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创作谈 张颍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0 16:50 2

摘要:我曾有过作家梦。1983年在内蒙的《百柳》文学期刊,发表处女作《出院》,1984年在《新疆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民意测验》。以后又在《辽宁群众文艺》,双鸭山《小小说》,《安徽日报》副刊,《合肥晚报》,《阜阳日报》等报刊发表小小说多篇。

我曾有过作家梦。1983年在内蒙的《百柳》文学期刊,发表处女作《出院》,1984年在《新疆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民意测验》。以后又在《辽宁群众文艺》,双鸭山《小小说》,《安徽日报》副刊,《合肥晚报》,《阜阳日报》等报刊发表小小说多篇。

1984年的下半年,我第一次尝试写中篇小说。文革结束不久,文学开始复苏,当时“伤痕文学”盛行,受其影响,我也想把老三届这代人的过往经历及情感生活付诸文字,于是,就有了《杨柳依依》这部习作。

那时没有电脑,近四万字的小说修改誊抄一遍很不容易。习作修改一次后,我请中文80级的张丽同学又抄写一遍,她的字端庄秀丽,便于保存辨认。当时由于不自信,就一直没投稿。尘封了四十年之后,今天翻阅以前的手稿,突然发现这篇习作还有点意思,就稍微修改了一下,发给我的学生赵文汉浏览。他看后,觉得可以引起同龄人的共情,后辈人的震惊。于是就在他的公众号推出连载。原文没有大改,只在个别语句和笔误,错别字、标点符号作了调整和修改,保留了这棵稚嫩幼苗的原汁原味。

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这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恩格斯在1888年致《城市姑娘》的作者哈克奈斯的信中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文学创作的流派很多。我还是使用了较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作品中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中所发生大大小小的事件、故事,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描写都是真实的,典型的,这就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依托。

那么,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有没有原型呢?实事求是地说,柳萌生有作者“我”的影子。我的确有“吃过糠,下过乡,扛过枪,戴过红袖章”的经历。但作品中有许多情节、细节都是虚构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的小说没有专用一个模特儿,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女主人公是我努力塑造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她所有的行动和表现都是我虚构的。如果非要找出原型来,那就是我上初中时的一位女同学的外貌。她中等身材,156厘米左右,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和一双会说话的丹凤眼,很爱笑,笑起来特别好看。她也是农村人,离学校更远,回家一趟几乎要走一夜黑路,那时没有交通工具,连自行车也是奢侈品。

有一些读者看了我的小说,以为作品中的爱情故事是我亲身经历的。实际上初中三年,我几乎没和女同学说过一句话。六十年代,男女还是授受不亲的,是有三八线的。我作为一个乡巴佬,在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从没有和女同学单独聊过天,散过步,更别说看电影了。

在作品中,我之所以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情节,细节,来写男女同学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惜,最后到相爱的美好过程,就是为了表现我们那代人的审美理想。不像当下的青年男女,甚至包括有些中老年人,一见面只要有好感,就直奔主题,一点过程也没有。说白了,只是一种生理性喜欢,离真正的爱情还有十万八千里呢!所以在当下,“结婚晚,离婚快,抱着孩子谈恋爱。”已经不稀奇了。

要问我,在小说的写作中,用了什么理论,什么技巧和手法。说实在的,当时还没想过,只是“跟着感觉走”。写着,写着,我发现人物形象一旦在心中活起来,我就被男女主人公牵着鼻子走了,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一步一步的走向大结局。许多情节和细节是我构思时没有想到的。

四十年后,现在回过头想想,其实写作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传统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开头倒叙,然后转入顺叙,在顺叙中铺悬,铺悬、再铺悬,大悬念套小悬念,再不断地使用插叙、补叙,伏笔、照应和电影中的镜头闪回等艺术手法结构作品,逐步把故事推向高潮,结尾再来个大逆转,使读者获了得一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审美感受。能否达此目的,读者说了算。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是在写作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的,没有刻意地遣词炼句和仔细推敲。我同意祖琴老师的评价:“有大量的排比句和抒情议论的段落”。优乎?劣?自有读者评说。

最后谈一下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我也同意祖琴老师的看法:两个主人公都是正面形象,都有特点,有代表性,性格反差大,而且变化大,在变中反应了不变的“初心初情”。

杨华是作者理想的女性形象,是一位完全虚构的形象。她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热情大方,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忠于爱情又富有牺牲精神。至于作品中的杨华能否达到如此境界?还是读者说了算。萌生这个人物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在他身上集中了老三届人许多特点: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对前途充满信心和无限希望,特别是在忠于党,忠于领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方面不容置疑。作为贫农出身的萌生更是如此,当自己的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把党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为了党的利益,他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萌生是一个逐步成长的人物,,他敢于大胆地解剖自己。对于杨华他有负罪感,为了兑现“非你不娶”的誓言,他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心中爱人。

小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动笔之前,从未想到女主人公会有刚烈的举动,但故事发展到后来,杨华为了兑现“非你不嫁”的誓言,死,是她唯一的选择。作品的最后,也只能以萌生和杨蕾的喜结伉俪,来告慰杨华的在天之灵作结。作者希冀以此光明的尾巴,来释解一下读者的压抑之情。

《杨柳依依》的作者2025年3月于南京

来源:很有所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