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民族的抉择与命运。1928-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五个重要协定,中国主权如何被一步步蚕食?本文依据最新解密的蒋介石日记、当事人回忆录及多方档案,还原那段屈辱外交的历史真相,揭示在民族存亡关头,为什么软弱退让只会助长日寇胃口越来越大。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民族的抉择与命运。1928-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五个重要协定,中国主权如何被一步步蚕食?本文依据最新解密的蒋介石日记、当事人回忆录及多方档案,还原那段屈辱外交的历史真相,揭示在民族存亡关头,为什么软弱退让只会助长日寇胃口越来越大。
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192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实际掌握军政大权。其私人日记现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重要第一手史料。
蒋介石
1928年5月3日,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据谈判代表崔士杰回忆:"蒋总司令指示'忍辱负重',要求我们尽快达成协议"(《崔士杰回忆录》)。
蒋介石在5月10日日记中写道:"倭寇横暴如此,我国岂能忍受?然实力未充,不得不暂忍之。"(《蒋介石日记》)。5月9日签订的《济南惨案协定》规定:"中方严惩肇事官兵"、"保障日侨安全",且"双方对损害互不追究"(国民政府档案《中日解决济案交涉文件》)。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十九路军参谋长张襄在回忆录中记载:"我军屡请增援,南京始终按兵不动"(《淞沪抗战纪实》)。
蒋介石在2月25日日记中坦言:"十九路军奋勇可嘉,然我军装备训练均未充足,若全面开战,必遭更大损失。"5月5日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留驻现在地位",日军可"暂时驻扎",秘密附件更要求"取缔全国抗日运动"(《中外旧约章汇编》)。
1933年长城抗战后,参与谈判的熊斌回忆:"日方态度强硬,要求在军舰上签字,以示威慑"(《华北停战谈判经过》)。
蒋介石在5月22日日记中写道:"长城各口既告失守,平津危在旦夕,此时停战,实不得已之下策。"5月31日签订的《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一线以南,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边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时任北平军分会参议的萧振瀛回忆:"日方要求中央军撤出河北,何应钦请示蒋后被迫同意"(《华北危局纪实的》)。
蒋介石在6月8日日记中感叹:"日本步步紧逼,华北几无完整主权可言。"6月10日达成的"何梅协定"要求河北省党部撤退、中央军撤出河北、禁止全国排日行为(日本外务省档案)。
1935年6月,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在回忆录中记载:"土肥原限24小时内答复,否则采取自由行动"(《秦德纯回忆录》)。6月27日签订的《秦土协定》规定二十九军撤出察北,解散排日机构,使中国丧失察哈尔省大部分主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
蒋介石在6月28日日记感叹:"倭寇凶横......非仅华北而全国亦危矣"。
美国国务院档案记载:"南京政府失去了对长城以北的最后控制"(《美国外交文件》1935年第3卷)。
国际评价
苏联顾问崔可夫写道:"蒋介石集团始终在寻找与日本妥协的可能性"(《在华使命》)。
日本冈村宁次也承认:"与国民政府相比,共产党的抗日立场更为坚决"(《冈村宁次阵中感想录》)。
历史的回响:
五份条约如同五道伤疤,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岁月。蒋介石日记中的挣扎与无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困境,但历史证明妥协退让只能助长侵略气焰。唯有坚持斗争,才能捍卫主权。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国内外公开档案资料,仅作历史研究与教育之用,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
【合规声明】内容经国家档案局公开史料核实,符合历史真实性原则与相关法律法规。
【史料授权】引用档案均已获得相关档案馆开放利用许可,蒋介石日记引用获得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授权。
【参考文献】
1.《蒋介石日记》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3.《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日本外务省
4.《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6.《华北危局纪实》萧振瀛著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