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碰撞爆燃背后的三大真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5:18 1

摘要:2025年3月29日的深夜,一辆载着三名年轻女孩的小米SU7,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提示音中撞向隔离带,吞噬了三条鲜活的生命。

这是《傅治纲创业日记》第144篇原创文章

2025年3月29日的深夜,一辆载着三名年轻女孩的小米SU7,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提示音中撞向隔离带,吞噬了三条鲜活的生命。

而当安徽高速公路上那团刺眼的火光冲上热搜时,整个互联网瞬间分裂成无数个平行世界。

有人忙着用慢镜头分析碰撞数据;

有人举着键盘质问“国产车是否配得上信任”;

有人专业分析小米的危机公关;

更多人则在短视频里反复咀嚼着“刹车失灵”的惊悚片段。

在这场流量与情绪的狂欢中,真相就像被车轮卷起的沙砾,在漫天尘烟中渐渐模糊了轮廓。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暂时关闭弹幕,让那些喧嚣的争论声淡出耳际,或许能听见时代齿轮咬合时发出的刺耳摩擦。

这场悲剧绝对不是简单的“车辆自燃”或“驾驶失误”,而是一面折射出科技文明暗疮的一面镜子,至少折射出三大真相:

第一,粉丝经济的血色殉葬

“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这句俗语在科技消费主义的狂欢中,成了血淋淋的预言。

事故车辆是女孩男友赠送的毕业礼物,车主母亲反复强调女儿驾驶经验丰富,甚至多次独自驾驶SU7长途出行。

但这份“礼物”背后,是小米品牌通过“为发烧而生”的营销策略,将产品与青春、梦想、科技信仰深度绑定的结果。

当雷军高呼“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时,粉丝们将信任化作真金白银,却未曾料到,这份信任可能成为葬送生命的枷锁。

更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后,家属控诉小米“从未主动联系”,而企业却忙于在微博发布数据、澄清“自燃”传闻。

粉丝经济的本质,是情感与商业的共谋。

企业用情怀编织信仰,用户用热爱消解理性。

当技术漏洞撞上人性弱点,殉葬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对科技乌托邦的集体幻觉。

第二,智能驾驶的皇帝新衣

“辅助驾驶”四个字,成了车企推卸责任的护身符,也成了用户自我麻痹的安慰剂。

事故数据显示:NOA系统在碰撞前1秒发出警告,而驾驶员接管时的车速仍高达97km/h。

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的研究早已指出,72%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接管后的2秒内——人类根本来不及反应。

更令人心惊的是,小米SU7的AEB系统明确“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等障碍物”,而事发路段恰恰因施工设置了封闭路障。

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智驾平权”,用“135km/h刹停”的极限数据制造安全感,却对系统缺陷避而不谈。

正如专家所言:“车企既是数据提供方又是责任判定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当技术被资本裹挟为营销工具,再精密的算法也抵不过一颗急于收割市场的心。

第三,天道循环的无声反噬

“反者道之动”——老子在两千年前的箴言,此刻成了科技狂飙时代的当头棒喝。

2025年初,雷军与小米汽车正站在舆论的巅峰:SU7订单破纪录、股价狂飙、全网热搜不断。

然而,盛极必衰的规律从未失效。

事故发生后,舆论瞬间反转:曾被赞为“国货之光”的小米,陷入“数据不透明”“责任模糊”的质疑旋涡。

这场反噬,本质是天道对失衡的矫正。

当企业将技术神化、将创始人塑造成“科技教父”,当公众将理性思考让位于群体狂热,灾难便成了必然的代价。

雷军深夜发文承诺“不回避”,却难掩一个残酷现实:再真诚的道歉,也换不回三个女孩望向未来的眼睛。

这场悲剧的真正教训,绝对不止于追究某一方的对错,而在于撕开时代的三重伪装:

1.对资本的敬畏

粉丝经济不该是盲目崇拜的赌局,企业必须对生命抱有高于财报的敬畏;

2.对技术的敬畏

智能驾驶不是科幻电影,任何“解放双手”的承诺都需以“守护生命”为前提;

3.对天道的敬畏

万物皆有其度,过度营销、过度追捧、过度信任,终将招致命运的反噬。

三名女孩的逝去,是一记沉重的警钟。

当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愿我们永远记得:真正的进步,从不在热搜的狂欢中诞生,而在对生命的谦卑里扎根。

来源:傅治纲创业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