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平就能出线”四个字像一颗慢性炸弹,挂在所有熬夜球迷喉咙里,吞不得吐不掉,这才是真焦虑。
“打平就能出线”四个字像一颗慢性炸弹,挂在所有熬夜球迷喉咙里,吞不得吐不掉,这才是真焦虑。
9月9日晚上这场U23对决,表面看是二比零或一球小胜的事,背后却是一场“数学题+心理战”。
按亚足联规则,预选赛五个小组第二里只有成绩最好的四支能进正赛,中国队手握7分和11个净胜球,平局就大概率上岸。
听上去划算,可过去五年里,咱们各级国字号在“打平即可”的剧本里翻车三次,全是最后时刻丢定位球。
先别急着骂防线,看看对手。
澳大利亚前两场进了20球,平均14分钟一脚射正,但全部来自边路传中+二点包抄,一条直线冲垮业余队没问题。
真正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换人节奏:主力中锋60分钟准时打卡下班,留力踢中国。
等于说,后30分钟对手锋线依旧满电,中国队这边若把换人名额耗在中卫对位,等于把刀柄递过去。
再说中国队的进攻。
王钰栋连续两场制造4球,数据漂亮,但细看视频,他的突破90%发生在右路内切那一条走廊。
澳大利亚左后卫身高1米9,回追慢却制空强,一旦王钰栋被锁死,中国队剩下的手段就是45度炸——可替补中锋比对方中卫矮6厘米。
于是,教练组大概率赌一招:王钰栋先站左路,15分钟后再换回去,打乱对手的盯人布置。
这招国奥去年踢韩国用过,偷到第一个角球破门。
防守更简单,也更容易犯错。
澳大利亚传中前一定会拉边,把中卫拽出来,再用后腰前插抢前点。
中国队这几场的丢球隐患也是后腰回追不到位。
解决办法其实也不玄:留一名防守型中场永远站在禁区弧顶,宁可让边路一对一,也不给对方禁区前沿二点球。
只是,这种“牺牲中场人数”的战术,需要前场有人能控住球超过三秒,否则就是白送反击。
现场还有一个变量:温度。
深圳晚上湿热,体感30℃,澳大利亚球员过去四场比赛都在空调球场。
中国球员去年八月踢东亚杯就吃过这个苦,当时韩国队下半场明显跑不动。
如果中国队能在前20分钟把节奏拉到高位逼抢,逼对手多冲刺两次,后面澳大利亚的传中质量大概率自己掉档。
最后说说球迷最担心的一幕:点球。
历史上国奥三次在预选赛被VAR改判点球,一次手球,一次背后铲人。
现在的年轻后卫习惯举手示意越位,反而容易在回放里被捉小动作。
教练组干脆在训练里加了一个镜头:后卫举手前先回头看边裁,两秒内决定伸不伸脚。
小动作减少,心里也踏实点。
一句大实话:这一夜,中国队只要不被高空轰炸整破防,就有戏;一旦先丢头球,比分落后就必须压出去,而压出去正中对手反击胃口。
胜负的分水岭其实不在最后十分钟,而是在第六十分钟换人那一瞬。
谁先把牌打光,谁就多半要留在场外看别人踢亚洲杯。
来源:狮王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