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小罗密欧・布劳纳,向北吕宋司令部作战部队下达了一道指令 —— 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 “最坏打算”,这赤裸裸的表述,无疑就是在要求军队随时准备开战。
据 ABS-CBN 电视台报道,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小罗密欧・布劳纳,向北吕宋司令部作战部队下达了一道指令 —— 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 “最坏打算”,这赤裸裸的表述,无疑就是在要求军队随时准备开战。
在北吕宋司令部成立 38 周年纪念会上,他毫不掩饰地公然宣称:“我们必须做好最坏打算!”他要求该区域的雷达站进入 24 小时不间断的警戒状态。
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巴坦群岛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它位于菲律宾北部,扼守着巴士海峡的要冲。巴士海峡作为连接南海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无论是在海上贸易运输,还是军事战略部署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一旦台海发生变化,巴坦群岛极有可能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而布劳纳要求巴坦群岛的雷达站 24 小时警戒,显然是在密切关注台海方向的一举一动,企图在局势变化时,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情报,为菲律宾军方的决策提供依据。
在小罗密欧・布劳纳下达备战指令后,北吕宋司令部管辖区域内的士兵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焦虑之中。这里驻守着菲律宾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然而,面对即将可能与中方发生的冲突,这些老兵们却心生怯意,内心被强烈的恐惧所占据。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菲军上尉在接受 ABS-CBN 电视台采访时,无奈而又恐惧地坦言:“我们的 M113 装甲车在 05 式两栖突击车面前就是活靶子,雷达站在东风导弹射程内撑不过 5 分钟。”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以及对未来冲突的绝望。M113 装甲车是菲律宾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它在菲律宾的军事行动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然而,与中方先进的 05 式两栖突击车相比,无论是在火力、防护还是机动性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05 式两栖突击车作为中方自主研发的先进装备,具备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和优秀的两栖作战性能,能够在复杂的地形和海况下快速部署并投入战斗。而菲律宾的 M113 装甲车在面对 05 式两栖突击车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同样,菲律宾在巴坦群岛等地部署的雷达站,虽然承担着监测周边海域和空域的重要任务,但在中方东风导弹的强大威慑下,这些雷达站显得不堪一击。
东风导弹作为中方的战略威慑力量,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一旦冲突爆发,这些雷达站将成为东风导弹的首要打击目标,在强大的火力覆盖下,它们很难在 5 分钟内幸免。
这种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让菲军士兵们感到绝望和无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场可能的冲突中,几乎没有胜算,等待他们的可能只有死亡和毁灭。
在菲军高层的疯狂备战和士兵们的恐惧焦虑中,4 月 1 日愚人节当天,中方一艘船的出现,如同神兵天降,打破了紧张压抑的氛围,给菲律宾来了个措手不及。这艘船就是 “淞航” 号远洋渔业调查船。
“淞航” 号排水量达 3271 吨,从远处看,它就像一座沉稳的海上堡垒,散发着坚定而不可侵犯的气息。
它沿着吕宋岛西侧的拉瓦格、圣费尔南多等港口南下,航行轨迹就像是在海面上绘制一幅独特的画卷。令人瞩目的是,它最近时距离菲海岸仅 12 海里,这个距离近得足以让菲律宾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与军舰那充满威慑力的武力展示不同,“淞航” 号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和方式。它搭载着多波束声呐、6000 米水下机器人等一系列先进的科研设备。
这些设备就像是 “淞航” 号的眼睛和触角,多波束声呐能够对海底地形进行高精度的探测,就像给海底做了一次全面的 “CT 扫描”,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海底的地形地貌,为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6000 米水下机器人则可以深入到海洋深处,探索那些人类难以到达的神秘区域,获取珍贵的样本和数据,让我们对海洋的奥秘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时,它们正在对吕宋岛周边海床进行精密测绘,收集着关于这片海域的各种信息,每一个数据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淞航” 号穿越的民都洛海峡,是菲律宾所谓 “内水航道” 的核心区域。菲律宾一直试图将南海部分海域 “内水化”,通过各种手段宣称对这些海域拥有主权,而民都洛海峡在他们的 “内水主权叙事” 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淞航” 号的穿越行动,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直接挑战了菲方的这种不合理主张。中方的船只在这里自由航行,遵循着国际航行规则,以实际行动表明,在国际法和国际规则面前,菲律宾有多么的脆弱。
更为关键的是,“淞航” 号通过先进的数据链系统,能够实时将在海洋中收集到的数据传回永兴岛指挥中心。这些数据就像是战场上的情报,对于中方后续的反制行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永兴岛指挥中心可以根据这些精准的情报,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无论是制定海上巡逻计划、进行军事部署,还是开展外交谈判,这些数据都将成为有力的支撑。
在这场紧张的博弈中,巴士海峡无疑是一个关键的战略节点,而菲律宾北吕宋司令部控制的巴坦群岛,就像是一颗被放置在这个关键节点上的棋子。巴坦群岛扼守巴士海峡北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连接南海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也是菲律宾北部的重要屏障。然而,对于菲律宾来说,这个看似重要的战略据点,如今却更像是一个 “死亡陷阱”。
菲律宾在巴坦群岛上部署了 AN/TPS-77 雷达站,这个雷达站承担着监测周边海域和空域的重要任务,是菲律宾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现代战争中,电子干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手段。
解放军拥有先进的电子干扰技术,能够对敌方的雷达系统进行有效的干扰。在解放军强大的电子干扰下,AN/TPS-77 雷达站的效能大幅下降,据相关数据显示,其效能下降了 60%。
这意味着,菲律宾通过这个雷达站获取情报的能力大大降低,在面对可能的冲突时,他们将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敌方的动态,从而陷入被动的局面。
除了雷达站的效能问题,菲律宾在巴坦群岛的军事储备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该区域储备的燃料仅够维持 72 小时的空战,这在一场可能的战争中,无疑是杯水车薪。
在现代战争中,空战的持续时间往往较长,需要大量的燃料支持。而菲律宾在巴坦群岛的燃料储备如此有限,一旦冲突爆发,他们的战机将很快面临燃料耗尽的困境,从而失去空中作战能力。
更为致命的是,中方在台岛东部部署的东风 - 26 反舰弹道导弹,如同悬在菲律宾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东风 - 26 反舰弹道导弹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它的最大射程可达 5000 公里,能够对海上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东风- 26 反舰弹道导弹,可在 10 分钟内抵达巴坦群岛,瘫痪岛上的所有关键设施。这意味着,一旦菲律宾在南海的行动触发中方的红线,巴坦群岛上的军事设施将在短时间内被摧毁,菲律宾的军事防御体系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在这样的战略压力下,菲律宾在巴坦群岛的军事部署显得脆弱不堪,他们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来源:张帅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