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南怀瑾选集》《禅宗典籍》等传统文献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你自己。”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点破了千百年来修行人的根本迷障。
多少人踏进寺院,烧香拜佛,以为这就是修行的全部?
多少人远离红尘,独居山林,以为这样就能得道成佛?
可是,真正的修行到底在哪里?
是在庙宇的梵音声中,还是在内心的静寂深处?
那么,南怀瑾先生所说的“求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话说当年,南怀瑾先生在峨眉山闭关修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让人深思的事情。
山中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法名慧明,修行已有五十多年。
他日日诵经不辍,每天凌晨三点便起身念佛,一直念到深夜才休息。
老和尚的虔诚感动了许多人,大家都认为他是真正的修行者,是活菩萨转世。
附近的信众经常来向他求法,他也总是耐心开示,从不厌烦。
可是,老和尚心中却有着说不出的苦闷。
有一天黄昏,南怀瑾先生偶遇这位老和尚,见他独自坐在山石上,神情落寞。
南怀瑾先生走上前去,与老和尚攀谈起来。
“师父,您看起来心事重重,可是修行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南怀瑾先生关切地问道。
老和尚长叹一声:“南居士,我修行五十多年,念佛无数,可是佛陀从未在我面前显现过。”
“我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虔诚还不够?是不是业障太重?”
老和尚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困惑和痛苦。
南怀瑾先生听了,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静静地看着远山。
过了一会儿,他轻声问道:“师父,您念佛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见佛啊,为了往生净土啊。”老和尚毫不犹豫地回答。
南怀瑾先生笑了笑,指着老和尚胸前说:“师父,佛陀不在西方,也不在东方,就在您的心中。”
“您一直在向外寻求,却忘了回头看看自己。”
老和尚听了更加困惑:“可是经书上明明说要念佛求生净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怎么能说佛在心中呢?”
“佛经中有句话叫’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南怀瑾先生耐心解释。
“这个心,不是肉团心,不是妄想心,而是您的本性、本心。”
“ 修行不是要到外面去找一个佛,而是要找回您自己本来就有的佛性。 ”
老和尚若有所思,但仍然疑惑:“那我这几十年的念佛,岂不是白费了功夫?”
“念佛当然不是白费。”南怀瑾先生说,“但是念佛的目的,不是求佛菩萨来救您。”
“而是通过念佛这个方法,让您的心静下来,让您认识自己的本心。”
“如果您只是嘴里念佛,心里却妄想纷飞,那就像在清水中搅泥沙,越搅越浑浊。”
就在这时,山中忽然传来一阵钟声,清亮悠远,在山谷中回荡。
南怀瑾先生问老和尚:“您听到钟声了吗?”
“听到了。”老和尚点头。
“这钟声是从哪里来的?”
“从钟里来的。”
“钟不敲,有声音吗?”
“没有。”
“那这声音到底在哪里?”
老和尚想了想:“在我听到的那一刻。”
南怀瑾先生点头:“对了!这声音既不在钟里,也不在外面的空气中。”
“ 而在您能听到的那个觉性里。 ”
“ 修行就是要找到这个觉性,这个能知能觉的本心。 ”
“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您的这个本心与佛陀的心本来就是一个。”
“何必向外去求呢?”
老和尚恍然大悟,但又问:“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行?为什么还要念经拜佛?”
“这就好比金子掉进了泥沙里。”南怀瑾先生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
“金子的本质没有变,但被泥沙掩埋了,您看不见它的光芒。”
“修行就是要把这些泥沙洗掉,让金子重新显现出来。”
“您的贪嗔痴慢疑,您的妄想执着,就是这些泥沙。”
“念佛、持咒、打坐,都是洗掉泥沙的方法。”
老和尚听了若有所悟,但心中还有疑问:“可是师父,我念了这么多年佛,为什么还是烦恼不断?”
“还是会生气,还是会有各种妄想?”
南怀瑾先生沉思片刻,讲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家里有面镜子,他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看自己。”
“有一天,镜子上落了灰尘,他看到镜中的自己很模糊。”
“于是他就拿布去擦,想让镜中的影像清晰起来。”
“可是他不是去擦镜子,而是对着镜子擦自己的脸。”
“擦了半天,镜子还是模糊不清,他却累得满头大汗。”
老和尚听了大笑:“这人真傻,应该擦镜子才对啊!”
“您笑别人傻,可您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南怀瑾先生笑着说。
“ 您想要心清净,却不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
“ 而是拼命向外求佛菩萨加持。 ”
“这不就像擦脸而不擦镜子一样吗?”
老和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外求,而在于内观。
不在于求佛,而在于求己。
南怀瑾先生继续开示:“真正的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当您生气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是谁在生气?这个气从哪里来?”
“当您高兴的时候,也要问问:是谁在高兴?这个高兴又是什么?”
“这样观照久了,您就会发现,喜怒哀乐都是过眼云烟。”
“ 而那个能观照喜怒哀乐的,才是您的本心。 ”
老和尚若有所悟,眼中开始闪现智慧的光芒。
但他还是有疑问:“可是佛经上说要发菩提心,要度众生,这又是什么意思?”
“发菩提心,度众生,这正是求己的体现。”南怀瑾先生解释道。
“当您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本心,认识了自己的本性。”
“您就会发现一切众生与您本来一体。”
“就像一个母亲看到孩子受苦,自然会去帮助。”
“这不是勉强的,而是本性的流露。”
“如果您还没有找到自己,怎么能真正帮助别人呢?”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老和尚正要继续追问下去。
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呼唤声,原来是有香客在山中迷路了,需要帮助。
老和尚犹豫着要不要去,担心会错过这难得的开示机会。
南怀瑾先生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说:“去吧,真正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帮助迷路的人,就是最好的修行。”
老和尚听了,立即起身去帮助那位迷路的香客。
当老和尚帮助完香客回来时,已是深夜时分。
他发现南怀瑾先生还在原地等他,心中很是感动。
“师父,您说的这些道理我明白了一些,但还有个问题。”老和尚说。
“既然修行是求己,那佛陀当年为什么要说那么多经典?为什么要建立僧团?”
南怀瑾先生看着夜空中的明月,缓缓说道:“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却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过’。”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经典、一切的法门,都只是指月的手指。”
“月亮在天上,手指只是指向月亮的方向。”
“如果您只看手指,不看月亮,那就错了。”
“如果您因为有了手指的指引而看到了月亮,那手指的作用就完成了。”
“佛陀建立僧团,制定戒律,说种种法门,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认识自己的本心。”
“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药。”
“有人贪心重,就教他修不净观;有人嗔心重,就教他修慈悲观。”
“有人痴心重,就教他修因缘观。”
“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本心上来。”
老和尚点头称是:“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求己呢?”
南怀瑾先生说:“ 真正的求己,就是要在一切境界中保持觉照。 ”
“无论您是在念佛、诵经,还是在吃饭、睡觉,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被境界转,要能转境界。”
“比如您刚才去帮助迷路的香客,如果您心中想着’我在做好事,我在修功德’。”
“那您就被境界转了。”
“如果您只是自然而然地去帮助,没有任何造作和执着,那您就是在转境界。”
“古人说’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不是说要逃避一切,而是说要在一切境界中都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这就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求己。”
老和尚听了,如醍醐灌顶,多年的疑惑一下子明朗了。
他明白了,原来自己这些年一直在向外寻求,却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本心。
“师父,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本心呢?”老和尚迫切地问。
南怀瑾先生看着他,说道:“要找到本心,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妄心。”
“我们平时的种种想法、情绪、分别,都是妄心的作用。”
“这个妄心就像波浪,起起伏伏,变化无常。”
“而本心就像大海,波浪再大,也不能改变大海的本质。”
“修行就是要透过波浪,见到大海。”
老和尚正要继续追问下去,南怀瑾先生却突然停住了话头。
他看着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师父,您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老和尚急切地说:“我想知道具体怎么做才能找到本心,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求己不求佛。”
南怀瑾先生微笑着说:“这正是修行的关键所在,也是千古以来无数修行人最想知道的秘密。”
“但是这个秘密,不能只用嘴巴说,更需要用心去体悟……”
南怀瑾先生缓缓说出了修行求己的真正秘诀:“要找到本心,具体要做到三点。”
“第一是观照,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被念头牵着走。”
“就像看电影一样,您知道屏幕上的影像在变化,但屏幕本身是不动的。”
“我们的念头就像电影画面,本心就像那个不动的屏幕。”
“ 第二是不住,对于任何境界都不要执着。 ”
“好的境界不要贪恋,坏的境界不要排斥。”
“古人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看到佛光,还是遇到魔障,都要如如不动,不取不舍。”
“ 第三是回光返照,常常问自己:是谁在观照?是谁在不住? ”
“这样层层深入,最终就能见到本心。”
“古德有句话说得好:‘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这个’反闻’就是回光返照的意思。”
“我们平时都是向外听声音,看颜色,闻香味。”
“现在要反过来,听听是谁在听,看看是谁在看,闻闻是谁在闻。”
“这样反观下去,就能找到那个不生不灭的本心。”
老和尚恍然大悟:“师父,这是不是就是禅宗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正是如此。”南怀瑾先生点头,“禅宗的妙处就在于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六祖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是这个道理。”
“ 我们的本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佛,只是被妄想执着遮盖了。 ”
“ 修行不是要成为佛,而是要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 ”
“但是要注意,这个’本来就是佛’不是说我们现在就可以为所欲为。”
“而是说我们要发现和显现这个佛性。”
“就像金矿中的金子,虽然本质是金,但还需要开采和提炼,才能成为真正的黄金。”
老和尚深深地点头,然后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行呢?”
南怀瑾先生语重心长地说:“ 修行不离日常生活,这是最重要的。 ”
“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不要想别的。”
“睡觉的时候就专心睡觉,不要胡思乱想。”
“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不要心猿意马。”
“这就是古人说的’饥来吃饭困来眠’。”
“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最难做到。”
“还有就是要在人事中磨练。”
“与人相处时,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傲慢心。”
“遇到逆境时,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嗔恨心。”
“得到好处时,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贪心。”
“这些都是修行的好机会。”
“古人说’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
“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要如如不动。”
“不是木头不动,而是心不被境界牵着跑。”
“就像虚空一样,无论是乌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虚空都不会改变。”
“我们的本心也是如此,无论外境如何变化,本心都是不动的。”
天色渐亮,远处传来晨钟声。
南怀瑾先生站起身来,对老和尚说:“今夜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但记住,光明白道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去实行。”
“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只有自己真正去修,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老和尚恭敬地合掌:“多谢师父开示,弟子明白了。”
“ 修行确实不是求佛,而是求己。 ”
“ 不是向外寻求,而是回归本心。 ”
从那以后,老和尚的修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终于明白了南怀瑾先生那句话的深意。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自己。
真正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净土就在自己心中。 只有回归本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就是修行的真谛。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