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最美教师丨李敏:相信“相信的力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7 20:51 1

摘要:李敏,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科研和教学奖项,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首届

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摄影 李丹 通讯员 赵经天 饶超 长沙报道

李敏,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科研和教学奖项,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

在探索生物信息学的漫漫长路上,从最初几乎一无所知,到如今的深深扎根,李敏用二十余年的光阴,在这个依旧充满未知与魅力的领域,不断耕耘,温柔坚定地书写着自己的科学人生。

“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

年初,李敏和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名为DPFunc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功能预测方法,显著提升了该预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这项研究对于理解生物机制和治疗复杂疾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多项指标均优于当时全球最先进方法。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屡获突破的她,最初踏入这片天地时,却几乎是“从零开始”。本硕博期间,她先后在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及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不同的专业学习。“博士阶段,正好导师申请了‘生物信息学中组合优化问题’这一国家重点项目,我刚进团队,就这样‘误打误撞’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面对陌生的挑战,她始终怀揣着探索的勇气与坚定的学术信念。“那时国内相关研究几乎空白,中文资料匮乏,没有现成的数据集,也没有可借鉴的方法。”她和同门一起,下载权威资料,打印成厚厚一叠“自制教材”,分工研读、互相讲解、激烈讨论。之后收集数据、处理信息,针对问题写程序、建模型,在一次次试错中不断靠近真理。

就是用这样看似最“笨”的方法,李敏一步步叩开了生物信息学的大门,并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与使命。“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未知,探索未知永远让人兴奋。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我和导师坚守这个方向,但我总觉得,既然开始了,就要留下些什么。”渐渐地,她从一个独自摸索的研究者,成长为能带领更多年轻人照亮前路的教师。生物信息学,也成了她愿倾注一生热爱的事业。

多年来,她和团队的研究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聚焦生物医学大数据处理领域的计算难题,提出一系列面向生物特征的复杂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为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推动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发展。

研究难在何处?

李敏团队向记者娓娓道来:“每次研究需要挖掘及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且数据本身具有复杂性及不规则性,有文本、图像、空间结构、临床等不同类别的数据,我们可能需要从上千万个数据中才能抓取有用信息,而且有些涉及隐私,还需要去除带有敏感属性的信息。”

“比如,研究某种药物前,我们要先分析分子是否有成为药的潜力,或是分析细胞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抓取合适的数据后,先从简单的编码变成合理但复杂的表达,再定量数据,设计专门的计算模型去分析、实验,过程繁琐且周期长。”

而这一切的意义又何在?

通俗来说,生物信息学就像是给生命科学安装上了一台“加速器”。

就拿李敏团队最新蛋白质功能预测研究来说,传统功能只能认知蛋白质会引发哪种疾病,但该研究能确定蛋白质的哪个位置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按照传统方式,一个动物的蛋白预测功能要反复实验,而他们可以制作模型并行完成,帮助实验者缩小范围。“原本可能需要做1000次的实验,利用我们的技术,只需要做10次了。”

还例如关于致病基因的成果转化,李敏团队的研究能快速且准确发现人体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将药效分析与药物研究的时间缩短、成本降低。“正常药物研发周期可能要十几年,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可以缩短至一两个月,甚至几天。”

“我希望我们的算法和工具,能真正为生物学家和医生所用,能为生物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目前,李敏团队研发的生物网络建构方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已被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下载使用17万余次,被应用于生物学、植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使得疾病基因预测、关键蛋白识别、药物靶标发现等效率大幅提高。

针对学生提问,李敏认真解答。

“青年人才,一定要培养好”

采访中,李敏的同事和学生都喜欢称她为“高精力人群”。

提及“高精力”的秘诀,她总结为8个字:“把握重点,化繁为简”,这也是她用于学院管理的方式之一。

2023年,李敏就任院长。当年,学院成立仅4年,师资队伍迅速扩大,每年都有五、六位青年教师加入。考虑到学院及学科的发展,李敏认为此时的“重点”是帮助青年教师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使之在科研及教育教学方面快速成长。

这些青年教师中,有人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有人从海外学成归来,需重新适应国内的教学科研环境;还有人正处在职业规划的迷茫期。李敏与他们每个人恳谈,倾听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与需求,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探索方向。

2022年年底,高扬从澳大利亚博士毕业加入计算机学院。刚入职时,他也存在许多国外留学生一样的角色转换的困难。

“以前作为学生,是全身心做科研,也习惯了将研究成果非常‘学术’化地直接呈现或是仅存在于技术层面的交流。另外,理工科学生的通病我也有,很难用文字较好地总结、表述成果。”但作为一名教师,高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只顾埋头做技术研发,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和引领学生。

怎么办?

这时,高扬寻求李敏的帮助,李敏耐心地倾听了他的困难,“当时她并没有觉得我的问题无关紧要,也没有觉得我入职了就‘应该’什么都会。”很快,李敏根据高扬提出的困惑逐一提供了具体性的执行路径。

“今天的科技发展已经不是按年变化,而是按月、按周变化。未来将有更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我们必须更快成长。”如今的高扬,也像李敏一样保持着高效的学习节奏,每周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耐心答疑。

青年教师郑瑞清曾经是李敏的学生。他说,是李老师带他走进科研,一步步帮他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在我刚入职的时候,李老师就鼓励我成立自己的科研小组,既锻炼领导力,也以‘老师加师兄’的双重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

身份转变之后,李敏对他的指导也从科研延伸至教学,甚至细致到“如何上好一堂课”。“怎样梳理知识结构、编写教案,如何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何构建课堂节奏,怎样引导学生、实现互动……”她的悉心指点,让郑瑞清这个“教学新手”很快找到了状态。“我教的是‘离散数学’,一门带有推理性质的课程。一般,我会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推理过程,我再总结。这样他们能加深印象,真正体会到推理过程中的逻辑。”如今,郑瑞清的课也成了计算机学院学生喜爱的课堂之一。

“加入学院的青年人才,我们一定要培养好。”据李敏介绍,学院会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发展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发展困境,整合学院力量,给予针对性指导;还会探索导师指导制度,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和学者,进校召开青年教师发展研讨会,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成长平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李敏探索提出“学科交叉+个性定制+创新训练”的教学方法。将全球前沿最新的生物信息学成果转化作为教学资源,通过案例来生动讲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和自主思考。“生物信息学具有开放性,它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在我们的教学中,比简单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研二学生苗子阳如今已是中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但在大一的时候,他却曾一度对专业缺乏信心。

“那时,我对计算机专业本身并没有兴趣,认为自己不擅长。”苗子阳的转变,是从学习态度开始的。“大二时,我上了李老师的算法课。随着课程的深入和李老师耐心的点拨,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我发现自己对于算法还是有兴趣和想法的。”

“这门课上,我们需要做一些具体的算法实验和项目,也有实验指导书。”但苗子阳说,李敏的课堂内容从不受限于指导书,而且欢迎学生与她交流想法,“只要是符合课程需要,她都支持我们做。”

当时,苗子阳突发奇想,打算在软件中加入搜索引擎功能。李敏认真听完他的阐述,非常鼓励这个创意。这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原来老师真的愿意听我们的声音。”

李敏课堂上的氛围,也悄悄赋予了他探索的勇气。“她常常在课上提问。起初大家都不太敢回答,因为我们总下意识认为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怕答错。但其实李老师从不要求我们死记硬背已有的算法,她更希望我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她会鼓励每一个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开放交流。”慢慢地,苗子阳举手回答的次数变多了,其他学生也一样。“当时那门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但很多时候同学们下课后还互相讨论,经常讨论到饭点还舍不得离开教室。”

整个大二也成了苗子阳成长的关键转折点,他开始相信自己,也开始对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结合的方向充满兴趣。一年前,他选择继续留在中南大学,就读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生。这个选择,不仅因为李敏教学中的魅力,也因为她赋予的“安全感”:给予信心,允许试错。

“当从问题提出到数据模型建立,再到得出研究成果,会不断涌现新问题和新现象,也会不断推倒重来。”李敏对学生说过最多的话就是,“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因为有不确定性才有研究的价值。如果你认为目前国际上所有的工具或方法存在不好用的地方,或是你在实验中发现了相反的现象,都可以重新再建模、再创新。”

当然,教育的成功不仅关乎学业,更关乎心灵。

李敏始终倡导劳逸结合,做快乐的科研。她鼓励学生们成立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兴趣小组,而且,她还建立了院长电子信箱,学生们的任何困惑、建议和意见都可以随时提出,所有邮件都会认真阅读,仔细回复。

“我希望计算机学院走出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树立信心,走向他们想去的地方,探索人生那一片片充满可能性的星辰大海。”李敏这样说,也这样做着。她用二十年的坚持与热爱,在科研、教学与管理的路上,静默而光亮地,为更多人照亮前路。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