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代课被校长使唤,校长女儿却看上了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6 23:14 2

摘要:"明天下午三点,你到我家来一趟,帮菁菁补补课。"校长李广茂放下公文包,头也不抬地吩咐我,声音里带着不容拒绝的命令感。

挥不去的粉笔香

"明天下午三点,你到我家来一趟,帮菁菁补补课。"校长李广茂放下公文包,头也不抬地吩咐我,声音里带着不容拒绝的命令感。

那年夏天,我二十二岁,刚从师范毕业,在永丰小学做代课老师。

我叫周建国,这个带着时代印记的名字是父亲给我起的,寄托着他那代人的朴素愿望。

我出身农家,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母亲在公社食堂做饭。

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供我读完师范,就盼着我能有个"铁饭碗"。

1983年的夏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进这个江南小县城,人们还穿着的确良衬衫,街上三轮车叮叮当当地响,收音机里播放着《小花》的主题曲。

县城永丰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几栋土黄色的教学楼排列整齐,操场上的泥土被晒得发白,边角处零星地生长着几簇野草。

我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穿过弯弯曲曲的石板路,车铃声和早晨的鸟叫声混在一起,来到这所寄托着我教育梦想的学校。

刚参加工作时,我满怀热情地备课、教学,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们身上。

晚上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饿了就啃几口干馒头,困了就拍拍脸继续写教案。

我的宿舍是学校安排的,在教学楼后面一间小屋,四四方方的水泥地面,一张单人木板床,一个简陋的书桌,和一个放换洗衣物的木箱子。

夏天闷热难耐,蚊子嗡嗡作响;冬天寒风刺骨,单薄的棉被勉强能御寒。

但这些我都不在乎,心中那团教书育人的火焰足以温暖我前行的每一步。

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很是尴尬。

作为代课老师,没有编制,拿着微薄的工资,既要承担正式老师的全部教学任务,又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

校长李广茂六十出头,是县里有名的老革命,据说早年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转业到教育系统。

他待人严厉,说一不二,在学校横着走,在县教育局都有几分薄面。

起初,他交代我打扫会议室,我想着是新来的,多干点活儿也是应该的。

后来,他让我整理学校档案,每天放学后要加班到深夜,我也没说什么。

再后来,他竟然指使我去他家送东西、修理门窗,甚至帮他老伴儿挑水劈柴。

"小周啊,年轻人多干活儿长本事。"他常这么说,语气里带着居高临下的施舍。

乡里的关系盘根错节,我不敢推辞,只能咬牙应下。

有时候,我心里也会冒出一股怨气:我是来教书的,不是来当勤杂工的。

但这话我只敢在心里说,在那个还讲究"尊师重道"的年代,校长就是一校之长,哪容得下我这个毛头小子顶嘴?

现在,连给他女儿补课这种事也推到了我头上。

李菁菁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县城最好的实验中学读书。

第一次去她家补课,我心里满是不情愿。

校长家在县城中心的干部宿舍,两居室的房子,虽然不大,但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条件。

客厅里摆着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那在八十年代初的县城,绝对是个稀罕物。

墙上挂着几张全家福,校长一家三口,表情严肃,一丝笑意都没有。

"你等一下,我去叫菁菁。"校长夫人倒了杯茶给我,语气倒是和气许多。

我坐在沙发上,不安地摆弄着手中的书本,心想这补课八成又是个形式,校长女儿肯定是那种娇生惯养、目中无人的主。

"周老师好。"一个清脆的声音从房间里传出来。

我抬头一看,愣住了。

李菁菁穿着一件普通的蓝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眼睛大而有神,嘴角微微上扬,给人一种乖巧懂事的感觉。

最让我惊讶的是,她的房间墙上贴满了各类奖状和荣誉证书。

"这些都是你的?"我忍不住问道。

她微微点头,脸上泛起一丝红晕。

"周老师,对不起,是我爸爸非要您来的。"她小声地说,眼睛不敢看我,"我成绩其实还可以,就是语文作文有点弱。"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不好意思了。

我以为校长是在刻意刁难我,让我做些无用功,却没想到这个女孩心里也不自在。

"没关系,我们就当是学习上的交流。"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轻松些。

补课开始了,我先让李菁菁拿出她的作文本,想看看她到底哪里需要提高。

翻开本子,我又一次惊讶了。

她的字写得工整漂亮,一笔一画都很规范,就像印刷体一般,这在初中生中实属少见。

内容上,思路清晰,用词也不错,只是缺乏一些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

"你平时喜欢看书吗?"我问道。

"喜欢,特别喜欢。"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我最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自传三部曲》。"

这些书我也读过,大学时读得如痴如醉,保尔·柯察金的精神一度是我的精神支柱。

没想到她和我有相似的阅读爱好,一时间,我竟有些对这个学生刮目相看。

"那你知道为什么你的作文缺少生活气息吗?"我问她。

她摇摇头,眼神中透着困惑。

"因为你读的大多是外国名著,虽然好,但离我们的生活有些远。"我解释道,"写作需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观察,要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素材。"

就这样,我们的补课变成了文学交流。

我给她推荐了一些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如《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教她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如何把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

补课持续了一个多月,每周两次。

我惊讶地发现李菁菁非常聪明,只是缺乏一些方法引导。

她像块海绵一样,迅速吸收着我教给她的东西,作文进步很快。

有一次,她拿出一篇描写校园生活的习作给我看,里面生动描绘了同学们课间活动的场景,将每个人的神态、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

"写得真好!"我由衷地赞叹道。

"这都是跟您学的。"她腼腆地说,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作为老师的成就感,那种看着学生进步的喜悦,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每次补课结束,校长夫人都会热情地留我吃饭,我总是婉拒。

一方面是不习惯在领导家吃饭的拘束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里那点倔强:我来是工作,不是来攀关系的。

"周老师,您骑车回去那么远,吃了饭再走吧。"李菁菁有时候也会挽留我。

"不了,谢谢,我还有备课要做。"我总是这样回答。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固执。

或许是从小受到的教育让我形成了这种性格,不愿意接受恩惠,害怕欠人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和李菁菁之间的师生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我发现校长家里其实很简朴,除了那台电视机,家具都是普通的木制品,没有什么奢侈品。

校长夫人是纺织厂的工人,每天早出晚归,衣服永远带着一股线香味。

而校长本人在家里话很少,大多数时间都在书房看书或者写东西,偶尔出来和我们说几句,也是询问女儿的学习情况。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校长夫妻俩的对话。

"菁菁这孩子,整天就知道读书,也不知道帮家里做点事。"校长夫人抱怨道。

"读书好啊,将来考个好大学,不比你天天做工强?"校长回答,语气里带着对女儿的期许。

"话是这么说,可你看看人家谭局长的女儿,又会弹琴又会跳舞,样样都会。"

"我们家不兴那些,踏踏实实学好文化课才是正道。"校长的语气坚定。

听到这些对话,我对校长有了新的认识。

他虽然在学校严厉古板,但对教育有自己的坚持,不随波逐流,不搞特殊化,这一点值得尊敬。

一天下午,我正在学校的办公室批改作业,天突然下起了大雨。

雨水打在教学楼的铁皮屋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像是一支混乱的交响曲。

我没带伞,只能等雨小点再走。

谁知道雨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溅起一朵朵水花。

眼看着天色渐晚,我正发愁,突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李菁菁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把花伞,浑身湿漉漉的。

"周老师,爸爸怕您没带伞,让我给您送来。"她气喘吁吁地说,显然是一路跑来的。

"你怎么来了?这么大的雨!"我吃惊地问道。

"没事,我穿了雨衣。"她微笑着,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纸袋子,"还有,妈妈让我带些她做的糕点给您。"

纸袋子已经被雨水打湿了一角,但里面的糕点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丝毫没有受潮。

"谢谢。"我接过伞和糕点,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我先回去了,周老师再见!"她挥挥手,转身又冲进雨幕中。

我站在窗前,看着她小小的身影在雨中奔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关心。

它不是华丽的言辞,不是贵重的礼物,而是在你需要时伸出的那只手,是记挂你是否淋雨的那份心意。

回到宿舍,我打开纸袋,里面是一盒切得整整齐齐的绿豆糕,还有一张纸条:"周老师,天气热,多吃点清凉的东西。——菁菁妈妈"

字迹朴素却工整,像是用了很大的力气写的。

我尝了一块绿豆糕,绵软香甜,带着一丝清凉,让人回味无穷。

这大概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点心了,因为它包含了最真诚的心意。

第二天,我特意提前到校,想把伞还给校长。

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我的教案被整理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桌上。

这些天我一直在疑惑,谁会帮我整理教案。

起初我以为是清洁工阿姨,但她说不是她干的。

直到有一天,我在教案里发现了一张纸条:"周老师,您的教案写得真好,我每次都偷偷看。——菁菁"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碰了一下,泛起一圈圈涟漪。

原来是李菁菁趁我不在时,悄悄地帮我整理教案。

她不仅仅是来补课的学生,更是一个用心观察、默默付出的好孩子。

一个月后的补课结束后,校长罕见地留下来和我聊天。

"小周啊,这段时间辛苦了。"他递给我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

"不辛苦,应该的。"我接过烟,但没有点,我不习惯抽烟。

"菁菁的作文进步很大,她语文老师专门打电话感谢我找了个好老师。"校长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菁菁很聪明,她本来底子就好,只是需要一点引导。"我如实说道。

校长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你觉得当老师辛苦吗?"

这个问题来得突然,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辛苦,但值得。"最终,我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有人说,教书匠是最苦最累的职业,工资低,地位低,累死累活一辈子,也就教出几个学生。"校长缓缓地说,"你怎么看?"

"我觉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虽然付出多,回报少,但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校长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似乎在评估我话语的真实性。

"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做那么多杂事吗?"他突然问道。

我摇摇头,心里却有些忐忑,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我是在考验你。"他掸了掸烟灰,"教师这行,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耐心和责任心。"

"我让你做杂事,是想看看你能不能沉得住气,能不能无论做什么事都认真负责。"

"补课也是,我想看看你是应付了事,还是真心实意地教。"

我愣住了,没想到校长平日的冷漠严厉下,竟是这样的考量。

"菁菁很喜欢你的教学方式,常常在家里提起你。她说你讲课生动有趣,不像有些老师枯燥乏味。"校长继续说道,眼神中流露出赞赏。

我心中一暖,没想到自己的努力被看在眼里。

"明年县里有个评选正式教师的机会,我打算推荐你。"他突然说道,"当然,前提是你能继续保持这种教学态度和工作热情。"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我。

成为正式教师,意味着有编制,有稳定的工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我的教育理想可以继续下去。

"谢谢校长!"我激动地说,声音有些颤抖。

"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争取来的。"校长拍拍我的肩膀,转身离开了教室。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脑海中回放着这半年来的点点滴滴。

刚来时的迷茫无助,被安排杂务时的愤懑不平,给李菁菁补课时的敷衍心态,以及后来的真心投入…...

原来,每一步都在校长的观察中,每一个选择都在决定我未来的路。

第二天一早,我比平时更早地来到学校,怀着全新的热情投入工作。

补课依然在继续,但我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

我不再把它看作是校长的额外差遣,而是把它当作一次宝贵的教学实践。

李菁菁的进步让我惊喜,她的作文越来越有深度,语言表达也越来越生动。

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我的父亲》,真实细腻地描绘了校长在家里的形象:严厉中带着关爱,刚硬外表下的柔软心肠。

"你爸爸看了吗?"我问她。

"看了,他没说什么,但我看到他的眼睛红了。"她小声说道,脸上带着一种得意的神情。

那篇作文后来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校长特意让人装裱起来,挂在了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那个夏天结束后,我如愿成了正式教师。

县教育局的通知送到学校时,校长亲自把它交到我手上,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好好干,年轻人,教育这条路不好走,但值得你走一辈子。"他语重心长地说。

同时,李菁菁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院。

临走前,她特意来找我道别:"周老师,我想像您一样,做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她的眼神坚定而热烈,就像当年的我一样,充满对教育的热爱和憧憬。

"你会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我肯定地说,内心充满了自豪和期待。

十年后,我已经是县城重点小学的教导主任,李广茂校长也早已退休。

在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再次见到了李菁菁。

她已经是县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谈起教育理念时眼中闪烁着和当年一样的光芒。

会后,我们找了个小饭馆叙旧。

"还记得当年您给我补课的场景吗?"她笑着问道。

"记得,当时我还很不情愿呢。"我坦率地说。

"我知道。"她狡黠地眨眨眼,"我都看出来了,但后来您变了,变得特别认真负责。"

"你爸爸早就看出来了,他是在考验我。"我摇头苦笑。

"其实不全是。"她放下筷子,表情认真起来,"爸爸退休后才告诉我,当年推荐您去评选正式教师时,他在教育局遇到了不少阻力。"

"为什么?"我好奇地问。

"因为有人举报说您思想不端正,对工作有情绪。"她轻声说道,"爸爸为了证明您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才让您给我补课,然后把我的进步作为证据,说服了教育局的领导。"

听到这番话,我心中百感交集。

原来当年的补课,不仅是对我的考验,更是校长对我的一种保护和栽培。

"您知道吗,正是您的那句话影响了我一生。"李菁菁突然说道。

"哪句话?"我一时想不起来自己说过什么重要的话。

"您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虽然付出多,回报少,但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她一字不差地重复着。

"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每当教学遇到困难时,我就想起这句话,然后坚持下去。"

我惊讶于她的记忆力,更惊讶于一句随口说出的话竟然对一个人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是您教会我,做老师不只是教知识,更是在教做人。"她微笑着说,眼神中满是感激。

那一刻,我仿佛又闻到了教室里那挥不去的粉笔香,它穿越时光,连接了两颗同样热爱教育的心。

回家的路上,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小城的屋顶上。

我想起了这些年来教过的无数学生,他们或许已经记不清我教过的知识点,但或许有人还记得我说过的某句话,记得我给予的某个鼓励,就像李菁菁记得我说的那样。

这大概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和价值所在吧:在不经意间,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一条路。

而那些挥不去的粉笔香,将伴随我和我的学生们,走向更远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