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水稻上山的事,从一开始听起来挺新鲜的,朱有勇这个院士在云南搞扶贫,2015年跑到澜沧县蒿枝坝村当科技特派员,那时候他六十岁了,本来是植物病理专家,结果看到当地人种玉米亩产低,就琢磨着让旱地长出水稻来。
这个水稻上山的事,从一开始听起来挺新鲜的,朱有勇这个院士在云南搞扶贫,2015年跑到澜沧县蒿枝坝村当科技特派员,那时候他六十岁了,本来是植物病理专家,结果看到当地人种玉米亩产低,就琢磨着让旱地长出水稻来。
起初是小规模试验,用杂交稻种子调整播种方式,2022年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通道上说,云南推了五十万亩,蒿枝坝村四百零五亩,亩产从六百三十四公斤到七百八十八公斤,总产二十八万公斤,村里二百七十七人,人均一千公斤以上。
听上去是帮农民解决了口粮问题,但实际一深挖,这事远没那么简单,百姓累得够呛,财政砸进去的钱海了去,环境也被折腾得不成样,到头来谁负责这些烂摊子?
2015年,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澜沧县,朱有勇院士主动去蒿枝坝村住下,那村子喀斯特地貌,山多平地少,水资源留不住,传统旱稻亩产才一百五十公斤左右。
他团队选了滇禾优615这种杂交粳稻品种,2017年审定,2019年拿过全国优质稻金奖,适合海拔八百到一千七百米,雨量一千二百毫米以上的地方。
技术上是用小型播种器直播,每亩一万八千穴,三到四粒种子一穴,旱种旱管,靠雨养,不用泡田育秧,也基本不浇灌。
2020年开始攻关,解决了旱地分蘖和除草难题,杂草用封草技术控制。2022年云南农业农村厅发文指导,推荐二十一个品种,包括杂交粳稻和陆稻,强调耐旱耐瘠抗病。
澜沧县那年计划两万五千亩,竹塘乡一万亩是朱团队示范,其余辐射带动。到2023年,推广面积没少,但质疑声起来了,有人说这是劳民伤财,毁林造田。
其实这技术本意是用现有旱地改种,不是新开垦,但推广过程中出了岔子。农业农村部2023年回应,说这模式只适合云南特定山区,不是到处都能推,网上那些山体修梯田被暴雨冲毁的图片,很多是2018年旧事,跟水稻上山没关系,是土地整治项目。
但现实中,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硬把坡度大的地拉进来。2023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文,禁止二十五度以上坡地开垦,强调保护退耕还林成果,这直接刹车了不少项目。
结果呢,早期投入的梯田改造、水利设施,全白瞎了。拿财政来说,国家拨款修渠路,地方出钱买种子机具,一亩投入几千元,五十万亩算下来亿级资金。
2022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通知里,就要求稳定增加稻谷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但实际亩产没稳住,小面积攻关田多施肥多浇水能到七百八十八公斤,大田农户就低多了。
加上市场价跌,稻谷九毛一斤,水两块,农民卖粮难,存粮还霉变。财政窟窿大,设备闲置,债堆积,地方负担重,谁来补这个缺口?
百姓这边更苦。澜沧县农民传统种玉米,两斤玉米换一斤稻米,现在改种水稻,劳作强度翻倍。播种后天天巡田防虫,收割时机器上不了陡坡,手工割捆扛下山,肩肿腿伤是常事。
2023年推广继续,部分村砍果树园填鱼塘,橘子梨砸一地,虾鱼死浮水面。农民分组守田,雨季滑坡风险高。
拿2024年1月22日云南镇雄县山体滑坡来说,造成十一人死亡,那地方曾推水稻上山,退林还耕搞梯田,降雨一多就塌方。
类似事在广西广东也多,泥石流埋人,财产损失大。农民反抗时,政府出动警察城管,暴力铲香蕉园,殴打村民。
2024年7月27日,云南景洪东风农场就因为强推政策,村民被打。农民说,如果稻谷八块八一斤,床底下都种满,但现实是收入晃荡,日子过不下去。谁为这些血汗钱买单?
环境代价更大。山地生态脆弱,本来林地护土,改种后裸露面积增,雨季土松,小溪浑浊,鱼少野生动物跑。生物链断裂,土流失让坡面裂缝多。
2023年雨季暴雨砸坡,水冲梯田成河,泥石卷土,稻根浮出。项目停后,修复需十年以上,土层薄植被难回。网上航拍显示,五年前退林还耕的梯田,现在荒草一片,没人种。
广西农民反映,改水田后田里长草行,种其他不行,环境白遭罪。农业农村部说不是毁林,但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为指标砍树,基础排水没跟上,加剧灾情。
云南香稻公路2025年9月2日塌方,就是持续降雨加基建维护差,暴露防灾不足。整体看,这事从扶贫技术变成大推,忽略了地形水土实际,导致生态链条崩。
这事反映粮食安全压力大,云南山地多耕地少,城市化减平地,劳动力外流。传统山地低产,玉米收益差,水稻上山想利用未开发资源,提高收入。
但执行中,忽略生态平衡。海拔限制、雨量要求,没严格把关,有些坡度超标地强上。水利投入大,但山上水缺,抽水加旱。农民适应难,老一辈保守,新技术培训跟不上。
社会影响,劳动力流失加剧,年轻人外出,农村空心。财政规划差,多方资金没引来,靠政府兜底。平衡需求难,粮食压其他。教训是,技术推广需试点渐进,别大跃进式。
朱有勇团队攻关积极,但规模化出问题。2023年回应中,承认小面积攻关非大田,探索意义大,但实际推广偏差。网暴虽过,但质疑有理,毁林传闻虽澄清,局部违规存在。
百姓视角,政策好坏看收入,亩产高但卖难,成本升收益降。环境上,梯田塌后荒废,草生没人管。谁买单?决策层该反思,别让百姓财政环境背锅。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