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论语》《道德经》《金刚经》《楞严经》等传统典籍及南怀瑾先生相关著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困扰人类千年的终极哲学三问。
从古至今,无数圣贤都在探寻这个答案,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孔子在杏坛设教,老子骑牛西去。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用毕生精力参透这三问,他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这个答案又为何能让无数迷茫的现代人找到人生的方向?
南怀瑾先生生于一九一八年,浙江温州人,自幼便显露过人的悟性。
他曾说:“我这一生,就是在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年少时,他便遍读诸子百家,深入经藏,游历名山古刹,参访高僧大德。
在峨眉山闭关修行时,他曾对着明月长思,为何人人都在问这三个问题,却鲜有人能给出圆满的答案。
说起这人生三问,还得从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起。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日路过一村庄,见一老者正在河边洗衣。
孔子上前问道:“老丈,您在此洗衣多少年了?”
老者答:“五十余年了。”
孔子又问:“那您可知道,您是谁吗?”
老者愣了愣,答道:“我就是我啊,还能是谁?”
孔子笑而不语,继续问道:“那您知道您从哪里来吗?”
老者指了指远山:“从那边来的。”
孔子再问:“您要到哪里去呢?”
老者茫然地摇摇头。
孔子感慨道:“人人都以为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却不知这个’我’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个故事传到了南怀瑾先生那里,他常用来启发弟子思考。
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常说:“所有一切都是’我’,所有一切也都不是’我’。”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禅宗的机锋,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楞严经》中,佛陀问阿难:“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作何形相?”
这是在追问,我们的本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一般人所认为的“我”,不过是身体加上思想而已。
身体会衰老死亡,思想也在不断变化,那么真正的“我”在哪里呢?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既然心都不可得,那这个“我”又如何可得呢?
有一次,南怀瑾先生在讲课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他让弟子们回想五岁时的自己,再想想现在的自己,从外貌到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如果说五岁时的是“我”,那现在的又是谁?
如果说现在的是“我”,那五岁时的又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弟子们陷入了深思。
有弟子问道:“老师,那我们岂不是连自己都不认识?”
南怀瑾先生微笑着说:“正是如此,大部分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关于“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常常引用《道德经》中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说,从究竟意义上讲,我们都是从“道”中来的,从那个无始无终、无形无相的本源中来的。
但是,大部分人只知道自己从父母那里来,从某个地方来,却不知道这个色身只是载体,真正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位禅师叫做马祖道一,他的弟子百丈怀海问他:“师父,弟子从哪里来?”
马祖反问:“你现在在哪里?”
百丈说:“在这里。”
马祖又问:“你要到哪里去?”
百丈答:“不知道。”
马祖哈哈大笑:“来处也不知,去处也不知,现在又在哪里?”
这个公案看似简单,实则深刻。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禅宗的这种问答方式,是要人们放下对时间和空间的执着,回到当下这一念的觉性上来。
在佛教的轮回观念中,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在六道中生死流转,这一世的生命只是无数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累世的业力中来,带着过去的习气和因果。”
但他同时强调,这种“来处”并不是最究竟的答案,因为即使知道了前世,还有前前世,追根溯源,最终还是要回到那个本源上来。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南怀瑾先生常用这句话来说明,无论我们从哪里来,都离不开这颗心。
心生万法,心灭万法空,一切的来去都是心的显现。
对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的回答更加深刻。
他说:“一般人都在为未来担忧,为死后的去向恐惧,却不知道真正的归宿就在当下。”
在《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道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本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无所从来,也无所去。
南怀瑾先生讲过一个禅宗的故事。
宋代有一位禅师叫做赵州从谂,活到一百二十岁。
临终前,弟子们围在床边,问他:“师父,您要到哪里去?”
赵州禅师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不去任何地方,因为我本来就在这里。”
说完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这个故事让人深思。
赵州禅师的回答看似平常,实则道出了生死的真谛。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从究竟的角度来看,生死只是现象的变化,真正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
《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但是,对于还没有证悟的人来说,“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依然很现实。
南怀瑾先生说,按照佛教的观点,没有证悟的众生,死后会根据自己的业力投生到相应的地方。
善业重的往上升,恶业重的往下堕,这就是六道轮回的道理。
但他同时强调,真正的修行人不是为了追求好的来世,而是要超越轮回,回归到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源。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这一乘法就是让众生都能证悟自己的佛性,不再在生死海中浮沉。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这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他常说:“认识了真正的自己,就知道了来处和去处。”
因为从究竟的角度来看,这个“我”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既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当下即是。
南怀瑾先生经常用莲花来比喻人的本性。
他说:“莲花虽然生长在污泥中,但开出的花朵却是清香洁白的。我们的本心也是如此,虽然被无明烦恼所覆盖,但本质上是清净光明的。”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除去这些覆盖,让本心的光明显现出来。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来拜访南怀瑾先生,苦恼地说:“老师,我总是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南怀瑾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道:“你现在坐在这里,是真实的吗?”
年轻人点点头。
南怀瑾先生又问:“你现在的呼吸,是真实的吗?”
年轻人又点点头。
南怀瑾先生笑着说:“既然当下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那人生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这个简单的对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常说:“活在当下,便无挂碍。”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过去,不再担忧未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时,自然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在谈到修行方法时,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知止而后有定”。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他解释说,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然后才能定下心来用功。
南怀瑾先生常常用禅宗的参话头方法来指导弟子。
他说:“古人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都是在直指这个本心。”
但是参话头不是用思维去想,而是要直接去看,去觉察那个能思维的是谁。
南怀瑾先生特别推崇《心经》中的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他说,当我们真正看清楚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空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为不存在的东西而烦恼。
那个真正的“我”,既不在五蕴之中,也不离五蕴而存在。
南怀瑾先生还强调,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能脱离世间。
他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都可以是修行的机会。
关键是要保持觉察,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他曾经引用《圆觉经》中的话:“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这就像是大海和波浪的关系,每一朵波浪看似不同,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大海。
我们每个人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从同一个圆觉妙心中显现出来的。
但是,要真正体验到这个圆觉妙心,需要通过修行来证得。
南怀瑾先生说:“见性成佛,不是理论,而是要实际见到。”
他常常用镜子的比喻来说明,镜子本身是光明的,但是蒙上了灰尘就不能照见物体,修行就是要把灰尘擦掉,让镜子恢复本有的光明。
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呢?
南怀瑾先生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能回答“我是谁”,更能同时解决“从哪来”和“到哪去”的千古之谜。
这个方法究竟是什么?为何历代祖师都将其视为无上密法?
要想真正解答这人生三问,南怀瑾先生强调必须要有实修的功夫,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他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再多的道理,如果没有实际的修证,都只是戏论而已。
在《楞严经》中,佛陀告诉阿难:“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要想认识真正的自己,就必须要超越这三种相续:对世间的分别、对业果的执着、对众生的区分。
这个方法就是“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
南怀瑾先生特别推崇《楞严经》中观音菩萨所传授的这个修行方法。
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反观自己的听觉能力,不是去听外面的声音,而是去听那个能听的是什么。
南怀瑾先生详细解释了这个修法的步骤。
第一步:入流亡所。
当我们静下来听声音的时候,不要跟着声音跑,而是要回过头来观察那个能听声音的是什么。
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能听的这个觉性,它不在耳朵里,也不在外面,它是无形无相的。
第二步: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当我们能够安住在这个觉性上的时候,就会发现无论外面有声音还是没有声音,这个觉性都是不变的。
有声音的时候它在,没有声音的时候它也在。
第三步: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继续深入修习,连这个“能听”和“所听”的概念都要放下,最后连觉察本身也要超越。
南怀瑾先生说:“这个方法之所以殊胜,是因为它直接指向我们的本性。”
我们的本性就是这个能知能觉的觉性,它既不生也不灭,既不来也不去。
当我们真正证悟到这个觉性的时候,人生三问的答案就自然明了了。
我是谁?我就是这个觉性,这个能知能觉、了了常知的本心。
从哪里来?这个觉性无始无终,它不从任何地方来,也不到任何地方去。
到哪里去?当下即是归宿,本心本来就在这里,何必另外寻找去处?
南怀瑾先生强调,这不是哲学思辨,而是要实际修证的。
他说:“古人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觉性只有自己证悟到了,才能真正明白。”
在具体的修行指导上,南怀瑾先生提出了“禅净律密”并重的方法。
他说:“显教的理论,密教的方法,净土的行愿,禅宗的见地。”
这四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修行体系。
对于初学者,南怀瑾先生建议从观呼吸开始。
他说:“呼吸是最容易入手的法门,因为它时时刻刻都在进行。”
但是观呼吸不是去控制呼吸,而是去观察呼吸,去发现那个能观察呼吸的是什么。
南怀瑾先生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人生三问的答案:“认识了当下这一念,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只有当下这一念是真实的。
而这一念之中,包含了整个宇宙,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
正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任何相状,让心自然地流露本有的智慧和慈悲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就在这颗平常心中。
这就是南怀瑾先生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人生三问的答案,不在别处,就在当下这一念觉悟的心中。
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在平常心中见本性,在本性中了生死。
一切法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个本来面目,回到这个本来就在的家。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