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这块地方,千百年来家风很重——可就是在这里,有个姓陈的家族,光是子孙就能排上好几里的队伍。你要问,这家人是怎么牛到能跟皇帝“叫板”?你还真得细细品一品。这个陈氏家族,一开始还真不是财势显赫,而是靠一股子“拧劲”:死活不分家。就这么一群人,从陈朝那会儿混到宋
江西这块地方,千百年来家风很重——可就是在这里,有个姓陈的家族,光是子孙就能排上好几里的队伍。你要问,这家人是怎么牛到能跟皇帝“叫板”?你还真得细细品一品。这个陈氏家族,一开始还真不是财势显赫,而是靠一股子“拧劲”:死活不分家。就这么一群人,从陈朝那会儿混到宋朝,强行维系在一张大家谱下面,三百年没把家分了。
说起中国古代那些能压得住阵脚的家门——不是地方混混能比的。你平时听电视里说“一方豪强”,其实多指那些地头蛇,家里有地、有钱、有点“兄弟”,要打要闹都有号召力。这种豪强,基本就是乡里乡亲眼里的土霸王儿,跟家族传承、礼数啥的,挂钩不太大。但世家门阀,就全然不是这路子了。不是光有钱就算世家,根本在于你老陈家能稳稳当当传下去,还能在朝里插根脚,有那么一块说话地方。
你要论门阀,比豪强牛,得说是金字塔尖上的“家族共同体”。你家里的人不光能当官,甚至有祖祖辈辈占着位置,进朝堂如串门。有点意思吧?甚至朝代更迭的时候,新的王朝还真可能跑出来一个“家里人”,正好赶上捡漏入主中枢。要是你家树大招风,皇帝也绝不会惯着你。唐朝末年,武则天收拾那些门阀,没有手软的,她带着郡主和酷吏一顿肃清,多少家族成了历史烟尘。但陈家偏偏没被盯上,算是命好。像你碰上大清洗还全身而退?这属于走了狗屎运。
不过陈家脱了那些大祸,其实和他们早早迁居、低调做事也有关系。比起历史上那些被举族流放的门阀,比如王敦家、谢安家,陈氏的路数就低调许多。他们不往京城钻营,把家大业大藏在浔阳那个乡下,不声不响地耕读传家。几个关键人物挺有意思,比如陈旺,这个人憋着一口气,硬是在太平乡的野地里扎下根。想的是大门阀都得顶天立地,把田产买得密密麻麻,专门搞那种大家族教育。
陈家一开始其实不兴人口繁盛,四代单传,应该挺惨——结果到了第五代,一口气生了六个儿子,这一批人直接把家族生意做大了。和其它门阀讲求“分家存势”不同,陈家坚决不分家。规定下去了,子孙通通住在一起,吃喝玩乐也都一起。大伙想想,这几千人在一块儿生活,跟小城市一样,还有点“闹热”味道。
讲个有意思的——你以为他们那么多孩子,大家都能记住自己的妈?偏不。陈氏家族里流行“子不识母”,婴儿被所有族里的女人轮流带,等孩子大了,连亲妈都说不上是谁。听着挺怪,可你要想那会儿教育资源匮乏,陈家早早搞“育婴堂”,专门让一群妇女陪孩子读书识字。陈家这么做,不是照搬别家,而是要培养一茬懂事的孩子,哪怕家里再穷,也保证娃有书读。用现在话讲,算是很有“公益精神”了。
再说管理,他们家规矩严的离谱。其他世家闹分家、抢地盘,陈家几百年如一日,同吃同住,吵得再凶也不撕破脸。甚至有段杂闻,在宋初年,陈家的老人没法务农,族里专门安排田产,老弱有专属“安养田”。做官的子弟,也被要求绝不耍官威。外头人听说陈家清正,老百姓碰见陈姓做官的,不少都放心把麻烦往他那儿推,心里踏实。你要说他们家风,真就有点“古风犹存”的意思。
不过你要说这几千人能这样齐心,还挺过分。举个小例子,陈家养了很多条狗,都是放在院里同一个食槽喂食,有规矩,没到齐谁都不准动口。狗都讲规矩了,人自然更不敢乱来。陈家的小孩,有点调皮,也会被族里的老人拉到家庙里讲上一番“家道”,没人敢顶嘴。后来,陈氏子弟陆陆续续从仕途上爬出来,明明有条件三妻四妾,人家偏偏一夫一妻过得安分,很少闹那些乱七八糟的风流案。
其实,如果朝廷太强,陈家这种家族就难出头。但要是赶上皇权偏弱倒霉年头,门阀大家就要小心了。到了宋仁宗那阵儿,陈家已经大得吓人——人口得有三千多,分布在江南一带,各地都有子弟当官。皇帝看不下去了,直接下令:让陈家通通分家。说白了,就是嫌他们“铁板一块”,万一要是团结起来,不正好威胁皇室吗?这一分家,相当于把堂口推成了杂牌,各自为政,豪气不再。那真是几千人,硬生生泪别,四处搬迁。
但按老百姓说法,“龙生龙,凤生凤”,陈家被拆开了,人没傻,规矩还在。到了近代,出了不少能人。比如民国时的陈独秀,他家底子扎实,也有点那个年代的侠气。再说陈毅、陈赓那些将军,就跟陇西李家、安定赵家一样,靠家族底蕴闯出一番天地。捯饬到现在,陈姓遍布全国,尤其江西一带,光是“义门陈氏”人口就过了千万。
民间说,门阀世家也要靠规矩传下去。陈家能活三百年,靠得不是光有钱,而是那一套敢信又能管人的“家道”。分家那阵儿,族人抱着家训东奔西走,散了没乱,反而生生不息。现在全国多少陈姓人,逢年过节还会念叨老家“义门陈”的故事。
也许我们日子过得再普通,遇到点家事,一想到陈家那种“子不识母”、同食同住的规矩,心里也不免有种古人智慧的敬意。谁说豪门一定要你争我夺?兴许一代代人,守住点根本,就能让日子过出些滋味来。
不过话说回头,家族的兴衰,有时也就隔了一纸圣旨。老陈家三百年的繁华,一夜分家,散落江南。到底这种“不分家”的执拗,是不是适合每个人呢?咱们谁也说不准。只知道有些规矩,传得越久,味道越足。等哪天,大街小巷再有人讲起“义门陈氏”的故事,说不定又能从那些老家规里,找到点能让人心里发亮的东西。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