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尚书·大禹谟》。这八个字,是大禹治水、治国实践的深刻总结。传说大禹为治理洪水,殚精竭虑,“三过家门而不入”,此乃“克勤于邦”;他身为部落首领,生活却极为简朴,此乃“克俭于家”。这种勤劳为国、节俭持家的精神,奠定了华夏民族重要的价值基
《尚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汇编,不仅记录了上古至周代的政事,更孕育了大量成语,这些成语至今仍在我们的语言中熠熠生辉,承载着古老的智慧与教诲。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尚书·大禹谟》。这八个字,是大禹治水、治国实践的深刻总结。传说大禹为治理洪水,殚精竭虑,“三过家门而不入”,此乃“克勤于邦”;他身为部落首领,生活却极为简朴,此乃“克俭于家”。这种勤劳为国、节俭持家的精神,奠定了华夏民族重要的价值基石,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修身准则。
召公撰写了《旅獒》告诫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他劝诫君主不应沉溺于享乐之物而丧失进取的志向,而应“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不视远方之物为宝,远人自来归附;以贤能为宝,近人方能安定)。
在同一篇告诫中,召公还说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堆垒九仞(一仞约合七尺)高的土山,只差最后一筐土未能完成。他用此比喻大事即将成功之际,若因最后一点疏忽懈怠而导致失败,尤为可惜。
这两个典故,一则警示勿沉溺外物,一则强调慎终如始,共同构成了古人对于持之以恒和完善自我的深刻理解。
商朝中期,君主盘庚决定将都城迁至殷(今河南安阳),以避水患并求中兴。此举遭到众多臣民的反对和怨言。盘庚对此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和训诫,其中说道:“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尚书·盘庚上》)。意思是就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他用这个比喻强调迁都计划如同纲之于网,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章可循的整体决策,只要抓住关键,依序而行,事情就能井井有条。这展现了早期政治家以形象比喻阐释政令、安定民心的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留下了十六个极其重要的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被称为“十六字心传”。其含义是:人的欲望之心是危险难测的,符合天理的道德之心是微妙难明的。因此,需要精益专一,诚实地持守中正之道。这句话揭示了古人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和修养的至高追求,强调通过精诚专一和恪守中正来克服私欲,彰显道义。这一思想对后世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商周之际,纣王无道。周武王在伐纣的誓词中说道:“受(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治)臣十人,同心同德”(《尚书·泰誓》)。他指出商纣虽然人口众多,但臣民心思各异,行动不一;而自己虽有贤臣仅十人,但大家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团结协作。
随后爆发的牧野之战印证了这一点。
战情是周武王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并联合多个诸侯部落,东进伐纣。商纣王紧急组织大批军队,但其中多有奴隶和战俘。
战法中,周军士气高昂,阵势严整;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则心无战意,甚至期盼武王胜利。
战果情况是商军前线部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冲击商军本阵,商军迅速崩溃。
商纣王逃回朝歌,自焚于鹿台。此战周军大获全胜,伤亡远小于商军,并缴获了大量物资,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人心的向背之争,“同心同德”者胜,“离心离德”者亡,成为了千古不易的道理。
《尚书·武成》篇记载了周武王对商纣王的指控:“今商王受(纣)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这里的“暴”指糟蹋、损害,“殄”指灭绝,“天物”指自然生成的万物。意指纣王肆意糟蹋、灭绝自然资源,残害虐待百姓。其具体暴行包括建造鹿台、酒池肉林,发明炮烙等酷刑,残害忠良。这个成语从此成为谴责那些肆意浪费、摧残美好事物行为的利剑,时刻提醒人们需珍惜万物,反对奢靡。
《尚书》中的这些成语,穿越数千年时空,依然鲜活有力。它们源于古老的政治智慧和生命体验,或告诫修身立志,或阐释治国理政,或揭示成败之道。每一个成语背后,都可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一位苦口婆心的贤臣明君。它们共同编织了中华文明早期的精神坐标,深刻影响着民族性格与文化基因的形成。阅读《尚书》,品味这些成语故事,如同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其所蕴含的“允执厥中”的平衡智慧、“克勤克俭”的务实精神、“同心同德”的团结意识,至今仍是我们为人处世、安邦定国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班固.《汉书·郑崇传》.
《尚书·旅獒》.
《尚书·大禹谟》.
《尚书·盘庚上》.
《尚书·泰誓》.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历史文献及学术研究资料编写,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术交流与知识分享。文中观点基于历史解读,不代表任何特定立场。内容仅供学习研究参考。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