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味文章优美、精准、生动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 教学目标
1. 语言应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
品味文章优美、精准、生动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理清文章“盼春-绘春-赞春”的写作思路。
2. 思维能力
通过朗读、品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运用联想与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
3. 文化自信
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审美创造体会春天所带来的新、美、力的特点,从中获得启示和鼓舞。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按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2. 品味文章清新优美、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结尾部分三个比喻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春天“新”、“美”、“力”的深层内涵。
2.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写景片段练习。
三、 教学课时
2课时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PPT),包含春天的图片、视频、背景音乐(如舒缓的钢琴曲)、重点语句赏析等。
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初步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约5分钟)
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夏天,现在秋意渐浓。但今天,让我们乘着文字的翅膀,穿越回那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你们喜欢春天吗?能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你眼中的春天吗?
2. 视听激趣:播放一段展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画面的短视频(配以轻柔音乐),让学生快速进入春的意境。
3. 引出作者: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用他生花的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描写春天的经典之作。他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春》。
(二) 初读感知,理清思路(约15分钟)
1. 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如:朗润、酝酿、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等),正音释意。
2. 听读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播放名家朗读音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画面,并思考:作者围绕“春”主要写了哪几个部分?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问并明确:文章的结构是“盼春 - 绘春 - 赞春”。
绘春部分又描绘了哪几幅独立的画面?(引导学生概括)
宏观勾勒:春回大地图(第2自然段)
具体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3-7自然段)
(三) 研读赏析——“春草图”(约20分钟)
1. 指名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春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2. 小组讨论探究:
特点:嫩、绿、多、软(钻、嫩嫩的、绿绿的、满是的、软绵绵的)。
描写角度:
视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情态和色彩。
触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出了草的柔软质感。
品味语言:“偷偷地”、“钻”用得好在哪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草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和顽强的生命力,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写得俏皮、可爱。)
3.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用轻柔、欣喜的语气读出小草悄悄生长的感觉和人们享受草地的惬意。
4. 小结写法:作者通过多角度观察(视觉、触觉)和运用修辞(拟人),抓住了春草的特点,写得具体可感,充满生机。
(四)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1-3自然段。
2. 仿照“春草图”的分析法,预习“春花图”和“春风图”,尝试从描写角度、景物特点、精彩词句等方面进行批注。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约3分钟)
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的结构和“春草图”的赏析方法。
(二) 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约30分钟)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重点赏析“春花图”(第4段),另一组重点赏析“春风图”(第5段)。然后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1. 春花图(第4自然段)
特点:多、艳、甜(果树的花与野花相映成趣)。
描写角度与手法:
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比喻,写出了花色艳丽、种类繁多)。
虚实结合:由“桃树、杏树、梨树”的实写,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的虚写。
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
听觉:花下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热闹的景象,运用了通感)。
由上到下:树上-花下-遍地野花。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比喻)还眨呀眨的(拟人)。
小结: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绘出一幅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百花争春图”。
2. 春风图(第5自然段)
特点:和煦、温暖、芳香、悦耳。
描写角度与手法: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诗句+比喻,突出春风的温暖、柔和)。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出了春风带来的各种香味)。
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流水声、短笛声嘹亮——(组成了一首春天的交响乐)。
小结: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将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感人肺腑。
3. 教师引导赏析“春雨图”、“迎春图”(简要分析,突出重点)
春雨图:抓住“细”、“密”、“亮”的特点,描绘了雨中静谧、安宁的乡村美景,动静结合。
迎春图:由景及人,写出了人们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一年之计在于春”,点明主题。
(三) 深化主题,探究“赞春”(约7分钟)
1. 朗读:全班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2. 思考: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顺序能否调换?
“刚落地的娃娃”——新(新生,万物复苏,新的开始)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美(娇美,百花争艳,景色秀丽)
“健壮的青年”——力(充满力量,生机无限,充满希望)
顺序不可调换:这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从新生(娃娃)到娇美(姑娘)再到强健(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特点,顺序井然,气势渐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约5分钟)
1. 课堂总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2. 拓展延伸: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为什么?请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家乡或校园的秋天,尝试运用从本文学到的多角度描写和修辞手法。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小练笔:仿照《春》的写法,以《秋之韵》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要求抓住秋天的两三种景物特征,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五、 板书设计
(采用结构式板书,清晰直观)
《春》 —— 朱自清
一、 盼春(1):
急切、喜悦
二、 绘春(2-7):
┌─ 总写:春回大地(山、水、太阳)
│
├─ 春草图(钻、嫩、绿、多、软)→ 触觉、视觉、拟人
│
├─ 春花图(多、艳、甜)→ 视觉、味觉、听觉、比喻、排比
│
├─ 春风图(和煦、芳香、悦耳)→ 触觉、嗅觉、听觉、引用、比喻
│
├─ 春雨图(细、密、亮、静)→ 视觉、动静结合
│
└─ 迎春图(人人迎春,充满希望)→ 由景及人
三、 赞春(8-10):
新(娃娃) → 美(姑娘) → 力(青年) → 比喻、排比(成长顺序)
教学反思(供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容量较大,需合理分配时间,重点突出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的品读,其余可略讲。
朗读环节至关重要,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意境。
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效果的分析,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语品味,避免空洞的概念化讲解。
小练笔的布置要及时点评和反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