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某小区玻璃幕墙下,十家药店招牌在暮色中交相辉映,便利店被迫缩在药店中间,在开业花篮的阴影里喘息——这并非虚构的魔幻场景,而是中国药店的真实缩影[1]。
原创 健康凯歌
重庆某小区玻璃幕墙下,十家药店招牌在暮色中交相辉映,便利店被迫缩在药店中间,在开业花篮的阴影里喘息——这并非虚构的魔幻场景,而是中国药店的真实缩影[1]。
药房密度超越奶茶店,甚至比便利店还密集。这种高密度的药店布局使得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药店为了追求利润,甚至出现了违规行为。2025年3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曝光了湖北武汉部分药店、药贩子与参保人进行违规“医保取现”,透支未来“救命钱”的行为。武汉市医保局随后对曝光的马应龙大药房惠济路店、彭刘杨路店解除了医保协议[2]。此前,哈尔滨也曾出现过药店为套取医保基金,给单个顾客开出百万元处方药的违规行为[3]。
从“躺赚”到“躺平”暴利神话的崩塌
1.1资本催生的“药店泡沫”
全国药店总数从2017年的47.2万家狂飙至2024年9月的70.4万家,1个药店服务服务约2000人,甚至有部分地区的服务人数不足1300人,不足国际惯例标准的三分之一[4]。
资本游戏的逻辑朴实无华而又简单粗暴。上市连锁药店以每年新增数千家门店的速度扩张,并购溢价现象较为突出。2023年漱玉平民漱玉平民拟收购辽宁天士力和济南平嘉的溢价率分别高达68倍和11倍,引发了监管问询,收购计划最终未能完成[5]。国大药房作为国内连锁药店的龙头企业之一,曾在2023年7月突破1万家门店。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了问题。2024年,国大药房的零售板块净利润亏损11.04亿元,同比下降309.53%。此外,国药一致(国大药房的母公司)在2024年拟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约8.76亿元—10.7亿元。2025年2月,国药一致宣布对国大药房旗下吉林成大、天津国大等5家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涉及门店超百家[6]。
1.2“现金奶牛”如何突然哑火?
2024年的财报季,成为击碎暴利神话的最后一颗子弹。漱玉平民预计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2亿元至2.2亿元,健之佳净利润大幅下滑,预计下降60%以上。国大药房也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7]。这些曾被视为“现金奶牛”,但如今行业毛利率从过去的较高水平大幅下降,日均平效也出现下滑。
行业困境背后的原因包括医保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药品市场进入弱增长时代等。漱玉平民在财报中提到,医保政策变化、门诊统筹政策落地以及个账改革等对零售药店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其原有优势品类销售占比下降,整体毛利率水平下滑。尽管部分企业面临亏损,但仍有连锁药店在2024年上半年继续扩张。“这不是衰退,而是对贪婪的清算。”一位行业专家告诉健康凯歌。
绞杀药店的“隐形凶手”:矛盾的多重围剿
2.1 价格战与便利性的线上双重“降维打击”
当美团骑手在深夜将退烧药送至用户送至用户床头时,某药房的店员正守着日均不足2000元的销售额发呆。美团买药推出“1元专区”,使得消费者在美团买药的平均花费(客单价)降到35元,而线下药店的客单价是美团的两倍。更致命的是,京东健康通过构建“AI问诊+电子处方+30分钟送药”的闭环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就医买药的便捷性,显著提升了在年轻群体中的市场份额。
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零售终端(实体药店+网上药店)药品销售规模达5740亿元,网上药店药品规模为758亿元,较2023年增长14.4%,优于线下实体药店药品增速[8]。一位从业者坦言:“长此以往,实体药店或许某天也会沦为数字时代的‘试衣间’。”
这场不对称战争的本质,是用户需求和供应链效率的多重碾压。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年度活跃用户数量超1.83亿。美团医药累计交易用户超3亿,覆盖25万家药店,为全国近3000个市区县旗的用户提供超过8万种药品。京东健康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库存周转效率。截至2022年底,京东大药房药品“自营冷链”能力已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2024年,京东健康O2O平台,配送范围覆盖全国超过2600个县区市[9]。当药店还在用“万店规模”向供应商压价时,互联网平台已用算法将需求预测误差控制在3%以内。某连锁药店高管苦笑:“我们输掉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技术革命。”
2.2医保“断血”:从“ATM机”到“高压线”
哈尔滨四家药店伪造万张处方套现亿元的惊天大案,揭开了行业最隐秘的一角[10]。当一心堂因串换药品、超量开药被国家医保局约谈时,48万家定点药店集体颤抖[11]——2025年飞检风暴已至,医保基金监管系统接入药品追溯码,虚假购药行为将遭AI精准狙击。(深度:或超2.5万家定点医药机构“被踢出”医保!“唐僧肉”不香了?)。
某西南连锁药店老板哀叹:“过去靠医保刷卡‘躺赚’,现在刷一次就是踩一次雷区。”这种错位撕裂,让中小药店在“放弃医保资质等死”与“违规套保找死”间进退维谷。
2.3社区门诊“截流”颠覆购药逻辑
在上海某社区健康服务站,高血压患者王阿姨发现,同样的阿托伐他汀在社区门诊的售价仅为2.6元,而药店售价为28元。社区门诊通过集采和财政补贴,能够提供低价药品,并且提供“诊疗+开药”的一站式服务[12]。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还通过门诊统筹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
受此影响,药店面临着严峻挑战。客源大量流失,慢病顾客纷纷流向社区门诊,致使部分地区药店慢病用药营收下滑。传统盈利模式尤其是依赖医保刷卡销售集采药品的模式遭受冲击,药店在价格竞争中处于下风。在此形势下,药店亟需加快转型,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优化商品结构,探索新商业模式以应对竞争。某行业观察家尖锐指出:“杀死药房的不是监管或电商,而是整个医疗体系的价值链重构。”
行业转型阵痛与矛盾抉择
3.1从“依赖输血”到“自主造血”的去医保化
随着医保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零售药店行业正面临深刻的转型变革。珠江路药店橱窗的变化,正是这一行业趋势的缩影。曾经显眼位置的医保标识逐渐被“高端保健品”“家用理疗仪器”、“正品保证”、“低价惠民” 、“健康养生食品”取代。据行业资深人士意见,过往过度依赖医保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去医保化”已经成为了零售药店探索的方向。非医保产品的毛利率需提升至40%以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在转型过程中,各大连锁药店纷纷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一心堂作为首家上市连锁药店,从企业、品牌、文化、4S战略四大维度转型升级。品牌战略上采用“集团统一,业态独立”,借联邦品牌设计赋能新业态并保持其独立调性。门店SI升级运用色彩营销、优化布局提升坪效,4S战略从多维度提升服务。还利用云南资源发展“鸿翔中药”品牌,打造体验区提升价值。大参林借助数字化服务管理慢病患者全生命周期。构建数字化平台跟踪患者、提供个性化用药与健康方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为患者提供便捷购药渠道和专业药事服务,提升就医体验。同时将部分货架改造为美妆专区,SKU增至400余种,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美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老百姓大药房、益丰药房、大参林等连锁药店,纷纷押注DTP专业药房。其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与药企开展全方位合作,利用其广泛的门店网络和成熟的运营经验,大力发展DTP业务。
3.2执业药师成“销售工具”,慢病管理变“卖药套路”
2024年3月23日,西固区市场监管局检查发现兰州某药店销售的处方药喉症丸未经执业药师审核签字。复查时发现该店仍存在未经执业药师审核销售处方药的行为,最终被处以10000元罚款。福建某大药房慢病专员黄某芬,通过专业知识和耐心服务获得了患者的信任,但也存在部分药店将慢病管理作为增加销售的手段,而非真正关注患者健康。
“这是以健康之名行敛财之实。”一位专家揭露,部分药店的会员管理系统会记录会员的购买记录等信息。一些药店可能会借助AI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会员的健康状况和购买偏好,进而推送高毛利产品。2023年8月28日,武汉经济开发区医保局核查发现武汉齐心药店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包括将非医保支付范围的商品(如莲米、维C泡腾片、欧姆龙电子血压计等)串换虚构为医保药品进行医保结算。被责令退回6802.12元医保基金,处以11858.12元罚款,并解除医保服务协议[13]。这种专业信任的崩塌,让行业陷入“越转型越堕落”的恶性循环。
旧事物淘汰与新物种崛起
4.1“合理生存”40万家与“集体死亡”10万家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政策监管趋严以及线上药店的冲击,2025年药店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店潮”。据中康数据,2024年全国约有3.9万家零售药店关闭,预计2025年全年药店关店数量可能会突破10万家,平均每天关闭约274家[14]。冥冥之中这场躺赚的生意,也遵循着达尔文式的丛林法则。
“这不是倒闭,而是生态位的重新分配。”健康凯歌研究院研判,未来药店将分化为三类。一是,医院“处方承接者”。随着医药分家的推进,医院处方外流趋势愈发明显。医院周边3公里内的药店凭借地理位置优势,能够更便捷地承接医院处方外流带来的药品销售需求,成为“处方承接者”。与青岛眼科医院合作建立青岛眼科医院北部院区门诊云药房,是易复诊在青岛建成的首个处方共享药房。易复诊直接对接医院HIS系统,医生根据患者需求开出外延处方,经医院药师审核后上传至平台,患者凭借短信可选择平台药店购药,药店核验信息后打印处方并售药。
二是,社区百米的“健康管家”。社区药店距离居民最近,具有天然的便利性。它们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近日常的健康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检测、慢病管理等,从而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管家”。海盐县社区药事服务站,以“智慧社区”为载体,配备24小时自动售药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启用刷卡建档等适老化设备为居民生成“电子健康档案”。同时,将“互联网+药事服务”前移到社区和家庭,线上线下一体化开展药事服务。还结合养老服务项目,将药事服务送进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爱心帮扶等服务,成为居家养老的“健康管家”。
三是,商业区的“大健康体验馆”。商业区的药店可以借助商业区的流量优势,打造“大健康体验馆”。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如中医药养生、药膳、健康保险等,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体验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有着152年历史的白塔寺药店,2024年全新亮相。一层设中药打卡墙与互动墙,展示药材、药方,扫码可听药师讲解,采用开放式货架;二层保留饮片调剂区和中医诊所,创新打造文创堂,展示入药昆虫、文创产品,设互动体验区,常开展中医药研学活动。改造后,白塔寺药店打破传统,变身“趣药店”,借实物、互动让大众体验中药文化。“耀咖啡”成网红打卡地,中药文创产品也十分畅销。
4.2 新物种猜想:从“卖药柜”到“健康综合体”
在重庆鑫斛药房的理疗室里,艾草烟雾缭绕,针灸师正在为顾客调理颈椎——这类“药店+诊所”模式已让服务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这种积极探索“药店+诊所”的模式,通过在药店内设置中医诊所或理疗室,提供针灸、艾灸等中医理疗服务。不仅丰富了药店的服务内容,还提升了顾客的体验和忠诚度。
更激进的实验正在上海展开:“健康便利店”货架上,抗蓝光叶黄素软糖与玻尿酸口服液并列,AI体质检测仪指引顾客定制药膳,年轻人占比从12%跃升至58%。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价值重构。漱玉平民确实在积极探索多元化业务模式,与大树医药合作开设“大树漱玉”,布局新型药店,涉及奶粉、孕婴、健康生活品等非药品类[15]。有消息称老百姓大药房正在引进“药妆店模式”,重点拓展个人护理与美妆产品、健康养生食品等品类。
正如某位医药战略专家所言:“未来活下来的药店,要么像协和医院般专业,要么像小米科技般跨界——中间态必将消亡。”
尾声
当资本的泡沫褪去,医保的红利消散,药店行业的阵痛恰似一场“达尔文式进化”。从"卖药柜"到"健康综合体"的转型,既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更是价值逻辑的重塑。那些仍在用规模扩张掩盖效率低下的机构,终将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沦为时代的“绊脚石”。而那些敢于穿透医保依赖、拥抱专业服务的探索者,或许才是医疗生态的终极幸存者。
这场阵痛并非行业末日,而是进化序曲。当执业药师从"销售工具"回归专业本位,当DTP药房成为精准医疗的延伸节点,当社区药事服务站织就慢病管理的毛细血管网络——药店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未来的生存法则早已写在当下。要么在专业性上做到极致,要么在场景化中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资料:[1]太内卷了,一条街都是药店,没人相信卖药不暴利![2]央视新闻:谁在用“医保取现”透支未来“救命钱”?起底回流药背后销售网→等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