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非常精彩且著名的《塔木德》典故,它完美体现了犹太拉比们如何用寓言式的智慧来理解神迹。这个描述并不旨在提供一种物理学的解释,而是为了说明在神圣的领域,空间可以超越其物理限制,其运作法则与俗世不同。
英国doctor who (脑子不好使了,不记得中文如何翻译,姑且叫啥也博士)系列影视主角时间领主有个电话亭,进去就是一个宽敞的飞船。
《塔木德》中描述,所罗门圣殿中的至圣所虽然物理空间很小,却能容纳所有来到耶路撒冷朝圣的人群而毫不拥挤。
--题记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且著名的《塔木德》典故,它完美体现了犹太拉比们如何用寓言式的智慧来理解神迹。这个描述并不旨在提供一种物理学的解释,而是为了说明在神圣的领域,空间可以超越其物理限制,其运作法则与俗世不同。
这个典故的核心记载在《塔木德·赎罪日篇》(Tractate Yoma)中,关于所罗门圣殿(第一圣殿)中的至圣所(Holy of Holies, קֹדֶשׁ הַקֳּדָשִׁים)。
《塔木德》中的描述与逻辑
1. 物理尺寸的局限:至圣所是一个确定的、相对较小的空间。根据《列王纪上》的记载,圣殿的至圣所内部是一个长宽高均为20肘(约9-10米)的立方体。在重大的朝圣节日(如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来自以色列全地和散居地的犹太人会成千上万地涌入耶路撒冷。
2. 朝拜的仪式:朝圣者们会进入圣殿的外院,当他们进行祷告和跪拜时,所有人都会面朝至圣所的方向。
3. 神迹的发生:《塔木德》(Yoma 21a)记载,尽管至圣所的物理空间很小,且朝圣者人数极其庞大,但当人们俯伏跪拜时,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有充足的空间,可以完全舒展身体,而不会感到拥挤或触碰到他人。
4. 拉比的结论:这个现象被明确描述为圣殿时代存在的十大持续不断的神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上帝的同在(Shekhinah)和圣殿的神圣性。拉比们的逻辑是:既然上帝是无限的(Ein Sof),那么祂临在的核心场所(至圣所)自然也就能超越有限的物理维度。
这个典故的深层寓意
拉比们讲述这个神迹,并非为了进行一场科学辩论,而是为了传达几个核心的神学和哲学观念:
1. 神圣空间的不同法则:至圣所是神人相交的临界点,是神圣(Divine)介入世俗(Profane)的所在。在这个领域,自然的物理法则(包括空间几何)可以被悬置和超越。这为理解其他神迹(如诺亚方舟、吗哪的降下等)提供了框架。
2. “压缩的空间”概念:在犹太神秘思想中,有一个概念叫 “צִמְצוּם” (Tzimtzum),通常翻译为“收缩”或“浓缩”。在卢里亚卡巴拉中,它指上帝为创世而进行的“自我收缩”。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指神性有能力将广阔的内容“浓缩”或“压缩”进一个有限的容器中。至圣所和方舟都是这种“神圣压缩”的体现。
3.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这个神迹也寓意着在神面前,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完整的关注和空间。尽管人数众多,但每个人的敬拜体验都是完整的、不受挤压的。这象征着神与每个个体之间独特而完整的关系。
与诺亚方舟问题的直接关联
当拉比们用至圣所的典故来类比诺亚方舟时,他们的论证逻辑是:
· 前提:我们相信无限的上帝能够在一个小空间(至圣所)里为无数人创造出足够的空间。
· 推论:那么,同一位上帝也当然能够在一个大得多的空间(方舟)里,为保存世界物种所必需的生物创造出足够的空间。
· 核心:两者都是同一种神圣干预的结果——即为了一个更高的目的(维持与人的约/保存受造界)而暂时改变自然秩序。
因此,这个《塔木德》典故是犹太教回应“方舟如何装得下”这类问题的经典范式:它将问题从“如何用物理学实现”的层面,提升到了“这是神圣意志和超自然干预的体现”的层面。它邀请读者不要被字面的、物质的困难所困扰,而去关注故事背后的道德、神学和灵性信息。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