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基点评:广告倒计时显示80秒,实际播放83秒;标识119秒,实际播放123秒。多家主流视频平台的广告时长被实测存在“短标长放”问题。
阿基点评:广告倒计时显示80秒,实际播放83秒;标识119秒,实际播放123秒。多家主流视频平台的广告时长被实测存在“短标长放”问题。
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新型“鬼秤”。某些视频平台在播放广告时,广告页面的倒计时与真实世界的时间流速不一致,广告的实际播放时间多于其标明的倒计时。
①事件来龙去脉
红星资本局在8月末对多家主流视频平台进行了实测。在优酷视频App中观看电视剧《献鱼》时,广告标识为“119秒”,但实际播放了123秒,多出4秒。
芒果TV也存在同样问题。观看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同心季》时,广告标识为“80秒”,实际播放了83秒,多了3秒。爱奇艺的情况类似,标识为“12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了122-123秒。
除了这些平台,其他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广告也存在与标识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但这些广告“偷”的时间较短,只有1秒左右,常人难以分辨。
②视频平台的老问题
会员权益不断缩水。视频平台屡削会员权益,消费者失去议价权。平台之间默契抬高会员权益门槛,从“VIP”到“SSVIP”,权益项目越来越细化,叠床架屋地收费。
收费不透明。微短剧平台未标明看完全剧需要多少钱,剧情一到“爽点”便戛然而止,诱导用户反复充值。扣费手段隐蔽,很多平台开通会员时夹带自动续费的条款。
广告标注模糊。芒果TV、爱奇艺的广告倒计时只有数字,没有“秒”等单位,这可能让消费者对倒计时含义产生歧义,例如误认为“80”代表分钟或其他计量单位。
③“偷时间”的原因与本质
平台方给出的解释是“广告视频起播需要时间完成加载和缓冲”。芒果TV回应称,广告播放需要按顺序起播多个视频,累计多次起播耗时,从而导致广告完成播放所耗自然时长略大于标注时长。
然而,在法律专业人士看来,本质是侵犯消费者权益。虚标倒计时导致实际广告时长超出约定,构成对消费者时间成本的额外占用,侵害公平交易权。
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这反映了平台在利益驱动下,不断试探监管底线的行为模式。
④平台整改方向
确保广告计时准确透明。平台应当严格遵守广告真实性原则,确保消费者能够基于真实信息做出消费选择。对于广告时长等关键信息,平台有义务提供准确、完整的标注。
优化广告加载技术。平台应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广告加载和缓冲时间,确保广告实际播放时长与标注时长一致。如果确实因技术原因需要额外时间,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
明确标注计量单位。平台应当在广告倒计时中明确标注“秒”等单位,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
⑤监管措施建议
完善法律框架。监管部门可进一步完善法律框架,加强对虚假宣传与诱导性消费等现象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
加强监测和执法。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广告监测措施,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查处。
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制定统一的广告时长标注标准,要求平台清晰标明广告的时长,可以使用倒计时、进度条等形式向用户明确提示广告剩余时长。
⑥消费者维权策略
主动识别违规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录屏等方式记录广告实际播放时长,与标注时长进行对比,主动发现平台的违规行为。
选择用脚投票。对于存在“偷时间”等违规行为的平台,消费者可以选择转向其他更规范的平台,或者选择购买会员去除广告。
向监管部门投诉。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平台的违法行为,要求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提起集体诉讼。对于普遍存在的侵权行为,消费者可以考虑提起集体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专家指出,即便平台针对广告倒计时的数字不标注单位,但从一般用户的常识与认知来看,这类数字倒计时的外在形式以及频率与间隔,在用户感知层面与常见的广告读秒式倒计时并无区别。
因此平台不标注倒计时的单位,不影响认定其存在虚标广告时长、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的结论。
消费者基于标注时长做出观看决策,实际超时意味着其时间成本被强制增加。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任何形式的误导都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来源:新生代作手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