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扎哈罗娃:莫斯科的“话语之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21:01 2

摘要: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镁光灯下,莫斯科外交部新闻发布厅。玛丽亚·扎哈罗娃的视线穿透镜头,唇角一丝难以捉摸的弧度。面对西方记者连珠炮似的指责,她以无懈可击的英文清晰反击:“证据在哪里?”随手推开的文件仿佛带着千钧之力,“这就是你们掩盖的真相。”这一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

镁光灯下,莫斯科外交部新闻发布厅。玛丽亚·扎哈罗娃的视线穿透镜头,唇角一丝难以捉摸的弧度。面对西方记者连珠炮似的指责,她以无懈可击的英文清晰反击:“证据在哪里?”随手推开的文件仿佛带着千钧之力,“这就是你们掩盖的真相。”这一幕已成当代地缘政治戏剧的标志性画面——她是克里姆林宫在国际舆论战场上,最锋利、最不容忽视的“声”与“刃”。

外交世家的铁与血

玛丽亚·扎哈罗娃的成长之路充满传奇,她生于1975年冷战阴云下的苏联。她的起点注定了不平凡——一个沉浸于外交事务的家庭。父亲深耕东亚,她的童年在北京使馆区度过。红墙绿瓦、胡同里的喧嚣,与父母案头密电的字句交织,成为她理解世界的第一课。在北京学习中文的经历,像一把精密的刻刀,雕琢出她理解国际关系的独特棱角,也早早埋下了回归外交战场的伏笔。

经过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系统锻造后,她进入俄罗斯外交部,从联合国代表团的幕后外交舞台开启征程。早期,她并未直接站在聚光灯下,而是活跃于文化外交领域,执掌《外交信使》杂志。这看似“软性”的岗位,却是战略伏笔——锤炼沟通技巧、打磨表达精确度、深耕跨文化传播。当普京重塑俄罗斯大国地位,特别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面对西方排山倒海的制裁和舆论绞杀时,俄罗斯急需一个能在信息沙场强力发声的战士。

2015年8月,历史将她推向台前。她接任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成为担此重任的首位女性。“她深知俄罗斯的立场和利益所在。”时任外长拉夫罗夫的评语简短而分量十足。这绝非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一项关键的战略部署。扎哈罗娃,这颗精心打磨的新锐“子弹”,被赋予了在西方长期掌控的舆论版图上撕开裂口、为莫斯科立场构建坚固话语防线的重任。

玛丽亚·扎哈罗娃在参加一场外交活动之后走出。

战场上的攻势防御

扎哈罗娃手中最夺目的武器,便是语言。她的回应精准、高效,深谙西方沟通语码,善于以对方熟悉甚至敏感的词汇作为“回旋镖”。面对“干预大选”指控,她轻描淡写却力透千钧:“典型的‘猎巫’行为。”当西方渲染“俄即将入侵乌克兰”,她迎头痛斥这是“信息恐怖主义”——一词定性,犹如投下震撼弹。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话术,极具穿透力。

她的肢体语言同步发力,成为话语的倍增器。镜头前,她姿态挺拔,眼神坚定,手掌下压强调事实,手指向前直指要害。她曾将所谓的“证据”文件果断推开,伴随一句“虚假信息,应留原地”,动作与语言合力,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和否定气场。

文化,被她巧妙转化成为战略筹码。当她身着融合东方韵味的旗袍现身联合国安理会会场,瞬间聚焦全球镜头。她事后解释:“我热爱这些文化符号,它们也彰显俄罗斯对文明对话的开放。”此举将服饰艺术性地升华为外交姿态。她更常援引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巨匠名言,赋予冰冷政策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共振,软化棱角却不失立场。

在数字传播时代,扎哈罗娃同样是位顶尖操盘手。她是俄高层最早拥抱Twitter、Telegram等社交平台的官员,这些平台成为她突破传统媒体壁垒、24小时实时响应的前沿阵地。2021年,一段她随西方流行乐起舞的私域视频配文“生活依然继续”,巧妙平衡了其对外展现的强硬形象,拉近距离,吸引了广泛关注。她深谙在严格口径下适度展露人性温度以增强传播磁力的“内容为王”法则。

玛丽亚·扎哈罗娃在国家经济成就展览会上与一名小女孩合影。

卫士的尺度与争议

然而,闪耀的明星亦投射出锐利的暗角。扎哈罗娃的核心身份,是克里姆林宫意志的坚决捍卫者与战略传播工具。从克里米亚“回归”、俄乌冲突叙事到纳瓦尔尼事件,她的发言与官方立场严丝合缝:“不存在入侵意图”,“是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纳瓦尔尼是法律问题”。这些话语非个人思想,而是国家叙事基石。2022年冲突爆发后数小时内她那无缝衔接的强力反驳视频,其流畅性背后是严密的传播工程。

作为普京时代战略传播体系的关键一环,她远非被动的复读机。她以其对西方受众心理的洞悉,精准调配传播要素:何时强硬如钢针,何时裹挟文化亲和与“理性”外衣;如何结合发布会节奏与社交媒体爆破点;如何设计象征性视觉符号(如那袭旗袍)——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信息洪流中牢牢钉入俄罗斯的立场,争夺议程设置权。

由此,激烈的争议如影随形。她被西方称为俄版“战狼外交”的教科书。她曾将蓬佩奥涉俄言论斥为“疯狂痴人说梦”,称拜登对普京的批评是“歇斯底里”和“政治生涯末路的悲嚎”。她大量使用“信息恐怖主义”和“心理战争”等战场词汇界定西方行为,在赢得国内喝彩与部分国际受众注意的同时,也人为筑高了外交沟通的藩篱。在叙利亚、格鲁吉亚等问题上,她对俄军事行动合理性的坚定辩护(以“反恐”和“护侨”之名),使得她成为拥趸眼中尊严的守护者,也成了批评者眼中“虚假信息的代言人”与“扩张主义的辩护者”。她的光环本身,就是一面映射国际分裂的镜子。

身份裂缝的平衡术

2010年女儿玛莎的诞生,为“铁血发言人”镀上了一层微妙的温暖。社交媒体成为她展现这抹温情的窗口:分享女儿跳舞的片段,或陪伴孩子看剧的照片。在一则节日帖中她写道:“世界喧嚣,但家中小天使总能给予纯粹的平静。”这些碎片精心拼凑出一个“有爱母亲”的侧写,试图在锋利的政治标签下注入人性的柔光,为冰冷的政治机器赢得一丝情感认同。

但这柔光也映照出角色内部的深刻张力:作为国家利益的铁壁捍卫者,她直面全球汹涌的指责;作为母亲,她本能担忧子女在日益对抗的世界成长。她在仅有的含蓄表述中流露过:“谁不期盼下一代享有和平?”其深意恰恰映射了她的两难处境——她必须传递莫斯科不容置疑的力量宣言,而那为人母的天然关切又与之无声对峙。

国家意志的声波回响

审视扎哈罗娃,不能仅停留于个人表达。她是普京重塑大国俄罗斯宏大叙事中的关键修辞家与话语工程师。

从苏联解体后跌宕转型的外交系统中,新一代精英已然崛起,她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崛起于国际体系深度重组、大国博弈激烈、信息战上升为“第五领域”的复杂时代。俄罗斯以强硬的独立姿态寻求在西方主导的秩序之外开辟话语空间、捍卫行动自主权——扎哈罗娃,正是这一国家意志在信息战最前线的生动投射。她的发言风格、她娴熟运用的工具(从犀利话语到社交媒体)、她身上的争议性,共同构成了俄罗斯向世界展示其国际角色与原则立场的独特“语法”。

2025年,地缘政治风暴未歇,扎哈罗娃依然站在外交部的发言席上。灯光刺眼,提问依旧尖锐。她着装利落,目光如炬,语调沉稳却不容挑战:“俄罗斯的安全红线之下,没有模糊地带。”

这一刻,回响在厅堂里的不仅是她的声音,更是通过这位发言人发出的具象化的、深邃厚重的国家意志之声。无论历史将对这场21世纪的大国角力给予何种裁决,玛丽亚·扎哈罗娃的形象已然深深烙印在铁幕重降、信息硝烟弥漫的当代国际关系图谱之上。她是一柄话语之剑,一面争议之镜,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符号——俄罗斯红唇微启时震动的铁幕强音。

战斗民族的“北京女儿”

扎哈罗娃与中国的情缘,远非普通外交辞令可比。这位俄罗斯外交部的铁娘子,骨子里流淌着对中国的深刻理解与亲近。

1975年出生的扎哈罗娃,童年是在北京的胡同和公园中度过的。身为外交官的父亲弗拉基米尔·尤里耶维奇·扎哈罗夫是一位汉学家,1980年至1993年在前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工作。昵称“小玛莎”的她,跟随父母在北京生活、学习,亲身感受着中国的社会变迁。1991年,扎哈罗娃在北京第55中学接受汉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基础。这段特殊经历塑造了她独特的东方视角。2003年,她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完成的历史学副博士论文,题目正是《中国人如何过农历新年》。

“中国对我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让我能求同存异地感受这个世界。这绝对不是来自于课本和大学讲座中的空话。”扎哈罗娃曾在采访中如此坦言。这份情感,使她成为中俄关系中一座天然的桥梁。每逢中国重要节庆,扎哈罗娃总会用特别方式表达心意。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她在脸书上发布视频,用中文一字一句地说:“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祝愿俄中友谊天长地久。”

春节前夕,在俄罗斯外交部官方新闻发布会上,扎哈罗娃不仅向中国人民拜早年,更主动提出:“如果你们让我用汉语再说一遍,我将非常愿意。”随后,她清晰地说出:“祝中国朋友春节快乐,万事如意!”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传承的。访华期间,扎哈罗娃带着父母和女儿共同参加庆祝中俄建交暨中俄友协成立70周年招待会。她表示,希望女儿能成为中俄友好的新生力量,并特意带女儿品尝饺子、逛北海公园,培养下一代的中国情缘。

玛丽亚·扎哈罗娃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辉在莫斯科参加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文 雨田

图片支持 IC PHOTO 视觉中国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史依弘 与京剧的百年对谈

王芊懿&王柳懿 “她”漾精彩

李娜 刚柔并济 逐冠人生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新 刊

「 2025年8月28日 景军 」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