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的大阅兵当天,新一代的仪仗队员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护卫国旗走来,瞬间点燃亿万国人的热血。人们关注着这些年轻的面孔,也总会不经意间,回想起那些曾经的身影。
文 |啾啾鹿鸣
编辑 |月亮湾探险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今年的大阅兵当天,新一代的仪仗队员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护卫国旗走来,瞬间点燃亿万国人的热血。人们关注着这些年轻的面孔,也总会不经意间,回想起那些曾经的身影。
而其中有一个名字总会被反复提及——张自轩,那个被无数网友亲切地称为“最帅升旗手”的男人。
可当张自轩脱下军装,选择投身助农直播,却迎来了“消费情怀”、“变相割韭菜”的无情指责。从万众敬仰到舆论漩涡,这位“不褪色”的军人,究竟做错了什么?而如今怎么样了呢?
张自轩的家国情怀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深深植根于河北邢台平乡县那片朴实的土地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出生在90年代,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从小他就跟着父母在田间地头忙活,汗水和泥土的气息是他最熟悉的童年记忆。这份淳朴的成长经历,赋予了他坚韧和踏实的底色。青少年时期,因为个子高,他被学校选为升旗手。
当他第一次亲手将国旗升起,看着那抹鲜红在晨光中飘扬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与神圣感击中了他,一颗军旅梦的种子就此悄然种下。
2010年17岁的张自轩如愿穿上了军装。凭借着出众的身体条件,他被直接选入了无数军人向往的国旗护卫队。然而荣耀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这里的训练,是用秒来计算,用毫米来衡量,严苛到近乎残酷。
每天超过11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是家常便饭。为了站姿挺拔,他们头顶砖块,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了身形笔直,腰间要别上十字架。为了锻炼手臂力量,他用重达30斤的旗杆和5公斤的哑铃,每日挥臂练习成百上千次。
从一个替补队员,到站上一线擎旗手的位置,他只用了短短三个月。这背后是他曾在三个月内疯狂减重23斤的惊人毅力。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他在天安门广场执行了超过七千场次的升降旗任务,每一次都精准无误。
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一枚沉甸甸的勋章。他曾是建党百年庆典上的升旗手,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手。这些高光时刻将他的名字与国家的荣耀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他而言,升旗早已不是一项任务,而是融入血脉的本能。那份责任感和神圣感,已经内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后续所有人生选择的价值基石。可在之后他却将自己的铁饭碗摔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022年张自轩光荣退伍。告别了熟悉的军营和挚爱的国旗,他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给他安置了一个县里事业单位的岗位,稳定、体面,是旁人眼中的“铁饭碗”。
但安逸的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习惯了军营里号角齐鸣、令行禁止的紧张节奏,办公室里的按部就班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他总觉得自己还能为家乡做点什么,而且是更大的贡献。
他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自己的生活,账号开通后,很快就有网友认出了他这位曾经的国旗手。“张班长”这个称呼,迅速在网络上传开,他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粉丝。
起初这只是他与外界连接的一个窗口,却无意中为他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大门。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的夏天。那一年他老家平乡县的蜜桃喜获丰收,却因销路不畅而大量滞销。
看着果农们愁眉不展,当地政府想到了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张自轩,主动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忙吆喝吆喝。张自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架起手机开启了人生中第一场直播带货。
他没有花里胡哨的话术,只是真诚地讲述着家乡桃子的故事。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短短一个小时直播间就涌入了大量网友,7000多单平乡桃瞬间售罄。这次经历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内心的迷茫。
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网络助农的巨大能量,也找到了自己退役后新的价值所在。他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新战场”。
于是在2024年初,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辞去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电商助农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里。
他说,这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然而,当张自轩满怀激情地踏上这条新路时,迎接他的却是汹涌而来的舆论风暴。
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消费军人身份”、“吃情怀饭”、“不过是靠着以前的名气赚钱罢了”、“卖水果就是变相割韭菜”,各种刺耳的指责不绝于耳。
有人批评他“活在过去,出不来”,反复提及升旗手的经历是在“作秀”。就连他退役后,依然在自家院子里坚持升国旗、走正步的习惯,以及在直播中偶尔回忆军旅生涯的点滴,都被一些人解读为刻意的“炒作”。
仿佛英雄一旦和“商业”、“赚钱”这些词沾上边,就玷污了曾经的纯粹与神圣。这种争议背后,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
公众对英雄有着近乎苛刻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化期待,希望他们永远保持着光环下的完美形象。
而当英雄回归平凡生活,试图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过往经历去开创一份事业时,又会触动一些人对于“情怀变现”的敏感神经。
大家似乎习惯性地要求退役军人“放下过去,向前看”,却没想过,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本就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他们品格和能力的证明,为何不能成为新征程上的宝贵财富?
面对这些质疑和谩骂,张自轩没有选择激烈的辩驳或回怼。他的回应很简单,也很坚定:做了就不会后悔,我问心无愧。
支持他的网友也在为他发声:为什么明星网红可以带货,一个为国家奉献了十二年青春的功勋军人,用自己的信誉为家乡农产品背书,就要被指责?
他放不下的不是过去,而是那份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的荣光。而如今的张自轩又如何了呢?
张自轩没有在争议中沉沦,而是用行动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他开启了一场全国助农的征途,将自己的直播间变成了连接田间地头与千家万户的桥梁。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去云南红河,为那里的梯田红米呐喊。他到海南三亚,推介香甜的热带水果。他也曾深入湖北秭归,帮助当地果农销售橙子。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仅仅三场助农直播,就累计卖出了超过1.5万单农产品。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是农户们笑脸的最好见证。
他的直播风格也独树一帜。他从不搞“全网最低价”之类的噱头,也不靠秒杀来刺激消费。他更像一个田野故事的讲述者,深入到产地去了解每一颗果实、每一粒米背后,农民们付出的汗水与艰辛。
他希望消费者买到的不只是一件商品,更能感受到商品背后的真实价值和那份沉甸甸的劳作。
在助农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前国旗手的精神传承。他积极参与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走进学校,手把手地向国旗班的孩子们传授经验,指导他们每一个升旗动作的要领。
他把从天安门广场带来的那份庄严与敬畏,播撒在更多年轻人的心中。他的父母,这对淳朴的农民,也为儿子的选择感到无比骄傲和支持,认为他懂得回报家乡。
张自轩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他计划走遍中国,用镜头记录下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真实、美丽、充满活力的乡村中国。
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农业并非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他的故事也确实激励了很多人。一些退伍军人和大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关注并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张自轩并不是陷在过去出不来,恰恰相反,他是带着那份荣耀,在一条全新的赛道上,继续正直的前行。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位永不褪色的旗手,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书写着属于他的新篇章。
他曾经的身份不是包袱,而是一枚永远闪亮的勋章,照亮他前行的道路。我们或许应该用更宽广、更包容的视野去看待他的选择,你觉得呢?
来源:月亮湾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