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八位高僧:1玄奘,2鉴真,3鸠摩罗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0:04 4

摘要:玄奘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但真实的他可比小说里硬核多了。他出生在隋朝末年的官宦家庭,13 岁就出家,年纪轻轻就成了精通佛法的高僧。可当时唐朝的佛经要么不全,要么翻译得乱七八糟,他越学越困惑,最后下定决心:去印度,找最原始的佛经!

玄奘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但真实的他可比小说里硬核多了。他出生在隋朝末年的官宦家庭,13 岁就出家,年纪轻轻就成了精通佛法的高僧。可当时唐朝的佛经要么不全,要么翻译得乱七八糟,他越学越困惑,最后下定决心:去印度,找最原始的佛经!

那会儿唐朝刚建立,边境管控严,根本不许私人出境。玄奘没打退堂鼓,悄悄从长安出发,一路 “偷渡” 向西。过玉门关时,守关将士被他的决心打动,偷偷放了他;走进八百里流沙(现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袋不小心洒了,他五天五夜没喝一口水,差点渴死,靠著 “绝不回头” 的信念硬撑下来;翻帕米尔高原时,遇到暴风雪,同行的人要么退缩要么病死,他一个人继续走。

到了印度后,他在最顶尖的那烂陀寺学习,跟印度高僧辩论,没人能赢他,连印度国王都请他讲经。滞留 17 年后,他带着 657 部佛经回国,唐太宗本来要治他 “偷渡” 的罪,可听了他的经历,当场改口尊称他 “国宝”。之后玄奘在西安大雁塔译经 19 年,翻译的《大般若经》《心经》直到今天还在流传。他这辈子,没什么孙悟空保驾护航,靠的全是自己的脚和心,把 “信仰” 两个字走成了真。

要是说玄奘是 “引进来”,那鉴真就是 “走出去” 的代表。他是唐朝扬州人,年轻时就是有名的高僧,不仅懂佛法,还会建筑、医术、出去” 的代表。他是唐朝扬州人,年轻时就是有名的高僧,不仅懂佛法,还会建筑、医术、书法 —— 放到现在就是 “斜杠大师”。

当时日本刚经历 “大化改新”,特别想学习中国文化,就派使者来请鉴真去日本传法。鉴真一口答应,可谁知道这一去,竟走了 12 年,失败了 5 次。第一次刚出海就遇到台风,船直接撞坏;第二次更倒霉,遇到海盗,财物被抢光;第三次、第四次要么被官府阻拦,要么船员生病;第五次最惨,船被吹到海南岛,跟着他的弟子死了好几个,他自己也因为水土不服,眼睛慢慢瞎了。

身边人都劝他:“师父,算了吧,你都瞎了,还去日本干嘛?” 可鉴真说:“我答应人家的事,不能不算数。”66 岁那年,他第六次出海,终于漂到了日本。到了日本后,他没闲着,帮日本人建了唐招提寺 —— 现在还是日本的国宝;教日本人种草药、写汉字;还帮日本整理了佛教戒律,让日本佛教有了规矩。最后他死在日本,日本人把他当 “恩人”,直到现在还年年纪念他。

鸠摩罗什是西域龟兹国(现在新疆库车)的王子,妈妈是龟兹国王的妹妹,却偏偏看破红尘,要出家。妈妈出家前跟他说:“你要么跟我一起出家,要么就继承王位。”7 岁的鸠摩罗什想都没想,选了出家。

他天赋异禀,12 岁就成了西域有名的高僧,连中原的皇帝都听说了他的名字。前秦皇帝苻坚为了请他来中原,竟直接派了十万大军去打龟兹国,把他 “抢” 了回来。可没想到,苻坚没多久就被杀了,鸠摩罗什成了俘虏,被软禁在凉州(现在甘肃武威)17 年。这 17 年里,他没抱怨,反而偷偷学汉语,把汉语练得比中原人还流利。

后来后秦皇帝姚兴把他接到长安,尊他为国师,请他译经。当时译经特别难,没有统一的术语,他就首创了 “意译” 的方法 —— 既要准确,又要让中国人看得懂。他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比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他译出来的,直到今天还在被人诵读。

更难得的是,他一辈子都在 “渡人”。有人劝他:“大师,你这么有学问,该留个后代啊。” 姚兴甚至强迫他娶了十个宫女,可他始终没忘初心,译经一辈子,培养了三千多个弟子,把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国文化。他圆寂前说:“如果我译的经没错,死后我的舌头就不会烂。” 后来人们打开他的棺材,果然舌头完好无损 —— 这就是 “舌舍利” 的来历。

慧能的故事,就像古代版的 “逆袭爽文”,但比爽文更动人。他出生在唐朝岭南(现在广东),爸爸早死,妈妈带着他卖柴为生,没读过一天书,是个彻头彻尾的 “文盲”。

有一天,他在集市上卖柴,听到有人念《金刚经》里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突然就开悟了,觉得 “这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于是他告别妈妈,带着仅有的一点钱,去湖北黄梅找五祖弘忍学佛。

弘忍见他是个南方来的 “粗人”,就故意考验他:“你一个南方蛮子,还想成佛?” 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可没有南北。” 弘忍听了,心里暗暗佩服,却没表露,只让他去后院舂米,一干就是八个月。

后来弘忍要选继承人,让弟子们写 “偈语”(类似诗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大弟子神秀写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家都觉得好。慧能听说后,因为不识字,就请人帮他写了一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这句偈语,当场就知道:慧能才是真正懂佛法的人。当晚,他偷偷把衣钵传给慧能,还嘱咐他:“你赶紧走,有人会追杀你。” 慧能连夜逃回岭南,躲在猎人队里 15 年 —— 白天帮猎人干活,晚上就给猎人讲佛法,连猎人都被他感化,不再杀生。

15 年后,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公开露面。当时寺里的幡被风吹动,有人说 “风动”,有人说 “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这句话一出口,满寺震惊,他也正式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一辈子没读过书,却留下了《坛经》—— 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写的、被尊为 “经” 的佛教典籍。他圆寂后,肉身被保存下来,现在还在广东南华寺,一千多年来完好无损,成了世界佛教史上的奇迹。

法显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比玄奘去印度取经早了 200 多年,而且出发时已经 65 岁了。

那会儿佛教在中原发展很快,但戒律不全,很多僧人不知道该怎么修行。65 岁的法显看着着急,跟几个师弟说:“我去印度找戒律回来。” 大家都劝他:“师父,你这么大年纪了,路上那么危险,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法显说:“为了佛法,死在路上也值。”

他和师弟们从长安出发,翻祁连山、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上饿死、病死的师弟越来越多,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到印度后,他一边学习梵文,一边收集戒律典籍,一待就是 10 年。本来他想走陆路回国,可觉得陆路太危险,就决定走海路 —— 这一走,又成了冒险。

他从印度坐船去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又待了两年,收集到更多佛经,然后坐船回国。没想到刚出海就遇到风暴,船在海上漂了 90 多天,才漂到爪哇岛(现在印度尼西亚)。在爪哇岛等了五个月,他又坐船出发,结果又遇到风暴,船差点翻了,粮食和淡水都快没了,船员们都想放弃,法显却每天念经,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一定会到中国。”

就这样,他在海上漂了三个多月,终于在山东青岛登陆。这一趟取经,法显走了 13 年,去的时候 65 岁,回来时已经 78 岁了。可他没歇着,立刻开始译经,一共翻译了 6 部 100 多卷佛经,还写了一本《佛国记》—— 这本书里记录了他沿途经过的 30 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成了现在研究古代中亚、南亚、东南亚历史的重要资料,连国外的历史学家都把它当 “宝贝”。

法显这辈子,用 13 年的时间,走完了当时世界上最艰难的路程,不仅带回了佛经,更打开了中原和西域、南亚的文化交流之路。他常说:“人老了,心不能老。” 这句话,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很多人。

达摩是把禅宗带到中国的第一人,连武侠小说里都常提他 “达摩老祖” 的名号,真实经历比传说还传奇。他本是南印度的王子,出身贵族却不爱荣华,跟着般若多罗大师出家,学了一身佛法后,听说中国有 “大乘气象”,就决定渡海来中原传法。

那会儿坐船去中国可不容易,达摩从印度出发,在海上漂了三年,才到广州。梁武帝听说来了位印度高僧,赶紧派人把他接到南京。可两人一聊天就 “聊岔了”:梁武帝说自己建了多少寺庙、度了多少僧人,觉得功劳很大;达摩却说 “这些都是外在的功德,不是真正的佛法”。梁武帝听了不高兴,达摩知道两人 “道不同”,就悄悄离开南京,往北去洛阳。

走到长江边时,没船也没桥,达摩竟踩着一根芦苇,轻飘飘过了江 —— 这就是 “一苇渡江” 的来历。到了洛阳后,他没去热闹的寺庙,反而躲进嵩山少林寺后面的山洞里,对着石壁坐了九年。有人好奇去看,只见他一动不动,连鸟儿在他肩上筑巢都没反应,大家都叫他 “壁观婆罗门”。

九年面壁后,达摩终于等到了第一个懂他的弟子 —— 慧可。当时慧可为了求法,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还狠心砍断自己的手臂,说 “请师父为我安心”。达摩反问他:“你把心拿来,我就为你安。” 慧可愣了半天,突然醒悟:“我找不到我的心啊!” 达摩笑着说:“那我已经为你安好心了。” 就这么一句话,慧可开悟,成了达摩的继承人。

后来达摩要回印度,临走前把自己的袈裟和钵盂传给慧可,说 “禅宗一花开五叶,日后必能发扬光大”。果然,从慧可开始,禅宗慢慢传遍中国,成了中国佛教最有影响力的宗派之一。现在少林寺还留着 “达摩洞”,洞里的石壁上据说还能看到他当年面壁的影子,千年来一直有人去那里追寻他的足迹。

再聊聊近代最传奇的高僧 —— 虚云,他活了 120 岁(从清末活到 1949 年),一辈子都在 “救寺庙、传佛法”,见过光绪皇帝,也护过抗日战争中的百姓,经历比一部近代史还丰富。他出身湖南湘潭的官宦家庭,小时候却偏偏不爱读书做官,总想着出家。19 岁那年,他偷偷跑出家,可被父亲抓回来关了三年;22 岁时,他趁家里不注意,再次逃走,才算真正踏上修行路。

虚云的修行有多苦?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他 32 岁时从普陀山出发,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全程两千多里,走了整整三年。路上遇到大雪封山,饿了就吃草根,冻得差点截肢,可他从没停下;走到黄河边时,船翻了,他抱着一块木板漂了两天两夜,侥幸活下来,爬上岸接着拜。这份苦行,连当时的光绪皇帝都听说了,专门派人给他送粮食。

后来他成了高僧,却没待在舒适的寺庙里,反而到处去修那些被战火毁了的古寺。清末民初,天下大乱,南华寺(慧能的道场)、云居山真如寺都成了废墟,虚云带着弟子们自己动手,搬砖、种地、修佛像,一修就是十几年。最难得的是,抗日战争时,他在云南鸡足山主持祝圣寺,看到百姓被日军欺负,就把寺庙改成难民收容所,还组织僧人募捐,给八路军送药品。有人劝他 “别惹麻烦”,他说:“佛弟子也要爱国,看着百姓受苦,我不能不管。”

虚云一辈子收了几万弟子,连梁启超、孙中山都曾向他请教佛法。他 120 岁圆寂前,还在嘱咐弟子:“好好护持佛法,好好爱护国家。” 现在很多寺庙里还留着他当年修复的痕迹,他的故事也成了近代佛教史上 “以苦为乐、以寺为家” 的典范。

最后这位,是个 “跨界高手”—— 一行和尚,他不仅佛法精深,还懂天文、数学,是唐朝最厉害的 “科学家僧人”。他出身官宦家庭,爷爷是唐太宗时的功臣,可他小时候家里落了败,15 岁就跟着舅舅学天文,后来觉得 “科学能解天地之谜,佛法能解人心之谜”,就出家当了和尚。

唐玄宗即位后,听说一行懂天文,就把他请回长安,让他编新的历法。当时用的旧历法不准,农民常因为节气算错耽误种地,一行一口答应,说 “我要编一部让百姓能用准的历法”。为了测准数据,他带着弟子们走遍全国,从北方的内蒙古到南方的越南(当时属唐朝),设了 12 个观测点,测太阳的影子长度、北极星的高度。

最了不起的是,他还测出了 “子午线” 的长度 —— 也就是地球上经线的距离。这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次!他算出 “每相差一度,子午线就相差约 131 里”,这个数据虽然和现在的精确值有点误差,但在 1300 多年前,没有望远镜、没有计算器,全靠尺子和罗盘测量,已经是世界级的成就了。

除了测子午线,他还和工匠一起造了两台天文仪器:一台叫 “浑天仪”,能模拟星星的运动;另一台叫 “水运仪象台”,不仅能看星星,还能自动报时,相当于古代的 “天文钟”。后来他编出《大衍历》,这部历法准得很,从唐朝用到宋朝,用了 300 多年,农民按这个历法种地,再也没耽误过农时。

有人问一行:“你又学佛又搞天文,不累吗?” 他说:“佛法是修心,天文是观天,心和天是通的。” 他圆寂后,唐玄宗特别伤心,把他的画像挂在皇宫里,还说 “一行法师是朕的老师”。直到现在,天文学家提起古代的科研成就,还总少不了提一行 —— 这位把佛法和科学融在一起的传奇高僧。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