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与人相处,切记“三不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23:47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论语别裁》《老子他说》等南怀瑾先生著作

南怀瑾先生曾说,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掌握“三不争”的智慧。

这位国学大师一生研究儒释道三家学问,深谙古代圣贤的处世之道。

在他的众多教诲中,“三不争”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但是,什么是“三不争”?为什么不争反而能够得到更多?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大智慧?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在台湾十方禅林讲学。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禅堂里,显得格外宁静。

一位名叫张明的年轻企业家匆匆赶来,满脸愁容地向南先生请教。

“南老师,我在公司里处处碰壁,明明能力不差,却总是得不到重用。”

张明紧皱着眉头,语气中透着无奈和困惑。

“同事们表面和气,背地里却暗中较劲,为了一个项目、一次升职机会,大家争得头破血流。”

“我该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立足?是不是也要加入这种争斗?”

南怀瑾先生静静地听着,脸上始终保持着淡然的微笑。

他慢慢地说道:“你这是争得太多了。”

“争得太多?”张明不解,“可是不争的话,岂不是什么都得不到?”

南先生摇摇头,端起茶杯轻抿一口。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争。”

“因为他们明白, 越是争,越是得不到;越是不争,越是能够得到。

张明听得云里雾里,南先生见状,决定为他详细阐述“三不争”的智慧。

“第一个不争,是与君子不争名。”

南先生的声音平和而深沉,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

“真正的君子,品德高尚,胸怀宽广。”

“如果你与他们争名夺利,表面上可能得到一时的风头,实际上却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品格和人脉。”

南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从不与人争论是非。

更不会为了名声地位与同窗相争。

有一次,鲁国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哪个弟子最有德行。

孔子毫不犹豫地说是颜回。

季康子很好奇:“颜回平时话不多,也不见他有什么突出表现,为什么夫子如此推崇他?”

孔子回答:“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不求名,名却自来;不争位,位反而稳固。”

“你看,颜回不争名声,却在弟子中声名最著;不争地位,却得到老师最高的评价。”

南先生的话让张明若有所思。

“第二个不争,是与小人不争利。”

南先生的神情变得更加严肃。

“小人心胸狭窄,只看眼前小利,如果你与他们争利,就是把自己拉到了同一个层次。”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南先生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早年在大陆时,他曾经遇到过一个同事,此人姓王。

王某喜欢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经常为了一点点利益与人起争执。

比如办公室的座位谁更靠窗,开会时谁坐在主任身边,甚至连吃饭时菜谁多夹了一筷子都要计较。

起初,南先生也会据理力争,认为不能让这种人得寸进尺。

但很快他发现,这样做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纠纷中。

每天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被这些琐事消耗,根本无心做正事。

“后来我就不争了,”南先生说道。

“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反正都是些蝇头小利。”

“他要靠窗的位子,我就坐远一点;他要在主任面前表现,我就少说话。”

“结果呢?我腾出了更多时间来读书研究,学问日渐精进。”

“而那个王某呢?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烦恼。”

“我的成就远远超过了那些所谓的小利,而他却一辈子都没有摆脱小利的束缚。”

张明听得入神,开始明白不争的智慧。

“第三个不争,是与天地不争巧。”

南先生的声音变得更加深邃。

“这个境界更高,天地运行有其自然规律,人生也有其因果定数。”

“与其费尽心机想要巧取豪夺,不如顺应自然,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南先生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并不是说天地无情,而是说天地公正无私,不会因为谁的巧思而偏爱谁。”

他又举了一个比喻:“就像农夫种田,你可以用最好的种子,最科学的方法。”

“但你不能强迫禾苗在冬天生长,也不能让果树在春天就结出秋天的果实。”

“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该走的时候也留不住。”

“这就是道法自然的智慧。”

南先生讲述了一个关于春秋时期管仲的故事。

管仲年轻时曾经做过生意,但屡屡失败。

朋友们都说他没有商业头脑,不适合经商。

但管仲从不抱怨,也不用什么投机取巧的手段。

他只是踏踏实实地做事,诚信待人。

虽然生意不太成功,但他的人品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后来,齐桓公要寻找贤能之士辅佐朝政。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齐桓公问:“为什么推荐他?他连生意都做不好。”

鲍叔牙回答:“正因为他不会投机取巧,所以值得信任。”

“做生意失败不代表能力差,可能只是时机未到。”

就这样,管仲成为了齐国的相国,帮助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霸业。

“你看,管仲没有与天地争巧,没有用奸诈的手段发财。”

“但天道酬诚,最终给了他更大的舞台和成就。”

张明听得连连点头,但心中还有疑虑。

“南老师,您说的这些道理我都能理解。”

“可是在现实中,如果都不争的话,那岂不是变成了软弱的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争就意味着失败啊。”

张明的话说出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

南先生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

他正要开口解答这个关键问题,却突然停住了话语。

只是微笑着看着张明,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这个关键的回答,恰恰是南怀瑾先生智慧中最精髓的部分。

不争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但是,究竟如何理解“不争”的真正内涵?如何在不争中获得真正的力量?南先生接下来的话,将彻底颠覆人们对“争与不争”的认知…

南先生缓缓开口,声音中透着一种深不可测的智慧:

“你问不争是否就是软弱,这正说明你还没有领悟’不争’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不争,不是消极的退让,而是积极的超越。

他进一步阐释道:“与君子不争名,是因为真正的君子追求的是德行的完善,而非虚名的彰显。”

“《论语》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向内求,小人向外争。”

“当你把精力都用在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上时,名声自然会随之而来,而且是真正值得的名声。”

南先生举了曾国藩的例子。

曾国藩在官场中从不与人争功,每次立功后总是把功劳归于部下和朝廷。

自己反而淡化处理,从不居功自傲。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本可以挟功自重,但他却主动裁撤湘军,交出兵权。

朝廷内外都对此大为震动,更加敬重他的品格。

正是这种不争的态度,让他在官场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最终成为晚清中兴名臣。

“与小人不争利,是因为小人的眼界只有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智者看到的是长远的大局。”

“《孙子兵法》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真正的高手争的是大势,而不是小利。”

南先生讲述了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故事。

李嘉诚早年在生意场上经常遇到一些同行的恶意竞争。

甚至有人用不正当手段抢夺他的客户,挖他的员工。

但李嘉诚从不与之计较,更不会用同样的手段报复。

他只是专注于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用诚信和实力说话。

多年后,那些曾经与他争利的同行大多销声匿迹,而他却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与天地不争巧,这是最高的境界。”

南先生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

“《道德经》说’道法自然’,最大的智慧就是顺应自然规律。”

“人有人的使命,事有事的时节,强求不得。”

他引用了一个禅宗的故事:

有位禅师问弟子什么是最大的智慧。

弟子回答说是神通法术,能够移山倒海,变化无穷。

禅师摇头说:“春天花开,秋天叶落,这就是最大的智慧。”

“不争的智慧,其实就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

“中是不偏不倚,和是不争不斗。”

“当你真正做到了中和,天地万物自然与你和谐共振。”

南先生特别强调,“三不争”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退让。

在大是大非面前,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承担。

不争是在具体的利益和名誉上,但在道德和正义上,绝不能妥协。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道义可以不惜生命。”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不能妥协的底线。”

南先生总结道:“‘三不争’的智慧,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柔弱胜刚强’。”

“水是最柔软的,但也是最有力量的,因为它能够包容一切,滋养一切。”

“最终能够穿透最坚硬的岩石,这就是柔的力量。”

张明听完南先生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在商界运用“三不争”的智慧,不仅事业蒸蒸日上,更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这就是南怀瑾先生传授的人生大智慧——与人相处,切记“三不争”。真正的强者,从来都是不争的,因为他们争的是更高层次的东西。‌‌​​‌​‌​​‌‌‌‌​‌​​‌​​​​‌​​‌‌​​​‌​​‌‌​‌​‌‌​​‌‌‌​‌‌​​‌​​​‌‌​​​‌‌‌‌‌​​​‌‌‌‌‌​​​‌‌‌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