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02:3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宗镜录略讲》等传统典籍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如何保持内心清净?这是困扰无数修行人的千古难题。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宗镜录略讲》中曾经提到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人们刚开始打坐时,眼睛一闭上就能感受到思想的清净,可这种状态却难以保持。

想要维持这份清净,反而会扰乱它;不想维持它,杂念又会立刻侵占大脑。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修行密码?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禅修与佛学方面有着极深造诣。

他常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古圣先贤的修行心法传授给现代人。

在他看来, 内心清净并非遥不可及的境界,而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 ,关键在于如何回归和保持。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宗镜录》时,深入分析过这个困扰修行人的难题。

他说,人们一开始打坐,只要一上座,眼睛一闭上,当下的思想确实是非常清净的。

这种清净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我们本来面目的自然流露。

这种现象在佛法中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本觉现前”。

就像浑浊的水静置一段时间后,泥沙自然沉淀,水质变得清澈透明一样。

当我们暂时放下外在的攀缘和内在的躁动时,心性的本然清净就会显现。

可是,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

南怀瑾先生观察到,大部分人在体验到这种清净后,立刻就想要保持住它。

这种想要保持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微细的分别执著 ,正是这种执著破坏了原本的清净。

就像想要捉住水中的月影,手一伸进水里,月影反而破碎了。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觉察到这种想要保持的念头会破坏清净,于是决定不去保持。

可是这种“不想保持”的念头,同样是一种分别,同样会扰乱心境。

这时候,各种杂念就会趁虚而入,重新占据我们的心田。

南怀瑾先生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种状况:就像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既不能向前一步,也不能后退一步,前进后退都是死路。

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正是修行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口。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古圣先贤是如何解决的呢?

南怀瑾先生给出了几个具体的修行方法。

他强调“功夫要下在平时”。

什么叫平时用功?就是不能只在正式打坐的时候才想起修行,而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当下都保持觉照。

行住坐卧,都是道场;穿衣吃饭,无非佛事。

真正的修行者,会把整个生活都当作修行的过程。

走路时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走路,吃饭时要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在吃饭。

不是机械地重复动作,而是在每一个动作中都保持清醒的觉知。

这种觉知不是刻意的观察,而是一种自然的明了。

就像眼睛看见颜色、耳朵听到声音一样自然。

要选择一个“所缘”的对象。

所缘,是佛教术语,指的是心识攀缘的对象。

就像夜里失眠时数羊一样,我们需要给散乱的心找一个专注的焦点。

南怀瑾先生特别推荐以呼吸作为所缘对象,因为呼吸是最自然、最方便的修行工具。

呼吸伴随我们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不需要外在的条件,也不受环境的限制。

他解释说,观察呼吸的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甚深的修行原理。

当我们专注于呼吸时,心念就有了一个稳定的依靠处,不会像野马一样到处乱跑。

每当发现心思跑到呼吸之外时,就温和地把它拉回来,重新专注在呼吸上。

这个过程不要用力,也不要急躁,就像牧童放牛一样,温柔而坚定。

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它不是强制性地压抑杂念,而是巧妙地转移注意力。

就像用一根柔软的绳子轻轻地牵引一头牛,而不是用粗暴的力量去强制它。

久而久之,心的专注力就会越来越强,定力也会逐渐加深。

南怀瑾先生还提到了修行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不要和杂念对抗。

很多初学者以为修行就是要消灭一切杂念,于是用力去排斥、去压制。

可是越是排斥,杂念反而越多;越是压制,内心反而越躁动。

这就像试图用手去抚平水面的波纹,手越动,波纹越多。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迎不拒”。

杂念来了,不要紧张,也不要排斥,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让它自然地来,自然地去。

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呼吸的专注,以不变应万变。

这种态度需要大智慧,也需要大耐心。

刚开始练习时,可能几秒钟就会走神,这很正常。

发现走神了,不要自责,也不要沮丧,只要轻轻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可以了。

就像训练一只小狗,它跑远了,你就温和地叫它回来,不需要打骂。

慢慢地,走神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专注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当专注力稳定下来后,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呼吸会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在呼吸。

身体会变得非常轻松,仿佛融化了一样。

心情会变得平静安详,各种烦恼忧虑都暂时消失了。

这些都是修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要执著,也不要排斥。

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境界,有的让人舒适,有的让人不安。

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好的境界不要贪恋,坏的境界不要排斥。

就像《金刚经》中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境界都会过去,只有那个能够观察境界的觉性是永恒不变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修行功夫也要派上用场。

走路时,要清楚地知道每一步的起落;吃饭时,要明白地感受每一口的味道。

与人交谈时,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说话;工作时,要专心致志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这样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很普通,实际上充满了修行的智慧。

因为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之间。

南怀瑾先生说,修行就是要把生活过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不是要成为一个特殊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清醒的人。

这种清醒不是头脑的聪明,而是心性的觉悟。

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智慧的开启。

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就是南怀瑾先生在《宗镜录略讲》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秘密。

在这个阶段,那个想要保持清净的“我”和被保持的“清净状态”都开始模糊起来。

究竟是谁在保持?保持的又是什么?这两个根本问题的答案,将彻底颠覆我们对修行的理解。

南怀瑾先生说,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内心的清净安详。

在这个境界中,修行者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从始至终,根本就没有一个需要保持清净的“我”,也没有一个需要被保持的“清净状态”。

所谓的保持清净,其实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伪问题。

南怀瑾先生引用《宗镜录》中的话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境本无生因心有。”

心和境本来就是一体的,没有能观的心,也没有所观的境。

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时,就会发现,清净不是一种状态,而是我们的本性。

它不需要保持,因为它从来没有失去过;它不需要获得,因为它本来就在那里。

就像虚空一样,无论有多少云彩飘过,虚空本身从来没有被污染过。

我们的心性也是如此,无论有多少杂念经过,心性的清净本质从来没有改变过。

这种认识不是理论分析得出的,而是要通过实修实证才能体悟到的。

当修行者真正体证到这个境界时,保持清净就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生命的自然状态。

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内在情绪如何起伏,都不会动摇内心深处的那份安详与宁静。

这种清净不是死水一潭的沉寂,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觉醒状态。

南怀瑾先生说,到了这个层次,修行者会自然地做到《心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指组成生命的五个要素:色、受、想、行、识。

当我们能够以智慧之光照见这五蕴的本质都是空性时,就不会被外在的变化所扰动,也不会被内在的情绪所控制。

这种“照见”不是分析,不是思考,而是一种直接的觉知。

就像明镜照物,不管照的是什么,镜子本身都不会被影响。

美丑好坏,都如实地反映,但镜子的清净本质丝毫不变。

南怀瑾先生最后点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在世间而超世间。

真正的修行者不是要逃避世间,而是要在世间中保持超然。

不是要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木头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有情有义却不被情义所困的自在人。

内心的清净,正是这种自在的根本基础。

南怀瑾先生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真正的清净不在于保持什么,而在于认识本性。

当我们明白了心性本来清净的道理,自然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那份本有的安详。

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回归到这种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中去。

‌‌​​‌​‌​​‌‌‌‌​‌​​‌​​​​‌​​‌‌​​​‌​​‌‌​‌​‌‌​​‌‌‌​‌‌​​‌​​​‌‌​​​‌‌‌‌‌​​​‌‌‌‌‌​​​‌‌‌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