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上刊登了《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in China》,总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上刊登了《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in China》,总结了近八年来CGT(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药品监管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启动了“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其中包含对CGT产品的技术评估研究。作为支持,NMPA下属的药品审评中心(CDE)在过去5年中发布了详细的技术指南,涵盖了CGT开发的关键方面,包括化学、生产和控制(CMC)、非临床研究、临床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表1)。
表1 中国CGT产品技术指南(截至2025年6月30日)
中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GT)产品的开发情况如图1所示。在各种细胞和基因治疗方式中,CAR-T产品总体上最为先进,共有72种产品处于探索性试验阶段,15种处于确证性试验阶段,7种处于新药申请(NDA)审评阶段,9种已获批上市(见下表)。此外,还有45份临床试验申请(IND)已获批,但相关产品的临床试验尚未启动。
表二
干细胞治疗是临床试验活动的第二大活跃领域,共有44种获得IND批准的产品尚未启动试验,87种处于探索性试验阶段,3种处于确证性试验阶段,还有1种已获批的产品(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阿米奈斯特罗细胞注射液)。基因治疗领域也有相当的活动,共有55种产品处于探索性试验阶段,7种处于确证性试验阶段,2种处于新药申请(NDA)审评阶段,最近有1种产品获批上市(用于B型血友病的达纳纳基因帕诺帕韦克)。其他大多数细胞和基因治疗(CGT)方式仍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但图1中的数据展示了中国日益多样化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GT)格局。
图1 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的临床开发状态
对三种主要治疗类别的适应证和靶点——体细胞治疗(包括CAR-T细胞治疗、CAR-自然杀伤细胞(NK)治疗和T细胞受体(TCR)T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图2)。
图2 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的治疗适应证和靶点分布a.适应证分析包括体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b.体细胞治疗的靶点分析;c.基因治疗的靶点分析
体细胞治疗主要集中在癌症(包括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上。B细胞上表达的血液肿瘤靶点,如CD19和BCMA,是最受欢迎的(图2b),并且正在探索多靶点方法。受一项开创性临床试验的鼓舞,该试验显示CD19靶向CAR-T细胞治疗通过耗竭B细胞使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达到治疗缓解的潜力,此类疗法现在也正在被研究用于其他非肿瘤适应证,如重症肌无力和系统性硬化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干细胞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其应用根据不同干细胞类型的特定功能特性而有所不同。基因治疗主要集中在罕见遗传性疾病上,包括A型和B型血友病、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脊髓性肌萎缩症以及先天性代谢错误。针对VEGF相关通路的眼部疾病基因治疗特别受欢迎,共有14种获得IND批准的产品(图2c)。
迄今为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了6种CAR-T细胞治疗用于9种适应证(包括7种附条件批准和2种完全批准),以及1种附条件批准的干细胞治疗和1种完全批准的基因治疗,每种均用于单一适应证(表二)。中国基于单臂临床试验批准了五种CAR-T细胞治疗产品。这些试验以CAR-T输注后不少于三个月的肿瘤反应作为主要终点,符合药品审评中心(CDE)对疗效持久性的评估要求。所有产品均显示出良好的风险获益比,其疗效显著优于现有疗法。鉴于这些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被要求开展上市后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附条件批准的产品,确证性临床试验应在获批之日起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最长不超过四年。还需要进行长期随访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以监测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
中国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GT)监管格局正在迅速演变,以满足对先进治疗药物(ATMPs)日益增长的需求。药品审评中心(CDE)已初步提出了中国ATMPs的分类和描述系统,并正在研究加速其发展的政策。展望未来,中国的方法预计将强调统一部署,同时遵循“早期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和研审联动”的原则。CDE可能会采用个案审查的方式,根据产品的具体风险、收益和生产复杂性,为不同产品提供量身定制的策略。随着细胞和基因治疗(CGT)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将继续完善其监管框架以支持创新。
来源:长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