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罗定,黎少镇隆久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兰既是村民们眼中亲切的“村支书”,也是群众心声的“代言人”,她用八年光阴履行“双重身份”,扎根乡土、淬炼芳华。她引领复耕190亩撂荒地,让杂草丛生的土地重获丰收;把闲置鱼塘、旧厂房变成“聚宝盆”,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至近20
扎根沃野 淬炼芳华(主题)
南方日报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罗轩
在罗定,黎少镇隆久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兰既是村民们眼中亲切的“村支书”,也是群众心声的“代言人”,她用八年光阴履行“双重身份”,扎根乡土、淬炼芳华。她引领复耕190亩撂荒地,让杂草丛生的土地重获丰收;把闲置鱼塘、旧厂房变成“聚宝盆”,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至近20万元;带着群众心声走进人民大会堂,为山区交通“代言”,让罗定肉桂产业进入国家规划的视野。
从一名普通村干部,到连续担任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回首这些年,李小兰以“脚沾泥、手捧数、心装人”的理念,把3900多名村民的期盼化作一份份扎实建议,撬动大发展,又将政策“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方言,送回乡野间。
如今的隆久村,水泥路通到自然村,荔枝园挂果丰收,光伏板发电“生金”。李小兰依然奔波在村头巷尾:“履职没有终点,只有和乡亲们越走越近的路。”
在乡野
脚踏实地履职尽责
隆久村的田间地头,总少不了李小兰的身影。自2017年回村任职以来,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的日程表上写满了“泥土味”的工作:复耕撂荒地、发展特色产业、整治人居环境……
起初回村时,隆久村还不似如今的整洁模样。3950人的村庄,不少耕地撂荒、旧屋破败、道路泥泞。想起自己在外看到的城市景象,李小兰下定决心为村里做点什么。
面对困境,李小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村“两委”一起调研,把村子的实情摸透,道路、水利、人员……全都做好记录。然后召开村民大会,鼓励大家团结起来,为大家鼓劲打气。李小兰的精气神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8年,她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续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地荒着,人心就散了,先把荒地用起来。”李小兰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创新“小田拼大田”模式,将零散土地整合成连片良田,引入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种植优质水稻、辣椒。2023年,全村复耕土地稳定产出,粮食播种面积达标,同时引导村民种植牛大力、肉桂、荔枝等经济作物,并为村民在“家门口”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现在荔枝种植面积达700亩,年产量150吨,产值超75万元。
村集体兜里有钱,才能更好地带动村子发展。李小兰带领村民探索“政银企村(户)”合作方式,出租闲置鱼塘、旧厂房,入股生态养殖小区,流转山林发展光伏发电,出租村内旧厂房、铺位、山林、鱼塘等自然资源。2024年,村集体收入再创新高,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实实在在地改善了群众生活。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速推进的浪潮之下,在云浮市委的号召下,隆久村成立57人的互助工作队,推行“劳动换积分、积分兑物品”制度。村民每周参与清扫、绿化,两小时劳动换100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村里道路干净了,环境整洁了,大伙儿越干越有劲。”村民感慨道。
“多年来担任村支书与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在田埂上,她看到昔日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是郁郁葱葱,那些培育起来的光伏项目和生态养殖,又为乡村注入了更多发展动力。
赴北京
写好装着村民期盼的履职答卷
今年3月,李小兰提交了两份沉甸甸的建议:《关于推动罗岑铁路项目尽快动工建设的建议》《关于将春罗铁路改建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的建议》。建议里的数据,是她多年“跑”出来的,凝聚了这八年来的思考。在她看来,山区产业要突围,先得打通交通“任督二脉”。
“这两项建议的核心目的是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其中罗岑铁路的建设将打通粤西与桂东南的交通瓶颈,带动沿线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春罗铁路的改建则能提升现有线路的运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李小兰介绍。
两会期间,李小兰还分享了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落实民生实事、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关键方向开展的工作,把她的一线经验带向全国。
为乡村“代言”,就是李小兰的本心。此前,她提交的“加快推动肉桂产业发展”建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答复,将从建议中汲取发展肉桂产业的智慧锦囊,加大对肉桂道地性和品质的深入研究,支持做好道地药材肉桂生态种植基地和优质中药供应基地建设。
当李小兰谈到肉桂产业的发展时,眼中闪烁着自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她建议的肯定,不仅让她倍感振奋,更让她明白,只有把基层实情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才能让建议落到实处。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8年间,李小兰把田间问题变成更宏大的议题。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她的建议总有扎实的调查数据和案例,持续为乡村发展争取更多机会。会场上,她带着无数乡村基层的呼声和期盼,以“村支书”与“代言人”的双重身份,为家乡发展献上了一份份真挚而坚实的力量。
在乡亲们的眼中,李小兰既是一位勤勉的代表,更是一位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的好干部。无论是通过出租闲置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还是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中带头冲锋,“事事有回应”“好讲话”是她留给村民们最深刻的印象。
返乡后
宣讲要讲接地气的实在话
3月中旬,隆久村党群服务中心座无虚席。刚从北京返回的李小兰,第一时间就来到乡亲们中间,把两会上“热气腾腾”的好消息、好政策、好声音转述给乡亲们。
北京之行,李小兰满载而归,她满心希望让政策红利赶快扎根田间。她奔走在党群服务中心、田间地头和农家庭院,给大家加油鼓劲。一次次的分享中,她结合村情实际讲解政策如何惠及农村、农业和农民,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
要让乡亲们听得懂,李小兰的心得就是绝不照本宣科、罗列条款,而是要接地气说实在话。李小兰说:“国家的好政策给了农民群众很大的信心和鼓舞,让我们充满了干劲。”
“我今年承包了几十亩土地,准备种水稻,国家的政策红利让我对种植很有信心。”退役军人廖能高是村里的种养大户,他觉得未来村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目前,隆久村荔枝种植面积已从几年前的500亩增长到1000亩,优质品种扩种计划正有序进行。“今年计划在荔枝产业上做大做强,帮助农户改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李小兰说,要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在宣讲过程中,李小兰还顺势开展民意调查。她说:“如果大家在生活生产上遇到什么烦心事,欢迎随时来找我,我一定会尽己所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从乡野到北京,又返乡宣讲并推动家乡发展,李小兰用八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实干,书写了一个基层治理和人大代表履职的故事。隆久村的变化证明,只有将村民需求放在心上,才能为家乡谋福祉、为农村振兴搭建坚实桥梁。正如李小兰所言,未来她会继续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用心用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