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需求,整合各类综治资源,全力推动市、旗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需求,整合各类综治资源,全力推动市、旗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为展现各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方面的做法成效,内蒙古法制报特推出“暖城善治 绘就和谐‘新枫景’”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鄂尔多斯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把群众的“烦心事”变为“暖心事”,让和谐、稳定成为推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
嘎鲁图镇: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让群众诉求有人办、依法办
嘎鲁图镇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为核心,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创新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5%,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2%,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旗前列。
嘎鲁图镇综治中心接待大厅
聚焦“全体系”建设,夯实治理基础 。标准化硬件支撑:科学规划“7室1厅”功能区域,配备高清监控、智能门禁等设备,打造高效便民服务平台。协同化力量整合:联动司法、信访等7个部门,派驻专职人员14名,吸纳法律顾问、调解员等社会力量6名,推行“三调联动”模式。智能化数据赋能:建立“根数据库”整合23万条数据,开发“共享服务码”覆盖563个单元,接入126个监控点位,实现风险实时预警,治安案件下降45%。
多部门现场协调解决土地纠纷
围绕“全流程”优化,提升服务效能。矛盾化解“三分吸附法”:网格巡查前端发现、综治中心中端调处、重点人员末端管控,实现“零漏管”。“镇村两级代办”机制:169名代办员全年办结12345工单851件、信访件40件,满意率达98%,重复访下降37%。例如,草牧场纠纷3天内通过司法确认彻底化解。闭环管理机制:诉求登记—分类分流—督办反馈—群众评价,形成全程可溯、高效办结的工作链条。
旗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接待来访群众
强化“全方位”协作,破解治理难题。整合资源:划分23个二级网格、151个三级网格,配备308名网格员,代办医保缴费等事项820件,实现“小事不出格”。精准防控: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整改安全隐患63处,电诈发案率下降45%。延伸服务:打造“鸿雁调解室”等品牌21个,开展“法律进牧区”活动38场,设立“流动综治站”上门服务230次,惠及群众1.2万人次。
通过规范化建设,嘎鲁图镇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做到群众诉求“有人办、依法办、高效办”。
图克镇:提供优质资源 家事在“家”办
图克镇综治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深化用好“三分吸附法”,按照整合资源、方便群众、运用法治、注重实效的要求,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当“家人”,把信访维稳工作当“家业”,切实把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确保人民群众的诉求有人办、依法办。
图克镇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图克镇投资1200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综治中心,设置9个功能室和8个服务窗口,专设涉企业务“帮您办”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通过整合司法、公安等7个部门职能,建立“首接负责-分类流转-联席会商-跟踪督办”闭环机制,矛盾化解周期缩短至7个工作日。2024年共化解纠纷112件,群众满意度达97.5%;在嘎查村(社区)设立“乡贤评理室”13个,选聘调解员88名,化解简易纠纷165件;镇级成立专业调解委员会,组建法官、律师等参与的“专家库”,处置复杂矛盾9件。
社会治理办、司法所、律师调解矛盾纠纷
围绕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切实提升综治中心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本着“政策联通、力量联合、矛盾联调、基层联治”四联原则,图克镇设立地企议事厅、园区法律服务中心,强化责任落实,明确专人负责,常态化开展听民声、察民情,联合接访、约访、下访,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一条龙服务工作模式。自地企议事协作厅、园区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受理调处劳资纠纷50余件,涉及人数300余人,涉及金额达950余万元。图克镇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图克力量。
社会治理办受理调解农民工工资纠纷
无定河镇: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无定河镇深入践行“三分吸附法”,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综治工作体系。
无定河镇综治中心
抓细党建引领关键点,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建成运行镇综治中心,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等公共服务资源入驻,集成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网格化服务管理、信访接待等六大功能模块,实行“综治+信访+司法+公安”一体化运作体系。划分16个村社区级网络、139个三级网格,将镇、村、社干部及人员统一纳入网格内,身兼政策宣讲员、村情社况民意调查员、百姓急难愁盼代办员、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员等六大角色,开展“百名干部包百社”专题活动,入户走访宣传宣讲等超2万人次。
织密矛盾化解链接线,突显基层治理成果。深化运用“三分吸附法”,创新推行“9+1=实”信访代办模式(9即聚焦土地、林草、房产、物业、劳资纠纷、城市管理、家庭婚姻、涉法涉诉、治安管理九大类别诉求,1即依托老支书调解室,实即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前移关口、主动下沉,即知即调小矛盾,累计化解152件;成立“老支书”调解室,以“五品四法”对症下药、精准出击,推动复杂矛盾精准化解,累计化解16件;建立“领导包案+联席会议+工作专班”机制,通过镇综治中心各类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攻坚疑难矛盾,化解历史纠纷4件。
老支书调解室调解土地纠纷
拓宽为民服务覆盖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用数据加码提升服务质量,结合推广使用“根数据库”,拓展工作效果,将基层工作“千条线”化成“一表通”,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科”,全量归集全域人口、房屋、企业、农牧等数据信息,随时随地掌握全镇情况。用窗口服务提升服务质效,打造“前窗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处置”的工作闭环,建立“五个一”服务标准(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网通办、一站办结、一次回访),提供信访接待、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矛盾调解等便民服务300余次,有效提升群众诉求解决率。(乌审旗委政法委供稿)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