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人平江这一带,多少能打硬仗的人物都出过,不声不响,骨子里却有股拧劲。历史有时候像极了咱们家里一台缝纫机,忽快忽慢,咔嚓咔嚓地串出让人意外的花样。说起来,刘志坚这个人跌宕一生,但有个片段,常年在老八路圈子里流传着:一个被日军逮进牢笼的八路军干部,不但鬼使神差
湖南人平江这一带,多少能打硬仗的人物都出过,不声不响,骨子里却有股拧劲。历史有时候像极了咱们家里一台缝纫机,忽快忽慢,咔嚓咔嚓地串出让人意外的花样。说起来,刘志坚这个人跌宕一生,但有个片段,常年在老八路圈子里流传着:一个被日军逮进牢笼的八路军干部,不但鬼使神差地溜出来,最后还端坐在开国中将的位置,受人敬重得紧。最让人咂舌的细节,还是他刚落入虎口时那一幕,居然把点什么东西一口吞进了肚子里,这“吞”,还真可能是他后半生命硬的契机。有人总说,运气这玩意儿半靠天生,半靠拚;但话说回来,凡活到94岁的老军人,总不会仅只靠一时的好运。
抗日战争打到1942年,咱们老百姓的日子都苦成了一锅杂粮糊糊。太平洋上日军已疲兵困马,国内却还咬死不松口,对敌后根据地折腾得厉害。这年秋天,日本人一边琢磨怎么收拾太平洋的烂摊子,一边在中原扫荡得鸡飞狗跳。可你要说那会儿老百姓还能心安理得下锅做饭,绝对没人信。狗都怕风声。
其实,和日军拼命的不止武汉、南京那几块大地。山西一带的游击队也聚在窑洞里咬牙,坚持个“俄罗斯轮盘”似的暗杀和袭扰。正是那些被埋没在战史之外的残酷角落,更考验人性。比如说,稍微往西北走,豫西南的某条山沟里,曾经有一个名叫杨靖宇的小分队,半夜里悄悄截获过日本军车,把缴来的汽油给乡亲换粮食。日军气急败坏,半个月端掉了四个窝棚,百姓却照旧送供给。换了刘志坚,那时他是翼南军区的政治部主任,身份等同如今一个师里的副政委,责任重得很。一天清早,他接到命令,让他往前线的隆化分区去传口信兼督战。谁能想到,这原本一天的路程,走着走着就遇上鬼门关?
刘志坚刚到隆化,天还没擦黑,村口就传来一阵枪声。据说有个伢子正抱着鸡往外跑,愣是被枪声吓得摔掉了鸡。村头的母亲们没吱声,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卷进土墙后,枪一响就是半宿。日军一下连夜扫了过来,像猛兽冲进鸡窝。刘志坚带着几个警卫员压根来不及布置,只好往村后坡跑。他自己后来悄悄说过,当时的感觉,差不多和老鼠窝着猫差不多,别说英雄不英雄,心理阴影期那是真有。
拼杀当口,他腿一中弹,直接倒地。血热乎乎地流着,身上的僚机见状死保他。有传说说,最后一个警卫员已经抱着机枪断后,死得憋屈,却没人顾得上哭出声。天下最难受,是眼看着弟兄倒下,却无能为力。刘志坚自己只能龇着牙硬撑,心里却意外安定。他明白,肩上的东西比自己的这条命还要重。
讲到这里,不免让人心里直发紧。这个当口,很多将领下意识会想着怎么自裁,省得留下烂摊子害了大伙。但刘志坚和别人的选择不大一样。他把密信、指令卡与一撮写得密密麻麻的密码单攥在一起,狠狠一撕,然后搅成一团,硬生生吞进肚里。不让一丁点情报落到鬼子手里,哪怕胃疼抽筋。这股狠劲,估计只在那年月能见着。他后来也开玩笑,说自己手心全是汗,差点没噎住。
身上那把短枪呢,掏出来按理准备做最后的事。但这东西像老天成心捉弄人——失灵。子弹卡膛,刘志坚怒急攻心,心想,命也真硬,有点想骂娘又不敢。一阵踉跄,他把随身的怀表、胸口贴身的小照片和一张干粮证埋到墙根下。那么几件宝贝,都是家中亲人给的,他舍不得,还是狠捏成团,混进泥巴里。说不出来的那一股子苦。
等日军冲进来把他架起来时,欢喜得不得了——逮到“大官”了。可刘志坚死活装傻,说自己只是个伙头班长,外带还装了两分病秧子的样子。日本人自有审讯套路,但刘这人脑子快,表情里有一股将死未死的淡定,把日军吓了一跳。说实在的,那会儿小道消息乱成一锅粥,翼南军区刻意撒播“我们带走了刘主任”的流言,混淆视听。
举个插曲,刘志坚被押送途中,在邻村的破庙歇脚。恰巧庙里有个老道,趁日军打盹,悄声把藏在神像里的小纸条塞进女眷带的袄里。纸条上写着营救时刻。信一传出来,翼南军区的侦查兵抓住机会,分头埋伏在护城河边。这一夜,风里全是焦灼味。到了第二天凌晨,敌伪押解队刚踏出山口,埋伏的兄弟们像春雷一样爆响起来,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刘志坚硬是被人背着抢了回来。
这场突围,按巷子口的评书老李头话说,真像地道战里的暗招:一击即散,敌人连底裤都没捂住。不光扣回了刘志坚,还顺手缴了点枪械,把整个敌军队伍搞乱了阵脚。夜里庄稼汉们在土墙下小声议论,谁都觉得不可思议。第二天鸡没打鸣,翼南一带就已经沸沸扬扬。
这事几天后就通到延安。当时毛泽东正忙着给前后方写信,在招待所听说老刘死里逃生的新闻,不由得哈哈大笑,开玩笑道:“刘跛子,这名号能吹到湖南去了!”刘志坚后来说起这绰号,自己都有点腼腆,道:“主席真会逗人,可这跛,是我一辈子的光荣。”
战争背后的那些人,其实有太多和刘志坚相似的故事。比如在陕北,有个叫许世友的将领,一样经历过夜行山林被包围,奋战到底,最后靠对山形地势的死记硬背,带着队伍从敌层绕道出去——脚底打穿了茧,命也硬得很。但真正能留下来的,还得靠那一点点“人话”——那些被困时心里的念想:母亲还在家里等饭,兄弟们拚了命也要护自己的军长,情报不能让外人知晓。这一点点人情味,才叫真正的铁血柔情。
而刘志坚这样的人,为什么活到老,还令人敬重?有人说,是他在关键时刻的豁得出去;也有人说,是平江人的家风影响。可在我看来,更多的,是那苦日子里攒下的韧劲和一点点对世界仍保留的信念。那些被埋在泥里的怀表,有的过了十几年才被老百姓挖出来,摆在县博物馆展柜里,摆明了告诉后人:他不是钢铁做的,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是有亲人、有牵挂、有软肋、有血性的普通人。
老刘这一生,说起来就是大起大落。国家新政权立了,他也没少被提拔,最后官至中将。可在他身边人眼中,这人生最重的不是军功簿上几排字,而是那些连夜磨破脚、换回弟兄命的时刻。他身上的伤疤、腿上的伤痕,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勋章”。
一直等到2006年,刘志坚才安安静静地走完最后一程,满头白发,带着点笑意和世人作别。家里有人说,他饭量一直好,肠胃耐折腾——是不是和当年吞下密信有关?咱们说笑归说笑,但真要细究,这一代人的命,是抗起民族脊梁的命,断不得,也埋没不了。
想想也是,有时候我们总以为英雄就是站在枪口最前面的人。可多数时候,真正的铁汉,是屏气吞下咸咸的恐惧之后,依然能咬牙挺住、守住一丝希望的人。世事如棋,活到最后,回头一看,谁都有软弱和狼狈的时刻。只是有人,把这些都吞进了肚子里,然后憨憨地活了下来。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