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可以发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被首次提出。去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要立足上海超大城市特点,围绕农业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可以发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被首次提出。去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要立足上海超大城市特点,围绕农业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认清自身资源禀赋。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都市现代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承担怎样的使命,该如何着手谋划?这是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抛出的重要命题。“上海意见”的提出也是一种启示,该如何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角度系统性地认识上海农业的当下和未来。
“从0到1”核心攻关
多领域聚合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产业革命的引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上海正努力成为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当前,上海正聚焦特色种源、生物制造、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等方向,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2024年4月,国内首个种业大模型“丰登”(SeedLLM)问世,开拓了利用大模型实现智能育种的前沿路径。来自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董楠卿,是“丰登”的人工智能技术负责人。他介绍,“丰登”在品种选育过程、农艺性状描述、栽培技术推荐和历史推广区域查询等四大应用场景中具备专业回答能力。“丰登”在种业大数据体系支持下,在“人工智能+农业育种”领域持续取得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将强化特色种源创新,摆在了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的首要位置。在种养殖业细分领域,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种源的突破性新品种,在面向国内乃至国际的育繁推广中不断提升影响力,提升了服务种业强国建设的贡献度。
在水稻种植领域,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选育的节水抗旱稻,不仅国内广泛种植,也推广到了非洲、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国外种植已超10万亩,为全球粮食增产提供“中国方案”和“上海良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曹黎明团队选育的杂交粳稻“申优28”,成功突破了传统杂交粳稻制种成本高等技术瓶颈,为我国杂交粳稻品种选育和推广树立了新标杆。在生猪养殖领域,祥欣种猪打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系种猪品牌,破解了生猪“芯片”长期受制于国外种源的“卡脖子”难题,种源生态链正在布局。在食用菌种植领域,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对香菇液体菌种关键技术研发的集中突破,高效节约生产空间,为国内食用菌产业工厂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水产养殖领域,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团队选育的“江海21”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已在包括新疆、内蒙古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地生根,成为国内应用省、市最多的中华绒螯蟹国家级良种。
诸如此类,上海正处于迎接种业振兴的机遇期。而育种过程中,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异缘杂交技术、双单倍体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诸多前沿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为生物育种注入动能。
从农业领域理解新质生产力,要看到在这些突破性新技术主导下,不断攻克“从0到1”难关,迎来农业生产力的“质态”变革。
“从1到10”试验熟化
产业深度转型中理解农业科技创新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特征。但真正的生产力质态变革,还是发生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中,也要在产业深度转型中去理解。
2020年6月,嘉定外冈镇首次向公众展示无人化插秧机和穴播机,一场关于“无人农场”的变革拉开序幕。经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改造的农机,搭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农机无人驾驶。随后,全市范围内推进无人农场的创建工作被提上日程、写入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如今,未来感十足的作业场景成为沪郊大地的生产日常。
从“方向盘”到“键盘”,从“有人”到“无人”,回顾整个历程可以发现,联适公司自主研发的农机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驱动力。截至目前,联适的核心产品和技术配套服务覆盖上海种植面积近6万亩,为上海市“十四五”期间“10万亩”无人农场的建设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其他地市,联适也已推广建设200多个无人化智慧农场,覆盖种植面积超20万亩;联适还累计为50多个国家提供技术服务。联适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持续深耕无人农场迭代升级的下一步,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化模式。
只有在场景创新中实现新技术应用,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生态的培育。上海仪电鑫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着手研发的“智能温室生产整体系统集成应用”项目,同样是这样的创新场景。通过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光伏等多种能源综合应用,搭载人工智能系统,结合品种筛选和栽培规程等,建立降本、增效、可测算的全套模式,以迎接真正的市场化检验;在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正在研发的“设施青菜绿色高效生产系统集成应用”方案,也是相同的思路。
科技加速了上海种养殖业的产业变革,深度转型中的传统农业产业也有了可借鉴的新价值。在金山区廊下镇上海松林生态农业园,年出栏8万头商品肉猪的“楼房养猪场”,配套园区周边12000亩设施菜田,实现了“排泄物变有机肥”的规模化循环利用,农场沼气用来发电、变天然气,制作浓缩有机肥。
生态农业园展现出农文旅融合的新样貌,刷新了对传统养猪业的认知,也印证了农业节能减碳的效果。这样的模式,其精髓延续了松江家庭农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理念;而借助科技支撑,传统农业产业完成了转型升级。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底色,也体现在绿色生产力上,这是对未来产业图景的清晰描画。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RNA生物农药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国际诸多农化龙头企业纷纷瞄准RNA生物农药的关键核心技术。简单说来,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采用RNA靶向干扰,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灭杀,不仅研发周期短,研发成本低,且农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降解而无残留,这样的颠覆性技术无疑为农业绿色防控带来了巨大的产业空间。2017年创设的硅羿科技,主持制定出全球首个RNA生物农药产业化标准,拿到国内最早颁发的RNA农药“核酸干扰素”命名函,创制了全球第一个RNA杀菌剂和国内第一个RNA杀虫剂。
今年2月26日,硅羿科技在“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小微企业组冠军。7年时间,这家科创型企业成为新赛道“领跑者”。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加速向绿色农业领域渗透。
在崇明,康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全球领先的D2P蛋白制造技术,研发为农作物提供替代化肥的蛋白营养液生物肥料,经田间试验发现,蛋白营养液在促进粮食、蔬菜等作物增产增质的同时,对土壤也有改良保护作用。目前,康码生物已在上海建成全球最大的体外合成蛋白质工厂,这些合成蛋白质将成为上海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
像硅羿科技、康码生物,以创新分子靶标发现、核酸分子递送、基因重组、微生物发酵等技术的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都支持着上海未来农业绿色转型。
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助推上海农业更加低碳、高效,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兴产业,为农业产业深度转型提供了带动力和传导力。
跨领域集成创新
企业解题面向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为什么是上海,迅速走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向?
与历史的时空维度相对比,传统小农经济以土地粗放经营,农业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为主要发展方式。而在上海,在不低于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202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发展农业,无疑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回望城市化变迁进程,非农就业充足,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上海更早一步走上了小而精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即便如此,上海仍然更早感受到了传统农业生产力“下行”压力。“3个农民200岁”的话题是老生常谈,而话题的背后,是劳动力资源短缺困境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发起的挑战;当原有土地、人力和技术资源等难以满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投入和产出比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市场、大流通的农产品消费环境,倒逼着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的检验。
向有限的耕地空间要效益,在承载国家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保供重任的前提下,上海如何利用现有农用地空间,推动农业深层价值链的创造和挖潜,这份渴望变得更迫切。
与此同时,也越来越发现,在农业领域,仅仅依靠单一的技术效仿或设施设备照搬,难以实现场景的有效落地,“拿来主义”也并非真正的新质生产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农机与农艺的深度结合,投入与产出的市场平衡上来,还是要回归到因地制宜的区域和产业自身发展需要上来。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大批、多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在上海汇聚,加速跨领域技术和成果在农业上的集成应用,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顺应时代趋势,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理当可以更乐观一些。
推动跨领域集成应用落地,以科创型企业为先导。2024年9月举行的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座谈会上,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提到,科创型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主体,也是技术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主体,要积极培育科创型企业,要鼓励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在产业和市场来阅卷。
成立于2019年的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已手握丰硕育种和技术成果,科研育种创新能力居于行业头部。这是科创型企业发力,邀请科研机构入场,在市场中答题的“现实版”。
作为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成立的实体化公司,中科荃银由荃银高科、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及“6+1”联盟部分知名科学家共同投资成立。聚合了国内顶尖水稻科研团队的中科荃银,可谓“科研血统”纯正,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顺畅流动,联合攻关种业“卡脖子”难题。
像中科荃银这样,面向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让科创型企业牵头开展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集成创新,是推动农业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以企业为主体,上海正在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协调联动体系、初创型农业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和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体系。
去年以来,浦东新区的“张江种谷”、奉贤区的“上海农业科创谷”以及崇明区的“长三角农业硅谷”筹建完成,正在打造吸引科创型企业汇聚的农业产业集聚区。新一轮机制改革转变了解题思路,将更多主动权交由科创型企业。由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吸引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意在打通从单一技术创新到产业深度融合之间的壁垒,集中培育一批在生物育种、生物制造、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
立法保障机制破冰
主动迎接未来发展新常态
创新制度的科学设计和及时跟进,最能有效反映政府对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对现实需要的精准判断。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科学技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长期任务,是未来发展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推动新技术、新装备在农业场景中的试验熟化,三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集成式应用。”
《实施意见》的出台,明确指向了通过机制破冰,提升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整体效能。事实上,上海历来注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早在2007年,《上海市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若干规定》颁布,成为全国第一个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
2024年11月,《上海市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若干规定》重新修订。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的这份文件,从地方立法的层面保障《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地。科学技术处相关负责人解读,新规彰显了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产业赋能、为企业服务、为人才“松绑”,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心。
这一系列机制改革,不乏推倒重来的“大动作”。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提出,重点在于推动农业科研机构评价机制、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类改革,让科技人才的创新价值和能力贡献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挂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长期使用权等,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接轨。
以制度保障市场激励效应的发挥,其目标指向了促进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共生。此番改革还创设了农业科技金融产品,包括研发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等,推动金融机构结合科创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建立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超前孵化。
冯志勇指出:“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特殊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是通过科技和改革的双轮驱动,探索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既要以原有的传统农业稳定发展为基础和保障,又要促进传统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还要实现对未来产业的战略谋划和优先布局。”
文:贾佳 施勰赟 曹佳慧
摄:杜洋域 王金秀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