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锈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探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07:18 1

摘要:酸枣隶属于鼠李科枣属植物,为枣的变种,又名葛针、棘、野枣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作用,深受人们喜爱。酸枣在我国北方地区野生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广泛。近年来,随着酸枣产业的快速发展,酸枣人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酸枣锈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探讨

张中霞等

酸枣隶属于鼠李科枣属植物,为枣的变种,又名葛针、棘、野枣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作用,深受人们喜爱。酸枣在我国北方地区野生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广泛。近年来,随着酸枣产业的快速发展,酸枣人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枣锈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已逐渐成为酸枣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枣锈病别名枣串叶病,主要侵染酸枣树叶片,造成酸枣树早期落叶,导致果肉含糖量降低,品质差,灾情严重的年份甚至绝收。为此,总结介绍了该病的病原菌特征、危害症状、发病原因、发病规律等,以期为酸枣种植户科学防治枣锈病提供参考。

1 病原菌特征

枣锈病病原菌为担子菌纲锈菌目锈菌科锈菌属的枣多层锈菌[ Phakopsora ziziphivulgaris (P.Henn.)Diet],目前只发现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两个阶段。夏孢子单胞,表面密生短刺,大小14~26 微米×12~20 微米,生长在表皮下面,破裂后散发出淡黄色粉状物,形状为球形或椭圆形;冬孢子单胞,平滑,大小 8~20 微米×6~20 微米,顶端壁长椭圆形或多角形,上部栗褐色,基部淡色。

2 危害症状

枣锈病主要对枣树叶片造成危害,感染初期症状为叶片背面散生淡绿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渐突起呈暗黄褐色不规则突起,即病菌的夏孢子堆,病斑多出现在叶片中脉两侧、叶尖端和基部,叶片边缘和侧脉容易集结水滴的部位也容易发病,孢子堆直径 0.5 毫米左右。感染后期,叶面与夏孢子堆相对的位置出现绿色小点,边缘不规则,叶面呈花叶状,后逐渐变黄、变灰,失去光泽,临近枣果成熟期出现大量干枯、落叶,影响光合作用,致使枣果皱缩,品质下降 。

3 发病原因及规律

3.1 发病原因

3.1.1 天气

周围环境湿度大,连续阴雨天是诱发枣锈病的主要因素。6—9 月,每月阴雨天平均在 10 天左右,且连续阴雨天较多,给夏孢子传播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枣锈病大量传播蔓延。

3.1.2 管理

酸枣园投入少,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树势弱,抗病能力差,因此发病较重。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有机肥用量少、肥力差的果园发病较重。

3.2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感病落叶上的夏孢子堆越冬,翌年夏孢子堆借风雨传播到新叶上,这是翌年的初侵染源。一般在每年降水多、湿度高时开始侵染,6—7 月开始发病并出现少量落叶,8 月下旬出现大量落叶。发病轻重与降水量有关,降水量越多,发病越严重,一般雨季早、降水多、气温高的年份发病早且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佳,园地间种高粱、玉米、西瓜、蔬菜的发病较重。

枣锈病发病从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扩展,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全树叶片落光,导致枣果不能成熟。病害的潜伏期为 7~15 天,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出现症状到开始落叶间隔 20天左右,从开始落叶到大量落叶相隔 10 天左右。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多在落叶后形成,稍突起,但不突破表皮。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清除病源

加强枣园冬季管理,结合冬季修剪,清除果园内枯枝、落叶、杂草,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翌年春天,可结合早春刮树皮对树干、枝芽喷施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开春第 1 场雨后1~2 天,全园喷施 25%灭幼脲 3 号悬乳剂 1000~1500 倍液。

4.2 加强园地管理

冬剪与夏剪相结合,根据树形树势,剪除过密的徒长枝、病虫枝、重叠枝;同时,有效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枝叶徒长而造成的果园郁闭;合理控制行株距并适当修剪,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增强树势;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防止过湿带来的病害传播。

4.3 化学防治

雨季来临较早时,可在 4 月中旬酸枣树萌芽展叶时,全园喷 1 次保护剂进行预防,如倍量式波尔多液 300 倍液或 0.3 波美度石硫合剂,喷药要尽早不宜晚。

6—7 月如有降雨,可在雨后喷施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 2000~4000 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 1000~2000 倍液等药剂,雨水较多时,注意雨后补喷,间隔 10 天左右喷 1 次药,连喷 2~3 次,药剂要交替轮换使用。总之,枣锈病的防治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化学防控尽量选择低毒药剂,并注意安全间隔期。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