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楞严大义今释》《金刚经说什么》《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句颠覆传统认知的话: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勇敢面对。
这话一出,震惊了无数修行人。
几千年来,多少人为了修行远离红尘,青灯古佛,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解脱。
可南怀瑾先生偏偏要打破这个成见。
他到底发现了什么样的修行真谛,敢于如此直言不讳?
南怀瑾先生这一生,学贯中西、融汇古今。
幼年熟读经史子集,青年深入佛法修持,中年游历各方,亲近过无数高僧大德。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修行人,完全可以选择清净的山林道场潜心修持。
可他偏偏选择了另一条路——在世间弘法,在红尘中修行。
1949年,南怀瑾先生只身赴台,那时的他正值壮年。
完全可以找个清静地方专心修道,可他偏偏选择了办学、讲学、著书立说。
有弟子不解,问他:“老师,您这样忙碌于世务,还算是修行吗?”
南怀瑾先生笑了笑:“你以为修行是什么?是躲在山洞里打坐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的修行人。
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修行而抛家舍业,远离人群,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解脱。
南怀瑾先生却告诉我们,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他常常提起《维摩诘经》里的维摩诘居士。
这位居士家财万贯,妻妾成群,却是文殊菩萨都要向他请教的大德。
维摩诘从不避讳自己的富贵生活,反而在酒楼茶肆、商场官场中度化众生。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家修行,维摩诘回答:“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南怀瑾先生深深赞同这个观点。
他说:“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泥土越脏,莲花开得越美。”
“如果莲花离开了泥土,种在清水里,反而长不好。”
南怀瑾先生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
他在台湾期间,既要应对各种社会关系,又要处理办学的繁杂事务,还要照顾家庭。
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可就是在这种忙碌中,他完成了《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等几十部著作。
影响了无数人。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学者来拜访南怀瑾先生,抱怨现代社会太浮躁。
想要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
南怀瑾先生听完,问他:“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清净?”
年轻人说:“当然是深山老林,没有人打扰的地方。”
南怀瑾先生摇摇头:“如果你的心不清净,就算把你放在北极,你还是会觉得吵闹。”
“如果你的心清净了,就算在闹市中心,也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话说得年轻人若有所思。
南怀瑾先生接着说:“《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无所住’不是说你要住在什么地方。”
“而是说你的心不要被任何东西束缚。”
“你在深山里想着外面的世界,心就住在了外面。”
“你在闹市里能保持内心的宁静,那才是真正的无所住。”
南怀瑾先生常常用《楞严经》里的道理来说明这个问题。
《楞严经》里讲到七处征心的故事,佛陀问阿难心在哪里。
阿难说了七个地方,都被佛陀否定了。
最后佛陀告诉阿难,心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这就是修行的真谛,”南怀瑾先生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境。”
“无论是在庙堂之高,还是在江湖之远,都能保持那份内心的清净。”
南怀瑾先生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年轻时在大陆,经历过战乱和动荡。
中年到台湾,要面对生存的压力和事业的挑战。
晚年在大陆办学,又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
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能保持那份内心的从容和智慧。
有学生问他:“老师,您这样忙碌,什么时候修行呢?”
南怀瑾先生答道:“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吃饭睡觉也是修行。”
“修行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你时时刻刻保持觉察,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修行。”
他经常讲一个故事:有个禅师每天都要到市集上买菜。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让弟子去买,他回答:“买菜也是修行。”
“看到好菜不起贪心,看到坏菜不起嗔心,讨价还价时不起我慢心,这不是修行是什么?”
南怀瑾先生还特别强调,真正的修行人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他说:“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痛苦,而是为了超越痛苦。”
“你越是逃避,痛苦就越会追着你跑。”
“只有正面面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个观点,在他的一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从不退缩,总是积极面对。
有人说他这是凡夫俗子的做法,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超然物外。
南怀瑾先生听了哈哈大笑:“超然物外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保持超然的心境。”
“你连现实都不敢面对,谈何超越?”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南怀瑾先生一生都在践行着“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的修行方式。
他办学校,是为了传承文化。
他写书,是为了启发后人。
他讲学,是为了度化众生。
每一件事情,看似世俗,实则都是修行的体现。
南怀瑾先生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这句话出自《六祖坛经》,意思是佛法就在世间,不能离开世间去寻求觉悟。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在他看来,山林和闹市都是道场,富贵和贫穷都是修行的因缘。
关键不在于你身处何地,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觉悟的心。
有一次,一位出家师父来问南怀瑾先生:“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什么区别?”
南怀瑾先生说:“出家是形式上的出家,真正的出家是心的出家。”
“如果心没有出家,就算剃了头穿了袈裟,还是在家人。”
“如果心已经出家了,就算身在红尘,也是真正的出家人。”
这话让那位师父深受震动。
他原本以为出家就是修行的保证,听了南怀瑾先生的话才明白,修行的关键在于心,不在于外在的形式。
南怀瑾先生还经常引用《华严经》里的一句话:“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他说:“你的心就像一个画家,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的世界。”
“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清净的。”
“如果你的心是染污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染污的。”
“所以修行的重点不是改变外在的环境,而是改变自己的心。”
这种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修行观念。
传统上,人们总是认为要远离五欲六尘才能修行成功。
可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五欲六尘本身并不是障碍,对五欲六尘的执着才是障碍。
他常说:“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有人跳出墙外头,不是神仙也寿长。”
这里的“跳出墙外头”,不是说要物理上远离酒色财气,而是说要在心理上不被它们所束缚。
南怀瑾先生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他有家庭,有事业,有社会关系,样样不缺。
可他从来不被这些东西所困扰,始终保持着内心的自在和解脱。
这就是他所说的“勇敢面对”的真正含义。
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直面现实。
不是排斥世俗,而是超越世俗。
不是远离众生,而是度化众生。
正当大家以为自己理解了南怀瑾先生的修行理念时,他却透露了一个更加惊人的秘密。
原来,他口中的“勇敢面对”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这个秘密一旦揭开,将彻底改变我们对修行的认知。
那么,南怀瑾先生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修行密法?
为什么说大部分人理解的“勇敢面对”还只是表面?
南怀瑾先生接着说出了那个震撼人心的真相:“ 真正的勇敢面对,不是面对外在的世界,而是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层的恐惧和执着。 ”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原来,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勇敢面对”,有着更深层的内涵。
他说:“大家都以为修行是为了自己得到解脱,这还是小乘的境界。”
“真正的大乘修行,是要发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修行。”
“你如果只想着自己解脱,躲在山里打坐,那充其量只是个自了汉。”
这话说得在场的人都震惊了。
按照传统的理解,修行不就是为了自己得道成佛吗?
南怀瑾先生却说这还不够。
他引用《华严经》里的一句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发心。
你不能因为想要清净就逃避众生,不能因为怕麻烦就远离红尘。
真正的修行人,要有勇气承担起度化众生的责任。
南怀瑾先生常常提起地藏菩萨的那句话:“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萨明明有能力离开地狱,到清净的佛土去享受法乐。
可他偏偏要留在最苦的地方,度化那些最难度的众生。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精神。
“所以我说,修行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对,”南怀瑾先生总结道。
“你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烦恼习气,敢于面对众生的种种习性,敢于面对世间的种种不如意。”
“在这些面对中,你的智慧才能得到增长,你的慈悲才能得到圆满。”
他还特别强调了《金刚经》里的一个重要观点:修行人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个“无相”不是说你要无视这些相,而是说你不要被这些相所束缚。
你在度众生的时候,不要有“我在度众生”的念头。
你在修行的时候,不要有“我在修行”的执着。
南怀瑾先生说:“真正的修行人,做了善事不留名,度了众生不居功。”
“就像春天的雨水滋润万物,从来不会说’这些花草都是我浇灌的’。”
“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无相修行。”
这种修行境界,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你既要积极入世,又要保持出世的心境。
既要度化众生,又不能执着于度化的功德。
既要勇敢面对一切,又要保持内心的清净无染。
这比躲在深山里打坐要难得多。
南怀瑾先生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他一生都在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奔波,可从来不以文化传承者自居。
他教导了无数学生,可从来不以老师的身份高人一等。
他写了几十本书影响后世,可从来不执着于著作的功名。
有弟子问他:“老师,您这样辛苦为了什么?”
南怀瑾先生笑着说:“我什么都不为,就像农夫种田一样。”
“春天播种,秋天收割,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传承文化度化众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什么可为的。”
这就是南怀瑾先生修行智慧的精髓:在最平常的生活中修行,在最普通的事情中体悟佛法,在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净心。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真正的修行不需要逃避现实,而是要在现实中超越现实。
不需要远离众生,而是要在众生中度化众生。
不需要追求个人的解脱,而是要发大愿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努力。
正如《维摩诘经》所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像莲花一样,在最污浊的环境中绽放最清净的智慧,在最复杂的人世间展现最纯真的慈悲。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