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瑞冬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无影灯下的精灵》,已于昨日全部连载完毕,176篇,每日更新,接近半年时光。期间汇聚了作者和《临医文艺》编辑部的大量心血和情感。读后让人深思。
孙瑞冬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无影灯下的精灵》,已于昨日全部连载完毕,176篇,每日更新,接近半年时光。期间汇聚了作者和《临医文艺》编辑部的大量心血和情感。读后让人深思。
一、笔墨为缆,系住半世医路星河
心灵是河流,载着岁月的波光;无影灯是星辰,映着生命的心灵。2025年3月11日至9月5日,176篇日记如河流中的舟楫,自公众号、今日头条《沂州见闻》,新浪微博《沂州网》,美篇《临医文联》,豆瓣网《沂州发布》、搜狐网等岸口次第驶出,掌舵者孙瑞冬,一位在手术室光影里深耕半生的护士长,以笔墨为缆,系住了从学前稚趣、校园青涩,到卫校求索、辗转数家医院的职业轨迹。
那些外人眼中神秘的手术室日常,是她日记里最鲜活的底色;而唐山地震时,她在余震未歇的废墟旁搭起临时手术台,借着手电筒微光为伤员清创缝合,玉树震后,与母子志愿者一道在寒风中搬运医疗物资、维持救治秩序的身影,恰似河流中奔涌的浪花,为这段跨越半世纪的医疗人生,添了几分生死交织的厚重。当这176篇汇聚成册,从1970年代地区医院手术室,五十年光阴仿佛被她以文字熨平,铺展成一部关于坚守与成长的“生命经卷”。
二、凡俗微光,照见医学的温度与平衡
人们总爱仰望“英雄”的虚光,却易忽略尘世间坚守的本真。孙瑞冬的文字里,没有刻意雕琢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度:1976年唐山震后返程,百姓塞在口袋里的煮鸡蛋尚带着体温,那是她在断壁残垣间连续三日不眠不休救治伤员后,乡亲们最朴素的答谢;玉树地震救援时,她把仅有的帐篷让给重伤员,自己裹着薄毯在手术车旁和衣而卧,清晨又顶着风雪为偏远安置点的伤员换药;1995年救治成批烫伤病人,手术服被汗水浸透又在寒风中冻硬;在喀什的深秋,她带着手术改进技巧走进家访的院落,把台上的示范化作台下的牵挂。
这些片段,如散落在大地的种子,生根发芽后,便成了“医疗技术与伦理”的双面镜——镜的一面,映着普外科Roux-en-Y术式从陌生到娴熟的探索,映着手术室防感染技术迭代的足迹,见证着中国医疗爬坡过坎的执着;镜的另一面,照见乳腺癌手术中的医德抉择,照见癌症患者救治中的情感困境,昭示着医学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在“科学”与“人性”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三、逆行足迹,刻下与生命的对话印记
那些被归为“特殊病例”的故事——戴镣铐囚犯手术时的医患信任,网吧血案伤员抢救时的生死时速,喀什手术室里的“信任危机”与化解,还有唐山震中为保住伤员坏死肢体与死神赛跑、玉树救援时在物资匮乏下创新简易止血法的经历——都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她与生命、与土地、与时代对话的印记。
天空允许有缺陷,大地因稚拙而辽阔。孙瑞冬笔下的世界,亦带着这样的真实:有首次参与心脏手术时的紧张雀跃,也有面对病理乌龙事件时的愧疚反思;有推动管理革新从“理念碰撞”到“团队焕新”的欣慰,也有面对“信任危机”时的困惑与求索;更有唐山、玉树救援中,因无力挽回重伤员生命而深夜垂泪的脆弱,却又在次日黎明重拾器械奔赴救治一线的坚韧。
四、灯影不灭,续写平凡人的坚守诗行
离开喀什时,她在手术室留下“放手与观察”的叮嘱,那是对传承的期许,亦是对“不完美”的坦然。这部作品在各平台连载时,无数读者留言“看到了身边医护的样子”,正因它打破了手术室的“神秘感”,让人们看见,所谓“无影灯下的精灵”,不过是在平凡岗位上,以日复一日的专注、年复一年的坚守,更在灾难突袭时以逆行的身影,将“救死扶伤”从誓言变成行动的普通人。
图:作者 孙瑞冬
合上册子,仿佛能看见她站在无影灯下的身影—从青涩卫校生到资深护士长,从故土的手术台到喀什的病房,从唐山的废墟旁到玉树的风雪中,岁月在她眼角刻下纹路和“朝如碧丝暮成雪”的白发,却从未改变她眼中对生命的热忱。这176篇连载,是她写给职业生涯的情书,是对一代医务工作者的致敬,更是写给每一位读者的“生命启示录”。
愿这无影灯的光,如大地的晨曦,穿透时光与山海,让更多人看见医疗的温度,看见平凡人坚守与逆行的力量;愿我们都能如她一般,以仁心为根,以专业为叶,在各自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诗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