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他就会亡国,有他亡国更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08:08 1

摘要:时间到明宗李嗣源登基,明宗时汴州军阀朱守殷叛乱,明宗命令石敬瑭攻城平定,这时候郭威就在石敬瑭麾下,攻城之战时,他表现的异常勇猛,石敬瑭一下子就注意到了郭威,并且把郭威给提拔了起来。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时间到明宗李嗣源登基,明宗时汴州军阀朱守殷叛乱,明宗命令石敬瑭攻城平定,这时候郭威就在石敬瑭麾下,攻城之战时,他表现的异常勇猛,石敬瑭一下子就注意到了郭威,并且把郭威给提拔了起来。

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后晋进行过一连多次的北伐,当然主要是在出帝时期,而在北伐的过程中,郭威的能征善战又吸引到了刘知远,刘知远又从朝廷手里把郭威给要了过来。

刘知远建立后汉的前后,郭威则作为刘知远的亲信将领,参与了不少的战争,甚至说后汉版图的奠定,郭威出力很多,因此跻身开国功臣之列。

从投身为士卒,到如今的开国名将,郭威在这个过程中,他积攒了大量的战斗经验,政治经验,更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尤其是他不光打仗,文化课他也没耽误,因此我们可以说,郭威在乱世的洗练中,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文武全才。

刘知远还是能够识别人才并且给予重用的,在刘知远时期,郭威就已经是枢密副使兼检校司徒,到刘承祐时期,郭威更是由副转正,官拜枢密使,掌握全国的军权。

刘知远除了不信杜重威之外,他留下的这些顾命大臣,他都能相信,但刘承祐就不一样了,小皇帝年轻,又活在这种武人时常变节的年代,他和苏逢吉,王章,杨邠这样的文官还好,主要就是对掌握兵权的郭威不信任,三镇反叛时,刘承祐肯用一堆中层将领,也不愿意启用郭威,主要就是怕郭威再打赢了,他功高盖主,对自己威胁太大。

不过现在不用也不行了,李守贞盘踞河中,并起三镇,朝廷大军迟迟没有进展,时间一长,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后汉的发展本来就不好,刘知远有能力给儿子留一个稳定的江山,但是刘知远没有时间,还没等他为儿子赚钱就撒手人寰了,所以后汉的财政,民生各方面都很薄弱,苏逢吉这样的官员又极善盘剥,为自己谋利,而维持数支庞大的远征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和民力,后汉目前还不具备和李守贞长期对峙的经济实力,那就必须速战速决。

一个经济脆弱的政权,武力也往往不济,换言之中央政权此时非常的脆弱,朝廷的主力大军说是在持续进攻,不如说是被区区李守贞牵制在了河中。

(战况焦灼)

那这种情况下,其他节度使,其他藩镇,他们就会看到朝廷的脆弱,看到朝廷战斗力不济,更会看到这是自己的好机会,他们万一响应李守贞,或者也模仿李守贞自行起事,那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

何况,后汉还不是统一政权,别忘了旁边可还有契丹人睥睨窥伺,虎视眈眈呢。

其实,后汉军出师不利,仔细想想还挺奇怪的,因为后汉这边指挥的不能说都是一代名将吧,但也都是素质较高的军事将领,而且兵力也比李守贞多,怎么会进展不顺呢?

这事儿就要怪开封城里的刘承祐了,他讨伐李守贞倒是很积极,可皇帝畏首畏尾,就是害怕武人变节,这么多军队派出去,他连个最高统帅都不敢设置,这就导致了讨伐李守贞的兵力虽然多,却都是各自为政,自己打自己的。

古代战场上最缺乏,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统一的军事调度,因为古代他没有无线电嘛,军队在打仗的时候高度依赖传令兵,旗帜,锣鼓,号角,以及烽火,这些方式是有效的,但是速度慢,而且还要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下雨,刮风,沙尘暴,恶劣天气下,这些物理传递消息的方式就不一定灵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打仗就是高度依赖这些东西,在这样的通信条件下,一支军队,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各个军队是四肢,而最高指挥官则是大脑,这个人能不能走路,能不能奔跑,能不能有效的做出各种正常的动作,都要靠大脑来指挥。

如果没有这个最高指挥,那好了,比如有ABCD四支部队,他们就往往会自己打自己的,A部队在猛攻,希望B部队帮忙,结果B部队正在休整,C部队诱敌深入,想要D部队掩护,D部队却压根不知道C部队的意图,早就撤退了。

没有最高指挥的军队,这军队中的将领,他们往往争功诿过,故意保存实力,遇到难打的,遇到危险了,谁也不上,可一旦有利可图,则一哄而上,抢着争功,这也就是李守贞可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因为后汉军的兵力太过分散了,而且互不支援,李守贞将他们逐一击败,是轻而易举的。

后汉军当时的情况,简直就是没有统帅的典型恶果,大军人数虽然多,但是都不在一起,相互之间不配合,白文珂在同州,常思在潼关,赵晖则跑到了咸阳,他们观望形势,观望对方,军队倒是天天都在操练,可就是不对河中发起实质性的进攻,唯一在战场上还算比较主动的郭从义,身边还有一个从京师派出来的监军王峻,这个王峻,处处和郭从义作对,搞得郭从义根本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对付李守贞,郭从义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做尚洪,率军深入河中,寻得战机,请求郭从义支援,而郭从义这个时候还在营房里和王峻因为用兵理念不同争吵呢,结果尚洪被敌兵包围,最终战死。

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河中府城墙下呜咽着打旋。

站在城头眺望,可见连绵的军帐如同灰白色的蘑菇,从河滩一直蔓延到远方的丘陵。

但这看似密不透风的包围网,实则布满裂隙。

就像这个新生王朝的命运,表面威仪,内里早已被各种制度性的缺陷蛀空。

刘承祐也不是傻子,他是不想要郭威建功,可他更不想父亲的基业断绝在自己手里,最终皇帝还是启用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让他统一对前线的后汉军进行指挥。

到了战场,郭威没着急出兵,而是做了一番细致的研究。

三镇叛乱,从形势上来看,赵思绾和王景崇只能算是凑热闹的,最关键的还是这个李守贞,只要消灭李守贞,赵王二人则不足道尔。

而从地理上看,李守贞的河中(镇)最不好打,赵思绾的长安几经战乱,已经成了一片废墟,王景崇的凤翔地势平坦,那就更容易攻取。

郭威不愧是读过书的名将,他和一般人思维就不一样,他敏锐的意识到,长安和凤翔虽然好打,但是拿下来也没有太大价值,反而河中却是要害之地,河中离潼关和陕州太近,如果自己率兵打长安或者凤翔,李守贞很有可能不会救援,而会果断放弃这两个地方,从河中偷渡黄河,绕到自己的身后来。

一旦李守贞绕到了自己的身后,后汉军的粮道和退路都被他堵上,那是郭威所不能接受的。

当时后汉军中有个叫做扈彦珂的将领,他也建议郭威先打河中,两人是一拍即合,郭威当机立断,马上集中主力,先把河中拿下再说。

只要击败强敌,弱敌自然而言就会瓦解,这个道理郭威明白,在郭威之后,也被无数人掌握,明时朱元璋成就帝业时,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他也是先选择打后者。

而在攻城的问题上,郭威是宁肯攻打难打的城池,因为只要打下来,就能掌控全局,而绝不攻占那些容易的地方,因为在攻打这些易取之地的时候,很容易就留下破绽。

寻常的武人哪儿能考虑这么多啊,名将为什么是名将,这就是区别。

那名将为什么成为了名将?别人不知道,郭威肯定是读书读出来的。

后来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郭从义被安排去打长安,赵晖则被安排打凤翔,郭威还很细致,他让赵晖不要合兵,而要分兵,一部分打凤翔,一部分还要驻守大散关,用以防止后蜀军队偷袭。

郭威本人则率领主力军队从陕州出发,白文珂从同州出发,常思则从潼关出发,三路包抄,会攻河中。

在郭威的指挥下,局势很快有了起色,白文珂拿下了河中的重要据点蒲津关,常思和郭威也在河中的中枢城市蒲州成功会师,郭威在蒲州城南修工事,常思就在城西修工事,加上蒲津关也被后汉军占领,李守贞的可活动范围被急速压缩,很快就陷入被动。

正常来说,围成这样,那就应该一鼓作气,趁着士气正好,攻打城池,把李守贞一举拿下。

可奇怪的是,郭威一顿调度,一顿安排,日夜行军,终于突破河中防线,抵达了蒲州,他的行动却慢了下来,他不许将士们主动进攻,而是修筑工事,建造营地,生火做饭,节奏一下子就变缓了。

郭威没说为什么,当然别人也不敢问,作为前五代时期为数不多能活到现在,走到这个级别的将领,大家相信,郭威的心里有数。

进攻就要有伤亡,自己的将士们就难免死伤,上天有好生之德,他郭威何尝没有,都是爹生娘养,都是人间骨肉,能少死一个,就少死一个。

更何况,在郭威看来,李守贞早成瓮中之鳖,必死无疑,打或者不打,攻或者不攻,对自己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么好的天气,以后鲁公(李守贞的爵位)是再也看不到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

《宋史·卷二百五十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

季煜航.中晚唐五代宣武镇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25

彭志.陷入动荡:五代时期的黄河文明.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

孟庆鑫.后周太祖郭威安排的辅政格局及其影响.兰台世界,2017

来源:历史其实挺有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