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比利时的街头,欧式风情弥漫,精致的巧克力店、飘香的华夫饼摊随处可见。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有一个中国面摊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 37 岁的重庆女子汪女士和她的博士丈夫丁先生所摆的重庆豌杂面摊。他们的故事,最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比利时的街头,欧式风情弥漫,精致的巧克力店、飘香的华夫饼摊随处可见。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有一个中国面摊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 37 岁的重庆女子汪女士和她的博士丈夫丁先生所摆的重庆豌杂面摊。他们的故事,最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有网友拍到,汪女士的博士丈夫丁先生戴着厨师帽,穿着围裙,熟练地给每个碗添加各种佐料,动作娴熟得如同专业厨师。而摊位前,外国顾客们排起了长龙,等待着品尝这来自中国的美味。汪女士在视频中提到,他们每月摆摊 8 天,一周两天,每日收入最高将近 1000 欧元。这一说法让不少网友感到惊讶,有人质疑这是在炒作,还有人对每日收入表示怀疑。
原来,汪女士和丁先生是大学校友,两人从大学开始恋爱,一路走到结婚。2015 年,他们来到比利时居住和生活,孩子也在比利时出生。丁先生是农学博士,之前一直在比利时从事农业方面的科研工作。然而今年 5 月,丁先生所在的科研项目突然中止,他也因此失业。与此同时,国内传来父亲患上癌症的消息,这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汪女士想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摆摊计划。她是重庆人,从小就喜欢吃豌杂面,于是她提议摆摊卖重庆豌杂面。刚开始,丁先生并不同意,毕竟他是博士,觉得摆摊有些丢面子。但面对家庭的重担,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第一次出摊时,夫妻俩都非常害羞,丁先生站得老远,假装看风景,而汪女士也不好意思吆喝。路过的大爷问卖啥,汪女士憋出一句 “Chinese noodles”。没想到,大爷尝了一口后,直接回头喊了四个朋友。那天他们收了 180 欧,丁先生数钱的时候手都在抖,他说这比做实验发论文爽多了。
从那以后,他们每周二和周六都会去摆摊,摊位就在布鲁塞尔广场边。为了让豌杂面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他们还进行了一些改良。比如用鹰嘴豆泥代替豌豆泥,用生菜代替空心菜,用北京干面代替重庆碱水面。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的比利时版 “豌杂面” 终于成功了,味道也得到了家人和顾客的认可。
现在,丁先生已经完全没有了 “高学历人士” 的拘谨,他熟练地调配酱料,给顾客递叉子、装纸巾,还会跟人介绍的做法和特点。而汪女士则负责收钱和陪聊,英语夹着重庆话,老外们听懂了 “辣” 就点头。他们的面摊生意越来越好,最多一天能卖 100 碗面条,收入将近 1000 欧元。
对于网友的质疑,丁先生和汪女士表示很无奈。丁先生说,学历只是过去,锅里的才是今天,他现在虽然在摆摊,但也没有放弃寻找正式工作。而汪女士则认为,靠自己双手挣钱,心里踏实,而且每次看到外国人吃了面说 “好吃”,她就觉得特别骄傲,因为这是中国的味道,能让更多人尝到,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有网友说:“以前的工作多稳定啊,现在摆摊不觉得委屈吗?” 汪女士笑得特别灿烂,她说:“委屈啥呀?靠自己双手挣钱,心里踏实!而且每次看到外国人吃了面说‘好吃’,我就觉得特别骄傲 —— 这是咱们中国的味道,能让更多人尝到,多好啊!”。也有网友表示佩服这对夫妻的勇气,他们能够放下 “博士” 的光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
这对夫妻在比利时街头摆摊卖豌杂面,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养家,更是为了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美食,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劳动是光荣的,靠双手吃饭没有什么丢人的。无论是什么学历,什么身份,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像这对夫妻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不要被 “固有标签” 所束缚。只要我们有勇气,有决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时,他们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美食的魅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美食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