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占领了中国东北,并且在东北建立起了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东北就此成为日本对中国继续侵略的重要工业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占领了中国东北,并且在东北建立起了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东北就此成为日本对中国继续侵略的重要工业基地。
1945年8月8日,“八月风暴”行动正式开始,百万苏军南下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就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国府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明确苏联将在三个月后撤离东北,然而直到1946年初,苏军仍未撤出东北。
国府几次尝试接收东北均不成功,国共苏三方在东北形成了非常微妙的关系,然而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令各方惊讶的张莘夫事件,竟导致苏军撤兵……
东北的重要性任何人都知道,抗日战争结束之初,毛主席就发出了进军东北的号召,在苏联的默许下我党的部分队伍也开始快速进入东北。
蒋介石同样也想要东北,但是却因为苏军的存在而无法将自己的主力部队派往东北,只能在东北收编部分原伪满洲国的伪军,以及地方武装。
苏联并不是不能接受国军进入东北,而是需要国府拿出一定的筹码,这个筹码其实是经济上的。
日本在战后于东北遗留了大量的工业资本,苏联希望让这些工业资本成为自己的战利品,所以大量的拆卸、搬运东北的工业设备。
与此同时,苏联还试图和国府组织中苏合办股份公司,以控制满业、满铁、满电等企业。
1945年10月到次年4月,双方一直在就此问题进行争论。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强调:“吾方希望先接收伪满政府及日本所经营之工业,以及中国人与日本人合办之工业。”
然而苏联的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却直接表示:“日本所办工厂,均应视为苏军战利品。即中国人与日人合办之工厂,此等中国人皆与敌人合作之人,亦视为敌产。”
因为双方在经济上的分歧,也使得苏军始终都没有从东北撤离,苏联也因此拒绝国府从大连“自由港”运兵进入东北。
1945年10月底,美军登陆舰运输国军部队从葫芦岛和营口登陆,但是却遭到了中共军队的阻击。
至此,国军的海上运兵计划完全受阻,山海关又被曾克林部控制,国军从陆路也无法进入东北。
因为我党控制了长春的机场,国军也无法通过空运进入东北,于是蒋介石干脆撤离了东北行营,以示对苏不满。
恰好此时杜聿明也打下了山海关,国军开始从陆路进入东北,苏联意识到已经拿捏不了蒋介石,开始立刻就“经济问题”展开磋商。
而接下来的一个谈判焦点,即抚顺煤矿问题,抚顺煤矿是东北工业的基础,也是中苏争夺的重中之重。
国府认为抚顺煤矿应当由国府独立控制,但是苏联却认为抚顺煤矿是苏联的“战利品”,于是出兵占领了抚顺煤矿,执意要求“中苏合办”。
而张莘夫事件,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
随着时间来到1946年,苏军从已经变成战场的东北撤离,其实已成定局,国军也在加大向东北运兵。
在军队运输中,铁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铁路需煤量大增,燃料供应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张莘夫也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被国府派往接收抚顺煤矿,1月7日张莘夫和随员牛俊章翻译、张立德翻译以及五名东北行营职员,一行共八人乘坐专车从长春出发。
苏方也派遣了中长路助理副理事长马利一起同行,期间张莘夫和马利共同商讨接收事项,马利态度温和,并且承认抚顺煤矿是中国煤矿。
然而火车抵达沈阳后,马利却态度大变,对接收事宜只字不提,并且言明抚顺方面现在很危险,并且表示他要先去,才能保证万全。
于是张莘夫一行人就被滞留在了沈阳的大和旅馆。10日马利抵达抚顺后,告知东北行营方面,因为抚顺的“治安混乱”,张莘夫“不敢来抚顺”。
张莘夫接到了东北行营的电话,得知马利的说法非常气愤,严肃要求前往抚顺,马利也返回沈阳,告诉张莘夫会有军官护送。
14日上午,张莘夫突然接到电话,称苏方已经准备好了去抚顺的专车,因为事发突然,四名随员来不及同行。
张莘夫随后带着自己的四个随员,以及沈阳方面派出的武装安保共15人一起前往抚顺。
期间经过中共军队的防区,但是无人受伤,张莘夫一行人顺利通行。当天下午三点,火车抵达抚顺站。
张莘夫在车站等待十五分钟后,苏军才到站迎接,但是就在张莘夫准备上苏联人的汽车时,却突然被人拦下,要求盘查,但被苏军制止。
随后苏军将张莘夫护送到了住所,15人有自称警察的人前来盘查,张莘夫坚称自己要来接收煤矿。
但是对方却要求张莘夫一行人解除武装,并且离开抚顺,张莘夫表示明早才能答复,随后就要跟军司令部交涉。
但是苏军表示只能保护其24小时,16日早晨8点,张莘夫再次前往苏军司令部,但是在11点被解除武装。
随后张莘夫被送回住所囚禁,下午苏军军官通知张莘夫回沈阳。于是张莘夫和随员共7人前往火车站,另有7人被扣留。
当晚八点五十分,张莘夫被苏军锁在火车车厢。在抵达李石寨车站后,张莘夫一行人被勒令下车,随后几人牺牲。
张莘夫事件发生后不久,《雅尔塔协定》被公之于众,因为这份协议极大的损害了中共的利益,所以全国哗然。
加上张莘夫事件又在民间传开,蒋介石利用民间情绪,煽动重庆二二二事件,《新华日报》营业部遭到袭击。
然而此事之后,反苏游行迅速波及全国,英美等国也纷纷开始报道并且谴责苏联拆运东北工业设备的行径。
英美两国政府也向苏联方面提出抗议,最终苏联不得不在1946年面5月3日全面撤离除旅顺港外的东北地区。
关于张莘夫案的事情,也一度众说纷纭,没有人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但能够想到的是,因为张莘夫的牺牲,让国共冲突爆发到了一个节点,随着老蒋的运作,最后达到高潮,也造成后续革命的变化,果然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莘夫事件与国、苏、共三方博弈》 郭美池
来源:趣叭叭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