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耸的关税壁垒,阻挡不了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前进步伐。前一段时间因欧盟反补贴税在欧洲呈现低迷态势的中国车企,正在通过投放新车型、调整产品结构、打造差异化优势、推进本土化等多种方式来调整欧洲市场布局,而今效果已经显现。
高耸的关税壁垒,阻挡不了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前进步伐。前一段时间因欧盟反补贴税在欧洲呈现低迷态势的中国车企,正在通过投放新车型、调整产品结构、打造差异化优势、推进本土化等多种方式来调整欧洲市场布局,而今效果已经显现。
Dataforce市场研究机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64%,至38902辆;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提升至4.1%。其中,奇瑞、比亚迪和上汽名爵表现尤为突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加入开拓欧洲市场的阵营,长安汽车品牌欧洲发布会近日在德国慕尼黑举办,正式开启其全球化战略的新篇章。
01调整产品出口结构 插混车销量大涨
根据Dataforce的统计数据,今年2月,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新车销量同比大涨64%,主要来自三大车企,分别是比亚迪(4294辆)、奇瑞(4095辆)和上汽集团(4004辆)。此外,极星、小鹏、零跑的销量成绩也还不错。从动力类型来看,纯电动汽车受关税影响出现销量下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大涨,燃油车销量也实现一定程度增长。
众所周知,自去年10月底起,在原有10%税率的基础上,欧盟对在华生产并出口至欧盟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税,为期5年。受此影响,今年2月,中国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下滑3.4%,为11116辆。与之相比,同期欧洲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6%,达到16.46万辆。
与此同时,由于插混车不受欧盟上述关税政策影响,2月中国插混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大涨321%,达到4744辆。其中,比亚迪海豹U插混版、名爵HS插混版、奇瑞Jaecoo 7插混版等车型较为畅销。同期,整个欧洲市场的插混车销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为7.25万辆。而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奇瑞旗下品牌Jaecoo和欧萌达表现亮眼,名爵HS燃油版和名爵3燃油版的销售也很强劲。
可以看到,尽管欧盟加征关税,不少中国车企受到冲击,但仍有不少车企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加大产品投放力度实现了增长。以比亚迪为例,彭博社此前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比亚迪在英国、西班牙、葡萄牙3国分别实现551%、734%和207%的同比增长,销量分别为1614辆、1192辆和392辆,均超过特斯拉。Rho Motion咨询公司数据经理查尔斯·莱斯特前不久也在一份报告中分析道,尽管受到关税影响,比亚迪在欧洲的占有率仍稳步提升。外媒EconoTimes评论道:“尽管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面临挑战,但它们的全球扩张势头依然强劲,这巩固了中国在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导地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成立的合资企业——零跑国际2月在欧洲的销量达到了895辆,而去年同期为15辆。其中,售价低至1.6万欧元的小型电动汽车零跑T03贡献了大部分销量。
02
智能化加持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尽管欧盟的“关税大棒”已经重重落下,但仍有不少中国车企对欧洲市场发起攻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中国汽车的“新名片”,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主打“智价比”,通过“中国智造”赢得了不少欧洲消费者的青睐。
近日,以“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长安汽车品牌欧洲发布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长安汽车旗下三大品牌9款新车亮相。在发布会现场,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语音控制自动泊车、露营模式自动变形等功能,让不少欧洲媒体和经销商直呼“不可思议”。一名经销商表示:“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国汽车的认知,它们的智能化程度已经领先很多欧洲品牌。”
按计划,今年年底前,长安汽车将扩展至少10个欧洲国家市场,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到2028年在整个欧洲建立业务。未来3年,长安汽车将在欧洲市场推出长安、深蓝、阿维塔三大品牌车型。产品方面,首款车型深蓝S07预计今年第二季度上市,之后还将投放8款新车,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同时,长安汽车还将组建本地化团队,推动本地化产品研发、制造等,建设销售服务网点超1000家,招聘欧洲本地员工超1000人。
小鹏汽车也在持续发力欧洲市场。前不久,小鹏汽车宣布,其成功进入波兰、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市场,旗下小鹏P7、小鹏G9、小鹏G6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启销售。在此之前,小鹏汽车已经进入挪威、丹麦、瑞典、德国、比利时、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多个国家。
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期望能够在全球化领域里做长线的准备,不以价格,而是以科技的差异化走中高端的路线,同时与更多全球合作伙伴实现共赢。面向2025年,小鹏汽车的海外业务目标是实现销量增长的翻倍,并加速布局区域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体系,在全球建立超过300个销售和服务网点。
多元化路径 推进本土化生产
为何中国车企如此执着于欧洲市场?德国EAC欧亚咨询公司战略业务总监韦舒琪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到了将近17%~18%的份额,且欧洲代表了高端化的市场,进入门槛比较高。欧洲还集合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品牌,包含欧洲本土品牌,以及日韩品牌和美国品牌在这里共同竞争,如果能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存活下来并且不断成长,对于车企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能在欧洲获得成功,品牌力在全球市场都会得到加持。对于这个市场,中国企业势必一定要把它‘啃’下来。”
至于中国品牌在欧洲的优势,韦舒琪指出,一是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优势带来了高性价比,且中国汽车较同级别车型配置丰富;二是产品技术优势,包含电动化、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方面;三是品牌营销方面,中国车企已经将一些成熟的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
为了应对欧盟关税壁垒,多家中国车企正探索多种路径,推进在欧洲的本土化进程。例如,去年4月,奇瑞与西班牙汽车公司EV MOTORS签署合作协议,以“奇瑞技术+EBRO品牌”为核心,共同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打造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据悉,EBRO为西班牙传奇汽车品牌,后被EV MOTORS收购。去年11月,奇瑞与EV MOTORS合资工厂的首款产品EBRO品牌S700下线。这不仅使奇瑞成为第一家在欧洲生产汽车的中国车企,开创了中国车企以技术输出方角色参与欧洲本土品牌复兴的先例,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
相比之下,比亚迪选择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分别独资建厂。其中,匈牙利工厂计划今年晚些时候正式运营,年产能35万辆,生产纯电及插混车型。土耳其工厂则将于2026年底开始运营,年产能15万辆。基于土耳其和欧盟的关税同盟协议,在土耳其生产的比亚迪车辆入欧无须缴纳关税。据彭博社日前报道,奇瑞将在土耳其投资10亿美元建设电动汽车工厂。此外,上汽集团也有意在欧洲建厂。
零跑汽车则通过合作伙伴Stellantis集团的欧洲工厂来实现本土化生产。据路透社报道,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计划向西班牙一家工厂投资2亿美元,于2026年在该公司大规模生产零跑B10纯电SUV。除了零跑B10,零跑国际已开始在波兰的一家工厂生产零跑T03。
对此,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化生产可能是未来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一条主要路径。就像此前日本车企进入欧美市场时也是在当地建了很多工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得到当地政府部门认可,且有了当地人的参与,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市场需求。”
此外,德国媒体近日报道称,从今年6月开始,麦格纳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工厂将开始组装小鹏和广汽的车型,采用SKD(半散件组装)模式,从而规避关税,降低成本。对此,小鹏汽车方面日前回应道:“不掌握相关信息”。虽然麦格纳为中国车企代工一事暂未明确,但与自建工厂一样,借由第三方代工也是规避关税的路径之一,未知后续是否会有新的进展。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