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的我,在种菜种地中的感悟:接受难进的常态,保持向上的韧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17:16 1

摘要:最近写公众号有点疲沓,不知道写啥好,天天种菜种地、读书运动、见到的人、看到的景,确实没有什么新花样了。

这是一个70后姐姐的碎碎念,喜欢读书写作,退休后闲靖少言,不慕荣利。

最近写公众号有点疲沓,不知道写啥好,天天种菜种地、读书运动、见到的人、看到的景,确实没有什么新花样了。

是发了愿要写到80岁的,真的是做决定一时爽、做完决定一直慌。

慌的时候,就想办法吧!给我几分钟的时间,让我遥看一下写公众号的初衷。

翻到写公众号的第一篇,看看当时是怎么想的,那是2024年6月19日,是的,做一个独立思考、精神自由、灵魂有趣的人。

不愧是我党教育出来的好同志,不忘初心,还能记起当时激动的心情,我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由自己亲手建设的书房。

书房用来读书、写作的,是一个人最自由、最舒展、最安全的空间,现在这里洁净如初,书架上空空如也,希望经过自己用心的捡拾阅读,反省输出,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休憩、充电、输出、成长的地方。

一年前的我,把公众号作为继续油腻、随性的平台,把自我教育、自我救赎放在第一位,坚持运动、继续读书、不停思考,做一个独立思考、精神自由、灵魂有趣的人。

回想写公众号一年多来,确实初心未改,写得还算比较真诚、真实,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关注,想想还很有成就感。

算是补了一些能量,那就继续叨叨吧!

今天早上继续梧桐院子,立秋以后,早上真的凉爽了,露水也更重了。

蝉鸣更加的凄厉,好像有点悲秋了。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描绘蝉因秋露浓重,翅膀被打湿,难以振翅高飞;写秋风喧嚣,蝉的鸣叫容易被风声淹没,难以被人听见。

骆宾王笔下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所描绘的困境,看似是千年前的个人遭际,却与我们现代人在生活、职场、精神世界中面临的挣扎高度共鸣。

这两句诗对我的启发,或许就是接受 “阻碍” 的常态,在 “难进” 中保持向上的韧性。

就像罗振宇的文明之旅,他计划讲到70岁,现在经常直播写稿慢,求监督,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从来不是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能到达的。

就像先生的种菜种地,他得时时上心,用心用力,不能分神地耕种、浇水、施肥、翻秧、打杈,少了一样都不行,这世界上的道理竟然如此相通。

我今天继续给秋黄瓜打杈,现在已经包圆了那架长得特别旺盛的水果黄瓜。还发现了一个成语,叫顺藤摸瓜。

一个分杈,只让它生长一个黄瓜,顺着一根藤找到那个小瓜扭,把疯长的部分剪掉,让它专心致志地生长。

同时,成熟的黄瓜,也要尽快摘掉,否则也影响养分向上输送。

一旦懂了其中的原理,就会进入心流状态,干起活来就轻松多了。

一边干活,一边听文明之旅,今天的内容是1070年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罗振宇老师总能从历史的缝隙中,从自己的视角深刻解读王安石变法改革派与反对派的关系,一会儿能让你站在宋神宗的身边,来看变法;一会儿又让你站在反对派的立场,来看变法;一会儿又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变法,很烧脑,又很兴奋,对,就是这种感觉。

这一期文明节目给我的启发是,即便方向正确、出发点善意的变革,一旦忽视了人心与人性,也可能在迈出第一步时就埋下隐患。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总以为只要目标足够清晰、决心足够坚定,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困难的往往并不是确定方向,而是如何赢得更多人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王安石变法最初看似具备了一切成功条件:皇帝的信任、个人的威望、国家迫切需要改变的现实。但他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如何相处 ?

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当我们提出一个新想法时,是不是也会本能地抗拒不同的声音?

我们是不是也曾为了让事情顺利一些,选择绕开甚至压制那些质疑我们的人?然而真正聪明的做法,恰恰是用包容和沟通,把反对者变成支持者,把怀疑变成理解。

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或者说,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摒弃自我视角,用多元视角看问题,可能更有利于达成目标。

今天在百草园干得活比较多,因为地里总是有活,干不完的活。

我看着那两行韭菜长势不错,已经有了两根韭菜苔。我跟先生说,这个韭菜可以收割了吧!

先生说,让它们再长长吧! 有点不舍得,还想吃韭菜水饺。

最终还是在集上买了一把韭菜。

割人家的韭菜,不割自己家韭菜。

感谢您的阅读,我的文字是一如既往的陪伴,让我们一起把余生过得很诗意。

如果您也喜欢,请点小红心推荐,让更多的人看见。

来源:莲子心202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