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少时总听人说,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父亲便是我心中最努力的榜样。他讲起城里高楼林立的风光,也说起乡间溪水潺潺的趣事,那时的他在我眼里无所不能。可随着岁月推移,我才渐渐明白,父亲的脊梁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他一生勤恳踏实,种地、搬砖、伐木,从不偷懒,却始终没能走出
年少时总听人说,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父亲便是我心中最努力的榜样。他讲起城里高楼林立的风光,也说起乡间溪水潺潺的趣事,那时的他在我眼里无所不能。可随着岁月推移,我才渐渐明白,父亲的脊梁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他一生勤恳踏实,种地、搬砖、伐木,从不偷懒,却始终没能走出底层的生活。曾仕强曾说:“太多人努力了一辈子,却依然一无所获。”这句话像一把刀,划开了现实的真相——努力从来不是成功的保证,方向错了,再拼命也只是徒劳。
父亲的困境,其实是许多底层人的缩影。他提着自家种的土产去亲戚家求一份工作,换来的往往是敷衍的回应。他以为人情靠礼尚往来维系,却没意识到,真正的社交建立在价值交换之上。陈果说过,人际往来本质是利益与实用的结合。当你没有能力为他人带来帮助时,再多的讨好也只是负担。父亲不懂这个道理,于是人脉成了他一厢情愿的幻想。真正的人脉,不是你认识谁,而是你能为谁提供什么。
他每天从鸡鸣忙到月落,体力耗尽,收入却微薄。他从不问这份劳动值不值钱,只觉得“干活就有希望”。可同样是付出,有人用知识和信息创造财富,有人却只能靠重复体力勉强糊口。勤劳不该被贬低,但若只知埋头苦干,不懂提升效率和价值,勤劳反而成了“穷忙”的遮羞布。认知的局限,让他看不到劳动的层次差异,也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贫穷更限制了他的格局。小病他硬扛,不舍得去医院,结果拖成大病,积蓄一夜间蒸发大半。不是他不怕死,而是穷怕了,只能盯着眼前省下的几块钱。这种短视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匮乏造成的生存本能。越穷越不敢冒险,越不敢尝试,就越难翻身,最终用更大的代价为曾经的犹豫买单。
但同样出身的人中,也有人走了出来。他们明白,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拼命读书、学技能,哪怕借钱也要投资自己。他们敢于离开熟悉的村庄,去城市闯荡,或在农村尝试电商、直播等新路子。他们不再幻想靠关系上位,而是先让自己有价值,当能为别人解决问题时,真正的人脉自然汇聚而来。
父亲的故事让我懂得,真正的努力,是带着清醒的认知前行。提升自己,拥抱变化,创造价值,这才是走出困境的正道。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