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道德经》、南怀瑾先生著作、传统养生典籍
现代人谈起养生,总是津津乐道于各种奇方妙法,吃绿豆包治百病,按摩穴位延年益寿。
可奇怪的是,越是全民养生的时代,医院里的病人却越来越多,各种疑难杂症层出不穷。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早就看透了这个问题的根源。
他常说:“现代人的问题不是出在哪个穴位上,不是如何吃喝拉撒睡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出在精神层面上 。”
那么,真正的养生之道究竟在哪里?
南怀瑾先生又是如何参透这生命的奥秘,找到心静病自除的根本法门的?
南怀瑾先生一生精研儒释道三家学问,对于养生之道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曾在讲学时说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
这话听起来简单,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在一次讲座中,有学生向南怀瑾先生请教:“老师,现在各种养生方法铺天盖地,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南怀瑾先生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富商,家财万贯,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什么名医神药都试过,可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
“他找遍了天下名医,都说他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可他就是觉得浑身不舒服,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后来有位道士告诉他:‘你的病不在身上,在心上。’”
“富商不解,道士接着说:‘你终日忧虑得失,心神不定,五脏六腑怎能安宁?’”
南怀瑾先生停顿了一下,看着台下的学生们:“这富商听了道士的话,开始学习打坐静心。”
“奇怪的是,没过多久,他的各种毛病竟然都好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心安则身安,心乱则身乱 。”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南怀瑾先生经常引用这句话来说明修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能战胜别人的人,而是能战胜自己的人。
而战胜自己,首先要从管理情绪开始。
南怀瑾先生曾经观察到一个现象: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几乎从不生气。
不是他们天生脾气好,而是早早明白了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毁掉判断力、健康和人缘。
有一次,南怀瑾先生的一位弟子在处理事务时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气得脸红脖子粗,准备与人争论。
南怀瑾先生看见了,把他叫到一边,轻声说道:“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赶快做个气功,把嘴巴一张,先吐一口气,再用鼻子吸一口气,咽下去,再说要不要发脾气。”
弟子按照老师说的做了,神奇的是,刚才那股怒火竟然真的消了大半。
南怀瑾先生接着解释:“ 人生气时硬是有一口气,这口气堵在胸口,像一团火越烧越旺 。”
“深呼吸能让身体从战备状态切换到冷静模式,脑子才能重新转起来。”
这个简单的呼吸法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说, 管理情绪本质上是管理选择权 。
生气是被动反应,而管理情绪是主动选择。
真正的高手,永远把选择权抓在自己手里。
南怀瑾先生还经常讲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有个学生问他:“老师,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该怎么办?”
南怀瑾先生回答:“从前有个修行人,脾气很暴躁。”
“师父教他每次想发火前先数三下。”
“开始他觉得这个方法太简单了,根本不当回事。”
“后来有一次,他正要和人吵架,突然想起师父的话,就试着数了三下。”
“就这三秒钟的时间,他忽然觉得刚才想争论的事情其实根本不值得生气。”
“从那以后,他就把这个方法当成了宝贝。”
“小事上磨耐受,大事上才有定力。”
南怀瑾先生常常这样教导学生。
堵车时被人加塞、外卖送晚了、孩子考试不及格,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是练心的好机会。
心理学上有个“三秒法则”,每次想发火前强迫自己数三下,慢慢就会发现这个小方法能让怒气瞬间降下来。
南怀瑾先生还有一个独特的观点: 把自己的情绪当成戏看 。
他说:“像旁观者一样观察情绪,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愤怒、焦虑、恐惧时,这些情绪反而失去了控制你的力量。”
有一次,南怀瑾先生在讲课时突然停下来,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们专注于观察自己的情绪时,情绪本身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这就像《庄子》里说的’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当你不再被情绪牵着走,而是带着觉察去观察它们时,内心自然就平静下来了。”
可是,南怀瑾先生也提醒大家,管理情绪不是压抑情绪。
他经常引用禅宗的一句话:“ 菩萨低眉,金刚怒目,都是慈悲 。”
关键是看你的情绪用没用对地方。
有时候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拒绝的要拒绝,这不是发脾气,而是智慧的运用。
南怀瑾先生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想生气时能不生气”。
他见过太多人,一生气就摔手机、拉黑好友、辞职,事后又后悔。
这些都是被情绪控制的表现。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能够在情绪涌上来的时候,保持一份觉察,做出理智的选择。
在讲到这里时,台下有学生提问:“老师,这样管理情绪会不会太累?”
南怀瑾先生哈哈大笑:“刚开始可能会觉得累,就像学开车一样,一开始要记住很多操作要领。”
“可是一旦熟练了,就成了本能。”
“到了最高境界,甚至不需要刻意管理,心自然就定了。”
南怀瑾先生晚年常说:“ 最高的养生是养心 。”
当你把情绪管理练成本能时,就进入了更自在的状态:不是控制情绪,而是超越情绪。
这种境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看谁都顺眼。
不是别人变好了,而是你不再用对错来看人。
南怀瑾先生经常引用禅师的话:“有人骂你是钟,你响了,他就赢了;你不响,他骂的就是块木头。”
第二是遇事反着用。
普通人躲着麻烦走,而高手专找麻烦练手。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逆境是最好的老师,顺境容易让人迷失,逆境才能让人清醒。”
“所以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要感谢,因为它来帮你修行了。”
第三是连呼吸都成了多余。
南怀瑾先生说的呼吸法,练到深处你会发现,真正的平静是根本不需要刻意呼吸的。
就像苏轼写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不是风停了,而是心定了。
南怀瑾先生的这套养心方法,实际上完全契合老子《道德经》的智慧。
老子说:“去甚、去奢、去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强调的就是清虚自守,体法自然,不追求物欲的满足,不断提升精神品格。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这里的“致虚极,守静笃”,正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养心功夫。
当内心达到极度的虚静状态时,反而能够观察到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南怀瑾先生还经常引用《道德经》中的“三宝”来说明养心的重要性。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三宝,慈是对人的态度,俭是对物的态度,不敢为天下先是对事的态度。
这三种态度,都需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才能做到。
特别是“慈”这一宝,南怀瑾先生认为它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慈不仅是对别人慈悲,更是对自己慈悲。
很多人修行时对自己过分苛刻,动不动就自责,这反而是心不静的表现。
真正的慈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宽容中慢慢改变 。
关于“俭”,南怀瑾先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他认为俭不只是物质上的节约,更是精神上的简化。
现代人的心被太多欲望填满了,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放不下,心怎么能静得下来?
老子说的俭,就是要我们学会做减法,把不必要的欲望都放下,心自然就轻松了。
至于“不敢为天下先”,南怀瑾先生常用一个比喻来解释:水总是往低处流,但正是因为它的谦逊,最终汇聚成江河湖海。
人也是这样,越是争强好胜,越容易焦虑紧张;越是能够放低姿态,内心反而越平静。
南怀瑾先生还特别强调《道德经》第二十章中的话:“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这描述的正是圣人的心境:当众人都在追逐热闹繁华时,圣人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如同婴儿一般纯真无邪。
这种婴儿般的心境,正是养心的最高境界。
南怀瑾先生说:“婴儿的心是最健康的,没有分别心,没有得失心,饿了就哭,困了就睡,高兴了就笑。”
“我们成年人把心搞得太复杂了,反而失去了这种自然的健康状态。”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也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德行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样。
赤子为什么身体健康?
因为他们“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这说明婴儿的精气神是最充足、最和谐的,因为他们的心是最纯净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南怀瑾先生提出的“养生先养心”,实际上是在教我们重新找回这种婴儿般的纯真心境。
当心回到这种状态时,身体的各种功能自然就会恢复正常,疾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南怀瑾先生还经常引用《黄帝内经》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理论。
《内经》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这与老子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当内心达到恬淡虚无的状态时,人体的真气就会正常运行,精神内守,疾病自然就无从产生。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
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引发各种疾病。
而保持内心平静的人,不仅心理健康,身体也更加强壮。
这说明古人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心身一体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的养心方法,实质上是在教我们如何回归道的境界。
《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常道”,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
当我们的心能够与这个根本规律相合时,就自然进入了健康长寿的状态。
有人问南怀瑾先生:“这种修行方法具体应该怎么练?”
他回答说:“修行不在形式,在于心。”
“你可以静坐,也可以行走;可以诵经,也可以劳作。”
“关键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觉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久而久之,心自然就定了。”
这正应了高僧所说的:“修行是什么?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看似简单,实则最难。
因为现代人吃饭时想着工作,睡觉时想着明天,很少有人能够专注于当下。
而专注当下,正是养心的核心。
就在学生们听得入神时,南怀瑾先生突然停下来,微笑着看着大家:“刚才我讲的这些,只是养心的基础功夫。
真正让人心静病除的核心秘诀,还在后面。”他顿了顿,“这个秘诀,关乎生死,关乎解脱,一旦掌握,便能 真正做到心如止水,百病不侵 。
可是…”
南怀瑾先生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秘诀,这个方法一旦掌握,就能彻底解决现代人精神层面的根本问题。这个秘诀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它能让人心静病除,甚至达到百病不侵的境界?
《道德经》第六章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谷神”就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那个寂静状态。
当你能够安住在这个状态中时,就找到了生命的根本,一切疾病和烦恼都会自然消散。
这个“谷神”状态,南怀瑾先生称之为“ 虚而不虚,空而不空 ”。
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包含了一切可能性。
就像《道德经》第十一章说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作用在于中间的空洞,器皿的作用在于内部的空间,房屋的作用在于门窗的空隙。
同样,人的真正力量来源于内心的虚静状态。
南怀瑾先生说:“现代人之所以疾病缠身,根源就在于内心太满了,没有给健康留下空间。”
“欲望填满了心,焦虑填满了心,恐惧填满了心,哪里还有地方容纳生命的本来面目?”
要达到这个“谷神”状态,南怀瑾先生传授了一个独特的方法: 观照无念 。
不是压制念头,也不是跟随念头,而是静静地观照念头的起灭。
当你能够做到对念头既不排斥也不执着时,内心自然就回到了那个空灵寂静的状态。
这个状态一旦稳定,身体的自愈能力就会完全激活。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这里的“守其雌”就是守住内心那个柔软、宁静、包容的状态。
当你能够像溪流一样谦卑柔顺时,反而具备了最强大的力量。
因为水能滴石穿,柔能克刚,这就是《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指出,《道德经》第五十章的话揭示了养生的终极奥秘:“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句“以其生生之厚”。
南怀瑾先生说:“现代人为什么容易生病?就是因为’生生之厚’——太过追求生命的丰富和刺激了。”
“吃得太好,想得太多,欲望太重,把生命的能量都消耗在了表面的繁华上,自然就容易走向死亡。”
真正的养生智慧是“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什么叫“无死地”?
就是内心没有执着的地方,没有非要不可的东西,没有放不下的包袱。
当你的心达到这种“无死地”的状态时,外界的任何冲击都伤害不了你,疾病自然也找不到可以入侵的缝隙。
南怀瑾先生最后揭示了这个养心法门的实修要诀: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都要保持内心的虚灵不昧 。
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生老病死,都只是生命表面的波浪,而你要安住在海洋的深处。
当你真正掌握了这个要诀,就会发现《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的“ 治人事天,莫若啬 ”的深意。
“啬”就是爱惜、节约的意思,但这里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节约,更是指精神能量的节约。
不把心力浪费在无谓的纷争上,不把生命消耗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这样生命的本源力量就能得到保存和积累。
南怀瑾先生总结说:“养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吃什么补品,不是练什么功法,而是让心回到它本来的宁静状态。心静了,一切都静了;心定了,一切都定了。这就是老子说的’ 清静为天下正 ’的道理。”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南怀瑾先生这套养心智慧,再回头看那些所谓的养生秘诀,就会发现它们都不过是皮毛而已。
真正的养生之道,从来不在外求,而在内修。
下次当你想要发火时,不妨试试南怀瑾先生教的方法:吐一口气,吸一口气,咽下去。
你会发现,那口咽下去的不是气,而是智慧。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