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针 9800 元,一年两针就要 19600 元,这相当于我们老两口半年的退休金。”65 岁的高血脂患者老李拿着医生开具的英克司兰钠注射液处方单,在医院药房门口徘徊许久,最终还是默默收起了单子。这种号称 “半年一针” 的长效降脂药,能帮他把顽固的低密度脂蛋白
“每针 9800 元,一年两针就要 19600 元,这相当于我们老两口半年的退休金。”65 岁的高血脂患者老李拿着医生开具的英克司兰钠注射液处方单,在医院药房门口徘徊许久,最终还是默默收起了单子。这种号称 “半年一针” 的长效降脂药,能帮他把顽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下来,但高昂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
2025 年国家医保药品谈判(简称 “新国谈”)即将启动,英克司兰钠作为备受关注的高价创新药入围谈判名单,引发 millions 患者的期待。这款全球首个小干扰 RNA(siRNA)降脂药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近万元一针的价格能被 “砍” 到多少?谈判成功后普通患者真能用上吗?
在心血管内科门诊,像老李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他们大多尝试过多种他汀类药物,但要么因为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无法坚持,要么即使最大剂量用药,LDL-C 仍达不到控制目标。我国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约 1139 万,其中超过七成患者存在血脂控制不达标问题,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更是面临 “无药可用” 的困境。
英克司兰钠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降脂治疗的局限。作为全球首款 siRNA 类降脂药物,它的作用机制堪称 “cholesterol 清除系统的智能升级”。我们的肝脏细胞表面有专门清除 LDL-C 的 “受体蛋白”,而 PCSK9 蛋白会像 “破坏分子” 一样与这些受体结合,导致它们被降解。英克司兰钠通过小干扰 RNA 技术,精准沉默肝脏中 PCSK9 基因的表达,减少这种 “破坏分子” 的生成,让更多受体能持续清除血液中的坏胆固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霍勇教授解释:“这种机制从源头上解决了 LDL-C 升高的问题。临床数据显示,对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仍不达标的患者,英克司兰钠能额外降低 LDL-C 达 54%,且效果持续稳定。” 更关键的是其便捷的给药方式 —— 首针后三个月注射一次加强针,之后每半年一针即可,相比传统药物每天服药或每两周注射一次的频率,极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而言,这种药物更是 “救命稻草”。这类患者因基因缺陷(多数是 LDL 受体基因突变),从青少年时期就出现严重高血脂,纯合子患者若不治疗,往往 20 岁左右就会发生心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传统他汀类药物对他们效果有限,而英克司兰钠能针对性解决 PCSK9 介导的代谢异常,为这类患者带来长期控制病情的希望。
英克司兰钠 9800 元 / 针的定价,让许多患者感叹 “创新药虽好,却用不起”。这个价格是如何制定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了解创新药的研发规律。一款新药从基础研究到最终上市,平均需要 10-15 年时间,投入超过 10 亿美元,且成功率不足 10%。作为全球首创的 siRNA 降脂药,英克司兰钠的研发过程涉及基因沉默技术的突破、漫长的临床试验验证,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药品定价中。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英克司兰钠的高价背后也有其 “价值支撑”。一项针对 ASCVD 患者的 25 年长期研究显示,使用英克司兰钠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能显著减少心梗、脑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每获得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的成本为 13.7 万元,低于我国 3 倍人均 GDP(25.7 万元)的阈值,具有一定的经济学优势。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通过预防严重心血管事件,反而能节约更多医疗支出。
但这样的 “长期价值” 对普通患者来说太遥远。按照当前价格,一位患者每年需要两针,费用 19600 元,连续使用 5 年就是近 10 万元。而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2024 年约为 4.9 万元,这意味着用药支出将占普通家庭年收入的 40% 以上,远超医疗支出的合理比例。
对比同类药物的价格变化或许能带来一些参考。2021 年医保谈判中,同为 PCSK9 抑制剂的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降幅达到 80% 左右,从原来的每针 1000 多元降至 300 元左右。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 70 万元 / 针降至 3.3 万元 / 针,降幅高达 96%。这些案例显示,医保谈判确实能大幅压缩药品价格水分。
不过,英克司兰钠作为更创新的 siRNA 药物,其降价空间可能不如已上市多年的 PCSK9 单抗。有医药行业分析师预测,考虑到其年治疗费用约 2 万元的基础,谈判后价格可能降至年费用 5000-8000 元区间,降幅在 60%-70% 左右,这样既能保证企业合理利润,也能让医保基金承受得起。
国家医保谈判被称为 “灵魂砍价”,但这绝非简单的压价,而是一场精准的价值评估与多方平衡。谈判专家需要综合考虑三个核心因素:药品的临床价值、企业的研发成本与合理利润、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对于英克司兰钠这样的创新药,谈判的关键在于找到 “患者可及性” 与 “企业创新动力” 之间的平衡点。
从临床价值看,英克司兰钠满足了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我国约有 2000 万他汀不耐受患者,还有数百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这些人群长期面临降脂治疗的困境。英克司兰钠的长效机制和明确疗效,能有效降低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临床价值。
从医保基金角度看,纳入英克司兰钠需要考虑 “基金预算影响”。假设谈判后年治疗费用降至 6000 元,按 100 万患者使用计算,每年医保支出约 60 亿元,占 2024 年医保基金总收入(约 3.2 万亿元)的 0.19%,处于可承受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预防心梗、脑梗等严重事件,反而能减少后续大额医疗支出。研究显示,每降低 1 mmol/L 的 LDL-C,ASCVD 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 20%-25%。
企业的定价策略也会影响谈判结果。英克司兰钠目前在国内市场渗透率较低,通过医保谈判降价换取更大的市场规模,对企业而言未必是赔本买卖。诺西那生钠进入医保后,用药患者数量从每年几百人增至数万人,虽然单价大幅下降,但总销售额反而实现增长。这种 “以价换量” 的模式已经被多次验证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医保谈判不是 “一锤子买卖”。对于创新药,谈判通常会约定几年的价格保护期,期间企业不能随意涨价,而医保则承诺一定的采购量。这种机制既能保障患者长期用得上低价药,也能让企业获得稳定的市场预期,持续投入新药研发。
即使英克司兰钠谈判成功降价,要真正惠及普通患者,还需要跨过几道坎。首当其冲的是医保报销后的自付费用问题。假设谈判后每针价格降至 3000 元,年费用 6000 元,按医保目录乙类药品 60% 的报销比例计算,患者每年自付约 2400 元,这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可承受的。但不同地区医保报销比例可能存在差异,部分农村或困难群体仍可能需要额外的医疗救助支持。
药品可及性是另一大挑战。过去一些创新药纳入医保后,患者在基层医院却开不到药,只能去大医院排队。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推行了 “双通道” 购药政策,患者既可在定点医院开药,也可凭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由医保统筹基金统一报销。英克司兰钠作为注射剂,需要冷链运输和专业储存条件,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满足这些要求,直接影响患者能否便捷用药。
用药规范也至关重要。英克司兰钠并非适合所有高血脂患者,其最佳适用人群是: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最大耐受剂量仍不达标的 ASCVD 患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等高危人群。临床医生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避免药物滥用导致医保基金浪费。这需要配套的临床路径培训和用药监测体系。
患者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许多人对新型生物制剂存在顾虑,担心副作用或长期安全性。实际上,英克司兰钠的 5 年临床数据显示其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轻微疼痛,发生率约 10%,远低于他汀类药物的肌肉副作用。通过医生指导和患者教育,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药物特性,才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英克司兰钠的医保谈判不仅关乎一款药物的价格,更折射出我国创新药普惠化的探索路径。从诺西那生钠 “70 万一针变 3 万”,到 PD-1 抑制剂从每年几十万元降至几万元,国家医保谈判正在改变 “创新药 = 高价药” 的固有认知,让更多老百姓能享受到医学进步的红利。
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建立在三个支柱上:一是科学的药物价值评估体系,让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药获得合理定价;二是 “以价换量” 的市场机制,通过医保基金的集中采购能力降低单位成本;三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等多方分担,减轻患者负担。
对于患者而言,除了期待医保谈判降价,更应关注疾病的早期预防。控制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降低血脂异常风险。即使需要药物治疗,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并非越贵的药效果越好。他汀类药物仍是大多数高血脂患者的首选,其疗效明确且价格低廉(集采后每月费用不足 20 元),只有在他汀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时,才需要考虑英克司兰钠等新型药物。
随着我国医药创新能力的提升,未来会有更多像英克司兰钠这样的创新药问世。如何让这些 “救命药” 既保持创新动力,又能让普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将是医保谈判持续面临的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不断完善医保制度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越来越多的高价创新药终将 “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阿力是个药剂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