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迹忆——纸上烽火照山河|信 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9:57 3

摘要:当九月的风掠过北京的街巷,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玻璃幕墙外,阳光正与一份份泛黄的手稿默默对话。9月1日,“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在此启幕,像一场跨越八十年的邀约,让我们循着笔尖的温度,重走那段烽火淬炼的山河。

山河迹忆——纸上烽火照山河

作者//信 真

当九月的风掠过北京的街巷,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玻璃幕墙外,阳光正与一份份泛黄的手稿默默对话。9月1日,“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在此启幕,像一场跨越八十年的邀约,让我们循着笔尖的温度,重走那段烽火淬炼的山河。

展柜里的纸页,大多带着岁月的褶皱。有的边角被虫蛀出细密的小孔,像历史留下的叹息;有的纸面泛着深浅不一的黄斑,那是时光浸过的痕迹;更有的,字迹被洇开的墨迹晕染,让人想起灯下疾书时,或许有泪,或许有雨,落在笔尖与纸面之间。这些手稿、书信、日记,曾藏在背囊里随军队转战,曾被裹在油纸中埋入地窖,曾在硝烟里辗转千里——如今它们静静陈列,每一笔顿挫都在诉说:这不是冰冷的文物,是滚烫的生命在纸上奔涌。

五个单元的展区,如五段递进的旋律。开篇的手稿里,有艾青在窑洞油灯下写下的《我爱这土地》,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初稿旁,有他用红笔涂改的痕迹,仿佛能看见诗人攥紧笔杆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隔壁展柜里,是茅盾在香港写下的书信,字迹在颠簸中有些潦草,却清晰记录着“孤岛”文人如何用笔作枪,将沦陷区的真相化作铅字,越过封锁线送往大后方。

中段的展品里,藏着更细碎的感动。一本战士的日记,纸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野菊,字迹从工整到歪斜——最后的几页,墨水在纸上拖出长长的墨痕,像是生命最后的呼吸。旁边的报刊原件上,鲁迅的杂文被密密麻麻地圈点,那些锋利的字句,曾像匕首刺破弥漫的妥协论调。这些碎片拼在一起,便成了民族的精神图谱:文人的呐喊与战士的冲锋,原来始终同频。

最动人的,是那些未完成的篇章。一位年轻作家的手稿停在“我们终将收复河山”的句末,墨迹戛然而止——注释里写着,他写完这句话的第三天,牺牲在掩护群众转移的路上。纸页空白处,后人用铅笔轻轻补了一句“你看,如今山河无恙”,新旧字迹在光影里重叠,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这场展览,原是要纪念胜利,却在不经意间让我们读懂:胜利从不是一个简单的终点。当八十年前的笔尖划过纸面,那些文字便成了种子,落在山河间,长出今日的郁郁葱葱。手稿里的抗战中国,从来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基因——就像展墙上那句醒目的话:“纸会泛黄,精神永远鲜活。”

离开展厅时,夕阳正透过窗棂,在一份手稿的字迹上投下暖光。那是老舍先生写《四世同堂》时的草稿,字里行间,家国情怀如炭火般灼灼。此刻,窗外的车水马龙与室内的笔墨书香,在时空中完成了一场温柔的相拥——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让烽火岁月里的山河迹忆,永远照亮前路。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