赋予这种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哪怕只有落后的武器也敢和强大的美国掰掰手腕,这林林总总的都是结果,而种子就是这样在少年毛泽东反抗老爹的时候被埋在心底的。
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迫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强有力的反抗,才能保全自己。还是孩童的毛泽东并不懂得什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却明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弱者必须反抗才能改变任人宰割的命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福分,我们民族命运的改变就是建立在毛泽东的反抗精神上的,而这种精神如果追溯渊源,很可能是来自毛老爹父权的压迫。
同老爹相比,对少年毛泽东产生更长远的影响的是他的母亲,作为家庭父母,文素勤一生勤勤恳恳。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知书达理,又富有同情心。灾荒年月,时常偷偷送米给乞讨的人。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就同情贫弱、乐善好施。
毛泽东母亲乐于助人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它构成了毛泽东人生观的基础,终其一生都未改变。毛泽东不惧怕任何强敌,却害怕面对弱者的伤痛、眼泪和哭声。他的青少年时代。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大多数人是麻木不仁的。而他从小就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毛泽东家附近有一个农民婆婆,曾收下订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了几天老爹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肉价格已经大涨了,这个婆婆忍不住的唉声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絮叨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能却能救急、救命,其中深意是可想而知的。年少的毛泽东心软了,居然自作主张收回订金,将这笔生意退掉了,不赚这种良心不安的钱。此举,自然引来毛顺生的震怒,怒不可遏地训斥毛泽东愚蠢加傻瓜,可以想象如此视财如命的毛老爹骂的有多难听。但毛泽东做的决定向来不容易更改,毛老爹再贪财也不能再去人家家里赶猪。毛泽东宁可挨骂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获得了实际的胜利。
毛泽东11岁那年,毛顺生购进了堂弟毛菊生赖以生存的7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态度异常的坚决,一致认为应该想办法帮助毛菊生渡过难关,而不是趁人之危,毛顺生却认为买卖是天经地义的事。田地是农民刨饭的家伙,不到危急关头是不会出此下策的,有钱也不随时能买到的,所以想通过买地发财的人来说还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母子俩态度再怎样坚决也无济于事,老爹获利了,但这件事却给毛泽东留下一种十分压抑的印象,乃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最好领袖,依然对此事充满愧疚之情,觉得老爹的做法不妥。
母亲文素勤的善良、淳朴。乐善好施也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不惧怕任何强敌,却看不得百姓受苦,从他领导秋收起义到新中国成立,他的一生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这是他一辈子都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父亲毛顺生的精明强悍、严厉和大爱让毛泽东极具反抗精神,让他不惧怕斗争,更会在斗争中找寻方法,使得他天不怕、地不怕,天地任我遨游的大气魄,正是这种大气魄,让他成为军队领导人的不二之选。
来源:急速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