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高,四类人常见,要特别注意一个细节,医生发出提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22:0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资料:

1.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年第30卷第7期,“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异常变异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2. 《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4期,“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控策略”

3.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29卷第10期,“舒张压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干预要点”

什么叫“高血压”?大多数人脱口而出:血压高呗,压得头晕眼花,心跳加速。但你听说过这样的情况没:收缩压正常,舒张压却悄悄升高,像个“潜伏的敌人”,甚至比普通高血压更“毒”?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种容易被忽视但却危害极大的健康杀手——低压高(舒张压升高)

它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悄悄地在身体内部搞破坏,尤其是对某四类人来说,几乎是“定时炸弹”。

先来普及一下常识:血压分两个数值,上面那个是收缩压(俗称“高压”),下面那个是舒张压(俗称“低压”)。

通常讲,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但很多人体检时发现:高压正常,低压偏高,比如95mmHg、100mmHg,整个人看起来还挺健康,没啥感觉。

于是,不少人掉以轻心,连药都不吃,觉得“这点问题算啥”。

可其实,低压高伤害的是“底子”——血管弹性、心脏负担、肾功能,甚至眼底视网膜。

而且最“阴险”的一点在于,它不像高压那样容易引发剧烈症状,更容易被忽略。

这类人白天工作压力大,晚上还要刷手机、熬夜、蹦迪、喝酒,一口气把生活节奏搞成“反人类”。

我有一位朋友,35岁,广告公司高管,每天睡不到5小时,天天靠咖啡续命。某次体检,血压是“125/98mmHg”,他还得意地说:“你看我高压没问题!”

我当时就拉着他去做了个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大跌眼镜——舒张压波动明显,夜间反而更高,属于典型的交感神经兴奋型高血压前期。

这种情况下,心肌供血会变差,心脏更容易出问题。

很多胖子都以为自己“皮实耐造”,其实脂肪早就悄悄“占领”了你的血管壁。

脂肪、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共同作用,会让小动脉收缩功能变差,导致舒张压升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肥胖人群中舒张压升高的比例高达37.2%,并且肾脏损伤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

别惊讶,有些人天天撸铁、爆汗、吃高蛋白、喝能量饮料,结果却发现血压偏高,尤其是低压高。

为什么?因为过度训练和不科学的健身饮食,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活跃、肾上腺素飙升,进而影响血管张力。

根据《中华高血压杂志》的一项调研,过度高强度运动者的舒张压平均值比普通同龄人高出8-12mmHg

尤其是不注意恢复休息的,血压波动更明显。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

有家族病史的人,血管弹性、代谢能力往往“天生不占优”,再加上生活不规律,更容易出现舒张压异常升高。

一项覆盖4省市的研究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中,低压高发病率接近50%,而且大多数是在30-50岁之间。

很多人以为:低压高点没事吧,反正高压不高。

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天真。

舒张压高,代表血管在心脏舒张期的压力也很大,说明血管弹性差、阻力大。时间一长,会造成几个严重后果:

· 心脏负担增加:心脏要更用力地“打血”,时间长了容易左心室肥厚,甚至发展为心衰。

· 脑出血风险上升:有研究表明,舒张压每升高10mmHg,脑出血风险上升25%-30%。

· 肾功能恶化:长期低压高会造成肾小球高灌注,易引发肾小球硬化、蛋白尿。

· 眼底病变:眼底视网膜血管也会因长期高压而破裂或变性,引发视力问题。

说到这,要特别提醒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夜间血压变化。

临床上我们常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评估血压规律。

有研究指出,很多低压高的人,晚上睡觉时血压不降反升,叫“非杓型”血压,这种情况对心脑血管的杀伤力远远高于白天血压升高。

我曾接诊一名42岁的男患者,白天血压仅仅是“正常偏高”,但夜间血压却持续高于“130/95mmHg”。

不到半年,他就因为突发性脑梗住院,幸好抢救及时。

所以,如果你有低压高的问题,一定要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看夜间血压模式

别被一次体检的“静态数据”蒙蔽了双眼。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低压高都要马上吃药。根据2022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 舒张压在90-99mmHg之间,属于一级高血压或高血压前期,可以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

· 如果超过100mmHg,且持续存在,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

日常干预建议:

1. 早睡早起,规律作息。

2. 别再熬夜了,夜间血压高害人不浅。

3. 减肥控重

4. 体重每减少1公斤,血压平均下降1-2mmHg。

5. 控制盐摄入。

6. 每日不超过5克,注意“隐形盐”——酱油、咸菜、火锅底料。

7. 有氧运动为主

8. 快走、骑车、游泳,每周不少于150分钟。

9. 戒烟限酒,别碰能量饮料。

10. 保持心理平衡,别老焦虑、紧张

11. 情绪上的“绷”也会让血压升。

如果必须用药,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常见药物包括:

·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适合轻度高血压,尤其是盐敏感型。

·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对舒张压控制效果好,副作用小。

· ACEI/ARB类(如贝那普利、缬沙坦):适合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

注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自己随便停药、加药。

· “我年轻,血压高点没事”:错!年轻人的血管更容易“炸开”,出事更突然。

· “我吃保健品就能调理好”:保健品不是药,不能代替治疗。

· “我测一次血压高,不代表有病吧”:是的,但你得连续测、动态测,才能真了解自己的血管状况。

低压高,说白了,就是身体在给你打“前哨信号”:你不重视我,我可要给你好看了。

别等到心梗、脑梗、肾衰的时候才后悔,血管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别忘了,真正杀人的,不是高压,而是你忽视了的那个“低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王医生健康科普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