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夏天,改编自赵德发三十年前小说《缱绻与决绝》的电视剧《生万物》爆火,成为年度现象级剧集;金秋九月,这位深耕文学数十载的作家又带着最新海洋题材力作《大海风》来到青岛,在良友书坊畅谈创作心路。从笔下的“土地”到眼前的“海洋”,赵德发的文字始终追随着时代的脉搏,
赵德发在良友书坊与岛城读者交流。良友书坊供图
赵德发 著 作家出版社 2025年1月出版
赵德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10月出版
这个夏天,改编自赵德发三十年前小说《缱绻与决绝》的电视剧《生万物》爆火,成为年度现象级剧集;金秋九月,这位深耕文学数十载的作家又带着最新海洋题材力作《大海风》来到青岛,在良友书坊畅谈创作心路。从笔下的“土地”到眼前的“海洋”,赵德发的文字始终追随着时代的脉搏,也映照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迁。
作为青岛文学馆开馆十周年暨全国作家交流系列活动的首场,“《大海风》和当代文学形象的现代化再造——赵德发新作研讨会”在青岛文学馆成功举办。作家赵德发、本书责任编辑兴安与多位学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海风》历史叙事中的当代精神,挖掘海洋文明与现代性之间的深刻联系。
三十年不变的
“人与土地”内核
“超出意料,确实超出意料。”谈及《生万物》的热播,赵德发直言,即便知道爱奇艺主创团队是一流水平,也认可改编剧本,却没料到剧集能火到“庆功宴上所有人都在说‘没想到’”。在他看来,剧集吸引观众的原因很直接:“一方面是杨幂这样的大流量明星带来期待,另一方面是观众被人物命运牵动,一追就放不下。整个创作团队配合得好,形成了合力。”
这部剧的原著《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四十岁时完成的作品。如今七十岁再看这部三十年前的文字,他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我写的是上世纪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今天重新认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迁史,也很有必要和意义。”
三十年时光流转,文学载体从小说变成电视剧,可文字里的内核从未改变。正如赵德发所总结,只要主题是正的,写的是真实的人的故事,就总能打动不同时代的读者。
青岛是《大海风》的
“命运现场”
“我的人生从山岭到海洋,创作也是如此。”赵德发的创作轨迹与他的生活轨迹紧密相连。赵德发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移居日照后,海洋的开阔与包容深深触动了他,“不是所有住到海边的作家都会写海洋。我就想写,想在作品里写出海洋的颜色、气质和精神。”于是,经过多年酝酿、三年写作,《大海风》诞生了。
这部聚焦20世纪上半叶中国渔业史与航运史的小说,将故事的“起点”放在了青岛。“青岛从开埠起就是中国开放的前沿,一百年前就领风气之先。”赵德发说,为了写好这座城市,他翻遍了青岛史料,还特意去礼贤书院旧址、馆陶路一带,从过去的金融街一直走到小港、栈桥实地采风……《大海风》的故事发生在青岛,主人公邢昭衍在青岛演绎出他的生命轨迹。赵德发实地行走,想象邢昭衍开轮船行时,每天走的是哪条路,看的是哪片海。
小说里,邢昭衍以张謇为榜样,想靠民族航运业实业救国,却因日军侵华功亏一篑;现实中,赵德发将青岛的街巷、历史融入文字,让这座城市成为故事的“命运现场”。当评论家将《大海风》归为“青岛叙事”时,他笑着说:“能让青岛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我很荣幸。”
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
“互相参照”
从“乡土书写”到“海洋书写”,在赵德发眼中,这不是简单的题材转换,而是一次“视角的重塑”。乡土书写是经验之内的,“我从小在土地上长大,父老乡亲的故事烂熟于心,农耕文明的观念也在无形中影响我。”可写海洋不同,“要换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看人与海的关系,看海洋文明里的开放与未知。”
但这种“转换”不是割裂的。在《大海风》里,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始终在“互相参照”:邢昭衍的父亲以拥有土地为荣,觉得海上讨生活不安稳,出海时总要揣个“面兔子”——“有地的渔民揣着面兔子,摸一摸就安心,就算打不到鱼,还有土地兜底”;书中人物郭桂英到了海边,看着渔民与鱼虾,突然明白“世界上的生灵分两种,一种靠海为生,一种以土为生”,转头就决定“回去老老实实种地”。
如今,《大海风》已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的迁徙计划,还被推荐至平遥国际电影展,影视改编也已提上日程。
来源:青岛晚报掌控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