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肺癌诊疗技术的革新深刻影响着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从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性探索,到胸腔镜与机器人手术的精准微创;从化疗时代的“广谱打击”,到靶向与免疫治疗的“精准制导”,肺癌诊疗格局逐步改变。同时,我国学者在肺癌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共论中国学者在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进展,引领肺癌精准治疗时代!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肺癌诊疗技术的革新深刻影响着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从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性探索,到胸腔镜与机器人手术的精准微创;从化疗时代的“广谱打击”,到靶向与免疫治疗的“精准制导”,肺癌诊疗格局逐步改变。同时,我国学者在肺癌飞速发展的历程中,携手前行,在肺癌乃至整个肿瘤学领域做出了众多贡献,推动着我国肿瘤诊疗事业的发展。值此契机,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分享我国肺癌诊疗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的深刻洞见,以启迪临床实践。1.回顾肺癌外科发展史,从传统开胸手术到现代微创技术的应用,您认为哪些外科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钟文昭 教授
肺癌外科的进步是技术、生物学认知与治疗策略共同驱动的结果。早期的肺癌手术以全肺切除为主,尽管能切除肿瘤,但创伤巨大,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严重受限。上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外科医生Ginsberg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肺叶切除在降低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亚肺叶切除,这一结论确立了肺叶切除作为肺癌手术的“金标准”,并沿用至今。
近年来,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筛查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早期肺癌的诊疗模式。大量亚厘米级磨玻璃结节(尤其是贴壁样生长的惰性肺癌)的发现,推动了个性化手术的兴起。对于这些患者,肺段切除甚至楔形切除即可实现根治,既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又减少手术创伤。与此同时,微创技术从胸腔镜手术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跨越,标志着外科精细化操作的飞跃。如今,达芬奇机器人凭借其高精度机械臂与三维视野使新辅助治疗后血管粘连紧密等复杂患者的淋巴结清扫和血管分离更加彻底,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与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的预后和治疗方式因生物学行为的差异而不同。有的肺癌如原位癌、微浸润癌等发展缓慢,可能多年无明显变化;而有些肺癌在短时间内就会从早期发展为晚期。这主要取决于肺癌的基因特征。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的TNM分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TNM分期由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转移情况(M)组成,决定了肿瘤的预后和治疗方式。第九版TNM分期以解剖性分期为主,第十版分期计划将肺癌的基因型纳入其中,不同的驱动基因预后和治疗方式差异显著。除了驱动基因,非驱动基因也会影响肺癌的预后。在临床实践中,如EGFR-MET双特异性抗体埃万妥单抗等药物也对EGFR TKI常见的耐药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2. 在肺癌治疗过程中除了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有哪些突破性进展可改变当前肺癌治疗模式?以及您对未来肺癌治疗领域有哪些看好的方向?
钟文昭 教授
肺癌诊疗的进步源于技术进步、生物学认知深化、治疗策略优化及人工智能应用的多维度协同。30年前,肺癌治疗依赖单一化疗药物,仅能通过细胞毒性作用广泛杀伤肿瘤。2004年,通过发现EGFR靶点,揭示了驱动性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靶向抑制该基因,可以有效控制肿瘤进程。自此,除EGFR突变外,如KRAS、BRAF、MET等更全的驱动基因列表相继被识别,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更多靶向选择。
靶向治疗成为继化疗之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后,免疫治疗兴起,PD-1/PD-L1抑制剂可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增强杀伤肿瘤能力,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此外,肺癌治疗还可通过多种多样的系统治疗手段(化疗、靶向、免疫、ADC类药物、双抗类药物等)与局部治疗手段(放疗、手术等)相结合,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案。
[2,3]。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肺癌的发病人群也在发生转变。30年前以吸烟相关的鳞癌为主,现更多呈现为以腺癌为主的非吸烟女性患者,可能与空气污染、油烟、生活方式等多因素有关。随着药物的不断发展,EGFR TKI实现了从一代到三代的药物迭代,以奥希替尼为代表的三代EGFR-TKI也成为目前EGFR突变晚期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中位PFS可达18-20个月[4],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靶向治疗后疾病进展不可避免。然而,EGFR TKI耐药机制存在较高的异质性,并存在如MET基因扩增、HER2基因扩增或小细胞肺癌转化等更全的耐药基因谱[5]。因此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应对EGFR TKI的耐药挑战。埃万妥单抗是一款强生公司研发的EGFR/MET靶向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靶向EGFR与c-MET通路,阻断两条关键驱动信号,并通过激活NK细胞与巨噬细胞重塑肿瘤微环境,发挥肿瘤杀伤作用。III期MARIPOSA试验比较了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与奥希替尼单药治疗在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较单药奥希替尼显著延长中位PFS(23.7个月 vs. 16.6个月,HR=0.70),降低疾病进展/死亡风险30%[6];值得注意的是,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亚洲人群获益更显著,中位PFS可达27.5个月(vs. 18.3个月,HR=0.65),降低疾病进展/死亡风险35%[7]。OS数据表明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对比奥希替尼有OS获益趋势(NE vs 37.3个月,HR=0.77),降低疾病进展/死亡风险23%[8]。在近期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进一步公布了MARIPOSA研究的OS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组在总人群中的中位OS超4年,相较奥希替尼组显著延长超过1年(HR=0.75,P除此之外,对于三代EGFR TKI耐药后的患者,III期MARIPOSA-2研究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兰泽替尼方案对比单纯化疗在奥希替尼耐药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获益,可为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提供后线治疗选择。期待该研究公布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的数据,为EGFR TKI耐药晚期NSCLC耐药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EGFR突变常见突变包括ex19-Del和ex 21-L858R,ex20ins是的第三大突变[9]。EGFR ex20ins突变NSCLC恶性程度高,异质性强,此前并未有很好的治疗方案。但III期PALLION研究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可为EGFR ex20ins突变晚期NSCLC患者带来显著的PFS获益[10]。基于该研究,埃万妥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EGFR ex20ins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这一研究结果及获批为这类难治性患者提供新希望,推动了精准医疗的持续前行。3. 中国学者在肺癌研究领域屡获突破,中国学者地位在国际肺癌研究领域出现了什么转变?能否分享令您印象深刻的"中国贡献"?
钟文昭 教授
中国学者在肺癌领域的贡献显著,其核心推动力源于庞大的患者基数、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日益增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早期,中国学者拥有精湛的外科技术与大量病例积累,但缺乏本土原创性证据。近20年来,随着国际学术接轨的深化,中国学者深度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从早期的INTEREST、IPASS研究等多中心临床试验开始,为全球肺癌研究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学者在肿瘤治疗领域成果斐然,推动中国肺癌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中国学者逐步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跑者”,主导了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吴一龙教授团队的ADAURA研究首次证实EGFR-TKI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可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并被国际指南采纳;陆舜教授开创的“新辅助靶向治疗”模式显著提升Ⅲ期肺癌手术切除率;周彩存教授针对EGFR ex20ins突变NSCLC的研究为难治亚型治疗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临床研究从“经验输出”向“方案引领”的跨越。
这一切进步不仅得益于学术界的努力,也有赖于国内药企的快速发展。从早期仿制药到首创药物(First-in-class)的突破,本土创新力量正在重塑治疗格局。例如,周彩存教授团队公布的依沃西单抗系列研究进一步彰显中国原研药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普及极大优化了治疗决策流程。过去,不同学科医生对同一患者的治疗方案常存在分歧,而MDT通过整合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多领域专家意见,结合患者个体特征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一站式、个体化方案,显著减少诊疗弯路,提升疗效与患者生存质量。
在技术赋能层面,中国学者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真实世界数据的深度融合。针对肺癌诊疗的垂直需求,本土化部署诊疗系统可通过整合文献证据、临床数据与专家经验,构建智能化决策支持平台,借助DeepSeek等AI工具可高效处理医疗文档OCR识别、长文本分析及动态数据更新,同时兼顾患者隐私保护。此类平台不仅提供最新诊疗建议,还通过专家互动模块实现知识实时迭代,使患者意愿、医学证据与临床经验得以精准匹配。未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优化,肺癌诊疗将迈向更高层次的“精准化”与“人性化”,为患者提供从疾病控制到生存质量提升的全周期管理支持。
4.您作为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的研究近况?以及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您认为外科手术未来将如何发展?
钟文昭 教授
肺癌外科领域经历了从传统开胸手术到微创技术的深刻变革。早期的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胸腔镜技术的普及显著降低了手术损伤,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引入则进一步提升了操作精度。借助三维高清视野与可转腕器械,机器人手术在复杂病例(如血管粘连或淋巴结清扫)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中央型肺癌或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是基于自然腔道的手术,例如通过支气管或食管抵达病灶,结合电磁导航技术对早期小结节进行精准消融。强生、直观复星等企业已布局相关设备,国内企业也在探索自然腔道技术的临床应用。这一技术的推广有赖于低剂量CT筛查的普及,使更多亚厘米级磨玻璃结节在早期被发现并实现微创根治。
在手术规划与导航领域,3D重建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外科决策。依赖国外算法的传统3D重建技术需人工勾勒血管分支,耗时长达1小时且仅能呈现7-8级结构,难以满足精准需求。我们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流域地形图算法”,将重建时间缩短至3-5分钟,并细化至22-24级血管分支。该算法基于超过3万例数据迭代,模拟出肺段间“山脉状”或“沙滩退潮状”的个性化分界曲线,有利于更精准地定位肺部病灶。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可能进一步改写外科格局。达芬奇机器人系统通过积累专家手术数据,或将在十年内形成自主操作算法,但当前仍以辅助角色为主。
5.本次采访围绕肺癌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您还有什么想和医生同道及观众分享的?
钟文昭 教授
肺癌治疗的核心在于早期筛查和分层管理。早期肺癌通过微创手术或精准治疗可实现根治;中期肺癌通过免疫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显著延长生存期并降低复发率,甚至可使肿瘤完全消失;晚期肺癌则需要综合治疗手段,包括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化疗、放疗和手术,通过控制肿瘤生长和突破耐药限制,延长患者生存期,推动肺癌向“早期可愈、晚期可控”的慢病化目标迈进!
百年征程,中国肺癌诊疗在传承与突破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从传统手术到毫米级精度的微创革命,从化疗的“广谱覆盖”到靶向与免疫的“精准狙击”,治疗手段逐步向精准化迈进。中国学者以临床智慧与科研创新推动肺癌治疗迈入新时代,中国肺癌研究已从“借鉴国际”转向“引领全球”,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未来,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基因分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将加速肺癌向“可愈可控”的慢病化目标迈进,为更多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专家简介
参考文献:
[1]Bray F, Laversanne M,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 Apr 4.
[2]Shigematsu H, Lin L, Takahashi T, et al.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s. J Natl Cancer Inst. 2005;97(5):339-346.
[3]Tan DS, Mok TS, Rebbeck TR. Cancer Genomics: Diversity and Disparity Across Ethnicity and Geography. J Clin Oncol. 2016;34(1):91-101.
[4]Soria JC, Ohe Y, Vansteenkiste J, et al. Osimertinib in untreated EGFR-mutated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8,378(2): 113-125.
[5]Chmielecki J, Gray JE, Cheng Y, et al. Candidate mechanisms of acquired resistance to first-line osimertinib in EGFR-mutated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 Commun. 2023 Feb 27;14(1):1070.
[6]Cho BC, Lu S, Felip E,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 N Engl J Med. 2024 Oct 24;391(16):1486-1498.
[7]Lu S, Cho BC, Lee JS,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Among Asian Patients With EGFR-mutated,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ARIPOSA Subgroup Analysis. 2023 ESMO Asia. LBA10.
[8]Lu S, Cho BC, Lee JS,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in First-line EGFR-mutant Advanced NSCLC: Longer Follow-up of the MARIPOSA Study. 2024 WCLC. OA02.03.
[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肺癌杂志, 2024, 27(7): 485-494.
[10]Zhou CC, Tang KJ, Cho BC, et al. Amivanta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NSCLC with EGFR Exon 20 Insertions. N Engl J Med. 2023 Nov 30;389(22):2039-2051.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