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来也是奇怪,隔着一条海峡,咱们和台湾挨得这么近,信息却像山那边的风,时常传不过去。开个玩笑,有时候网上看见台湾朋友讨论大陆,说什么“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还有人信以为真,真把两岸的生活差距想成了天壤之别,让人忍不住翻个白眼:还活在上世纪呢?其实咱们也懂,这背
说来也是奇怪,隔着一条海峡,咱们和台湾挨得这么近,信息却像山那边的风,时常传不过去。开个玩笑,有时候网上看见台湾朋友讨论大陆,说什么“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还有人信以为真,真把两岸的生活差距想成了天壤之别,让人忍不住翻个白眼:还活在上世纪呢?其实咱们也懂,这背后除了距离,还是心里的那道墙没拆开。生活变了,人却还没换脑筋,这种咱小时候的旧观念,在台湾依然流行着。
我有个亲戚,三年前回福建探亲,专门带了两包台湾特产凤梨酥,说大陆亲戚“肯定没吃过这种精致点心”。结果刚下高速,被一群熊孩子拉着去小区门口买珍珠奶茶和哈根达斯,凤梨酥直接被搁在厨房没人碰。亲戚回来后嘀咕半天,说“大陆现在怎么像换了地球”,走哪儿都能刷卡买东西,送快递外卖的小哥比马路上的出租车都多。这是真实生活的对比——不是谁家买不起茶叶蛋了,是买茶叶蛋根本不用自己跑了,动动手指外卖都能送到楼下,方便得很。说个闲话,这几年农村都修了高速,村口出去就能坐高铁,老一辈说“致富先修路”,现在变成“路修好了,村里都比城里方便”。
其实,现在的大陆,哪怕夜深人静都能感到一种安全感。大家晚上遛弯、跳广场舞没人怕什么危险。记得上个夏天,北京暴雨,闹市区也没乱,志愿者顶着水往老人家门口送饭。那种安稳,是大多数大陆人习以为常的。而世界上那头,媒体天天推送的什么东欧冲突、中东炮火,和我们早起赶公交买早餐的日子完全不是一个剧情。这点,说出来每天忙活数码产品的小伙伴都觉得是“基础设施带来的底气”。
倒是台湾某些人还拿旧照片、陈年段子来形容大陆,好像这边还停在九十年代街头、榨菜配米饭的时代。说白了,就是信息没流通,眼界被几道屏障锁住。有些台湾媒介,为了某种目的,给大家展示的片面画面。其实听岛内的小青年唠嗑,他们也不太信前辈说的那些老底。
真正来过大陆的人,往往感受是完全不一样。有一次在上海小酒吧聊天,遇到个台湾留学生,姓徐,计算机专业。他说刚来时,听妈妈一再嘱咐:“外面千万别乱跑,别跟本地人随便打交道。”结果他下飞机第一天,滴滴打车直接带他绕过几条外滩,司机还热心地帮着推荐吃饭的地儿。回头和家里视频的时候,他忍不住感慨:“这地方好像比我在台北都要快和方便。”
徐同学也不是个例。台湾青年林彦良,这次跟着交流团访问大陆,一路见识到不少“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以为,他们很早就来过这里?其实十二天旅程里,很多事都是第一次打开眼界——像北京清晨的共享单车,南京的智慧旅游小程序,还有西安历史街区里老头摆摊卖仿古陶罐。林彦良心里,那种祖国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真的说不清。他小时候课本里,讲的是清末被列强欺压,大陆苦哈哈的画面。但十几年后,他亲眼见到的是另一种景象:地铁像蜘蛛网,商场里扫脸支付,一路看到的摩天大楼和人们脸上的平常心,完全不是想象里的那种“贫穷落后”。
这里插一句,林彦良其实是理科生,自己最感兴趣的反而是大陆的交通和通信工程。他到深圳参观时,站在展厅里看到了全国智能快递网点的数据模型,快递员用AI系统分拣、连夜送货到深山村庄。这种技术,他说在台湾还停在十年前,岛内的很多老旧系统,根本没法跟这里比效率和规模。
说起差距,他也不怕承认。回到台湾,他跟朋友们讲了四条“发现”。第一条就是大陆在新能源上的布局,和台北老家光靠火力发电、时不时还闹缺电,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就像之前朋友来青海旅游,路上都能看到大片太阳能板和风车,发电没啥污染,村里小学生还用它给教室供电。有的地方搞“互联网+智慧电网”,下雨下雪都能自动调整供能,这种创新和老祖宗传下来的“因地制宜”有点像。
第二点,是历史的在地感。台湾年轻人常听说大陆“只剩下新楼房”,文化没保留,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林彦良去南京的中山陵,一路上边走边拍,发现那些关于明清旧事、近代抗争的遗迹,被修葺得特别讲究。有个志愿者阿姨说,整个陵园每年都维护几次,游客只是来感受,背后是几代人都在守护的记忆。类似的故事,杭州的良渚文化遗址也是这样,一片片古建筑旁边,年轻人在用直播介绍典故。历史没被丢掉,反而越来越能让人“见得到、摸得着”。
第三点,是民族间的互动。台湾人觉得大陆民族太多,可能会乱。可林彦良跟着交流团在西南路上,正赶上壮族的三月三,他们的“歌圩节”热闹得不行——小伙子女孩敲起铜鼓唱山歌,还邀请外地游客一起划龙舟。林彦良压根没见过这种阵仗,小吃摊上两三个少数民族小兄弟还用家乡话打招呼。他忍不住说,“原来大家是一起过日子,这不像我在课本里读到的‘各管各的’。”
至于最后一条,也是他心里的“技术震撼”。大陆的智能化普及,连他一个学机械的都觉得不可思议。广州某医院,排队挂号看病全自动化,连药房都有智能分拣。林彦良在台湾,是用手写卡片领药,岛内还要人工核对。来大陆的这几天,体验了一次“扫码自助”,他说要是给台湾老人来试试,也许刚开始会觉得“没办法接受”,但真要是用上,谁不喜欢省心呢?
这些见闻,回头跟台湾的小伙伴聊起来时,他们还是会怀疑,“是不是宣传过头了?”但林彦良的回答,朴素又实在:“眼见为实,你们来一次就懂了。”其实,这里头的复杂,不只是生活上的新鲜感,更是心理那道门槛。信息差、旧观念,远远没有实际经历来得有说服力。
我们老说让台湾朋友“多看看世界”,但看世界不该只是远远地看几张照片,真走进来转一圈,才能明白这里的温度、这里的人情。是啊,祖国很大,有太多故事和变化,光在网上瞅几眼,永远抓不住那个真实。也许,等将来更多台湾人真正来到大陆,喝上一杯凌晨外卖送来的豆浆,逛一次历史街区,体验一下什么叫“新时代的生活”,那些喷子们才愿意放下成见,重新看看彼此。说不定哪天,那些隔阂就像烟一样,风一吹就没了——谁知道呢?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