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灵芝孢子粉全景指南:成分、检测、真相一次看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22:57 4

摘要:本文涉及灵芝子实体,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的各种基本知识,澄清市场上宣传的各种错误。篇幅较长,请收藏后慢慢阅读,特别是想购买灵芝产品的消费者。

本文涉及灵芝子实体,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的各种基本知识,澄清市场上宣传的各种错误。篇幅较长,请收藏后慢慢阅读,特别是想购买灵芝产品的消费者。

目录

一.关于灵芝孢子粉热销的原因

二.灵芝子实体和灵芝孢子粉介绍

三.破壁灵芝孢子粉与未破壁灵芝孢子粉有无区别

四.目前企业宣传的灵芝孢子粉中成分检测方法的错误原因

五.灵芝三萜的介绍

六.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中塑化剂的问题

七.消费者对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的错误认识归纳

八.灵芝孢子粉的成本介绍

九.总结

一.关于灵芝孢子粉热销的原因

在保健食品市场中,灵芝孢子粉这一产品已经流行了数十年,经久不衰。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从名称和文化认知来看,“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仙草”,几乎家喻户晓,消费者一听到“灵芝”就会自然联想到保健、延年益寿等概念,接受度非常高。相比之下,许多保健品名称陌生、缺乏文化背书,往往让消费者难以产生信任感,尤其是老年群体。但灵芝则不存在这种障碍。而“灵芝孢子粉”只要被解释成“灵芝的珍贵种子”,就更容易让人接受。

其次,各类销售灵芝孢子粉的企业,不断借助“仙草”的名义进行夸大宣传。他们往往借助所谓的“科研论文”来渲染其功效,尤其突出其所谓的“抗癌作用”。这正好击中了癌症患者“宁可信其有,不敢错过”的心理弱点。许多患者和家属为了“试一试”,不惜花高价购买,而这正是商家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再加上销售人员花言巧语、贴心服务,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往往最终难以抵挡,心甘情愿地把辛苦积攒的养老钱交出去。

.灵芝子实体和灵芝孢子粉介绍

1.灵芝:

在《中国药典》(2020版)中,灵芝被收载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 Karst.)或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 Xu et Zhang)的干燥子实体。

灵芝在我国安徽、山东等地有作为食材的传统,常见的食用方式包括煲汤、泡茶以及入酒等。作为传统中药材,灵芝子实体的使用历史悠久。自2023年11月起,灵芝(赤芝、紫芝)已被正式列为药食两用物质,即既可作为食品,也可作为中药材。

无论是在《中国药典》,还是在《美国草药典》以及《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中,所收载的均为“灵芝子实体”,而非灵芝孢子。此外,在美国市场上,受欢迎的灵芝制剂也多是源自灵芝子实体,而非灵芝孢子制品。

2.灵芝孢子粉:

灵芝孢子粉既不是中药材,也不是普通食品,因此既未收录进《中国药典》,也未收录进《美国药典》。它目前的定位只是“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

在2020年以前,破壁灵芝孢子粉若想进入市场销售,必须经过保健食品注册,并取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俗称“蓝帽子”)后才能上市。

2020年11月起,国家对保健食品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注册制改为备案制。此后,破壁灵芝孢子粉只需向省级监管部门备案即可销售。

与注册制相比,备案制流程更为简便,因而各地纷纷出现备案产品。例如上海、广西、福建等地的备案证书较为规范,通常会标明企业原料来源及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正因为备案门槛降低,自2020年后,大量破壁灵芝孢子粉保健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备案制与注册制下的灵芝孢子粉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差异仅在于政策制度的调整。有些企业刻意宣传注册制产品“含金量更高”,这也是误导消费者的说法。

今后,所有注册制的灵芝孢子粉保健食品都将转为备案制,也就是说,未来市面上的破壁灵芝孢子粉保健食品都将以备案制形式存在,而早期获得的注册制批文将不再有效。”

此外,未破壁的灵芝孢子粉只能按照初级农产品进行销售,不能作为保健食品上市。

⬆️2020年以前国家对破壁灵芝孢子粉销售的规定

三.破壁灵芝孢子粉与未破壁灵芝孢子粉有无区别

目前市面上的灵芝孢子粉产品,无论是生产销售企业、科研机构,还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宣传资料,几乎都在强调同一个观点:

“灵芝孢子的外层由两层极其坚硬、难以被人体胃酸消化的几丁质所构成。未经破壁的孢子粉几乎无法被人体吸收,只有在打破这两层外壁后,包裹在其中的有效成分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并被利用。因此,破壁率越高,成分的吸收效率就越高,所以灵芝孢子粉的破壁率越高越好。”

这一说法如今几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从逻辑上看,这种解释也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孢子粉有一层坚硬的外壳,壳里面裹着营养,壳不破开营养物质就释放不出来。就像吃核桃一样,只有把外壳敲开,才能吃到里面的核桃仁。

那么这个“理论”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研究了两方面的内容:

1.破壁灵芝孢子粉和未破壁灵芝孢子粉中的三萜含量比较(见下一节详述)。

2.破壁灵芝孢子粉和未破壁灵芝孢子粉对三萜消化吸收的影响。

从图1和表1我们可以看出:

(一)破壁率和三萜含量没有直接关系

孢子粉的三萜含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它本身的成分,而不是破壁率。也就是说,如果孢子粉本身三萜就很少,就算破壁率再高,也没什么意义。

(二)破壁与未破壁差别不大

同一批孢子粉,做了破壁处理后,测出来的三萜含量虽然比未破壁的稍微高一点,但这个差距并不明显,也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原因还是在于孢子粉里三萜本来就不多。

(三)人体吸收效果并没有改善

不管孢子粉有没有破壁,当它进入胃肠液后,三萜的释放量都很有限。人们以为“破壁后更容易被肠胃吸收”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在实验里得到证明。相反,这再次说明孢子粉里的三萜含量本来就很低。

综合以上三点可知,破壁并非提高孢子粉质量的必要条件,也对身体利用孢子粉里的三萜类没有太大帮助。

国内也有学者证明三萜类成分的溶出量与是否破壁没有关系。(见下面论文)

“灵芝孢子粉必须破壁”这一说法,并不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而是企业在长期、大规模宣传下反复灌输给大众的结果。由于这种说法逻辑上看似合理,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此不仅普通消费者深信不疑,就连科研院所的“专家”、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临床医生,甚至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接受了这个“假真理”——即“灵芝孢子粉必须破壁才有效”。

这种观念长期传播,最终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例如,在保健食品的原料规范中,就明确规定灵芝孢子粉必须是“破壁孢子粉”。换句话说,企业最初用来营销的概念,经过不断重复和放大,最后竟然反过来成为行业的制度性要求。

总结论:灵芝孢子粉破壁和未破壁并没有任何大的区别。

四.目前企业宣传的灵芝孢子粉中成分检测方法的错误原因(三萜,多糖)

目前,市场上宣传灵芝孢子粉时都声称灵芝孢子粉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和三萜,现在所有的灵芝孢子粉在保健食品备案时的标志性成分也要求标注多糖和三萜的含量。

(一):我们先来讲三萜:

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保健食品理化检验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20版)和企标中测定三萜含量的方法都使用的是分光光度计法(比色法) 。

目前,大量的研究实验已经证明,这个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三萜含量的误差极其大,原因在于灵芝孢子粉和灵芝孢子油中含有大量的油酸,亚油酸以及麦角甾醇等在此方法下都可以和香草醛高氯酸发生颜色反应,造成比色测定结果远远高于真实值。

“因此,目前市面上灵芝孢子粉产品标注的三萜含量基本都是不准确的,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三萜含量。商家们往往只是拿各自产品的所谓三萜含量互相比较来做宣传,但实际上毫无意义——因为灵芝孢子粉和孢子油中几乎不含三萜。”

下面举例一些保健品说明书上的三萜含量标识:这里面的数据差异是在测定过程中误差造成的(比如操作的人员不同,实验的环境不同,等等)。

“进一步说明,如果用这种分光光度计方法去测,几乎所有食用油都能被‘检测出’三萜,而且测得的数值往往比灵芝孢子油还高。换句话说,如果这种方法真的可靠,我们直接吃普通食用油不就行了?”。 见下图结果)

⬆️图:用分光光度计法测三萜含量,食用油比孢子油含量高

所以,从以上实验分析可以看出:“灵芝孢子粉和灵芝孢子油中的三萜含量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而市面上产品标注的三萜含量,其实是由于测定方法(分光光度计法)存在误差所导致的。”

1.中国医学科学院专门研究灵芝的专家陈若芸教授在在第二届灵芝研究大会演讲时指出:三萜非孢子粉,孢子油活性成分

“以灵芝本身没有的齐墩果酸作为对照品进行检测,不仅无法反应三萜和甾醇的真正含量,还会反应生成出一大堆与灵芝无关的物质,此即目前市面上各种灵芝产品的三萜含量与事实出入极大的原因”。

⬆️8kg灵芝孢子粉只获得了1.135g三萜

2.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绍平教授发表在《Chinese Medical Jounal》的研究结果也给出了结论:

(1)灵芝孢子里的三萜含量不及灵芝子实体的0.5%。

(2)灵芝孢子粉里的总三萜含量远不及子实体,有的甚至为零。

3.还可以参考一些文章:【科普】张劲松教授:灵芝孢子油中灵芝三萜含量测定方法有重大缺陷 (灵芝孢子油中不含三萜)

(二):接下来讲多糖:

根据《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三萜都已经被称为标志性成分,而不是功效成分了。

国内多糖的测定方法用的是:硫酸蒽酮法,规定灵芝孢子多糖含量不低于0.9%。

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原理是:在浓硫酸作用下,糖类会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这些产物可以与蒽酮发生显色反应,形成蓝绿色的衍生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颜色深浅与糖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于糖的定量分析。

酮硫酸法几乎可以检测所有碳水化合物,不仅适用于戊糖和己糖,还能测定各种寡糖和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等。这是因为反应体系中的浓硫酸能将多糖水解为单糖,再参与显色反应。因此,用蒽酮法得到的“多糖含量”,实际上是样品中所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总量。

然而,该方法存在明显局限:

1.水溶性杂质干扰:溶液中的其他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也会与蒽酮反应,从而带来误差。

2.不同糖类显色强度差异:果糖显色最深,其次是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较浅,戊糖显色更浅。因此,在混合糖体系中,不同糖类比例差异会显著影响检测结果。只有在检测单一糖类时,结果才相对准确。

3.粗多糖与纯化多糖的区别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采用酮硫酸法测定的其实是“粗多糖”,并不等同于市场上药品级的纯化多糖。

例如:香菇多糖(药品级),需要经过反复提取、纯化和真空干燥,最终得到的是杂质极少、结构明确的化学物质。而灵芝孢子粉中的“多糖”,往往只是简单的热水提取和干燥产物,含有大量杂质,远不能与药品级多糖相提并论。

4.对灵芝孢子粉“多糖含量”的再认识

由于酮硫酸法的本质,检测到的所谓“灵芝孢子粉多糖”其实包含了淀粉、纤维素、戊糖、己糖等所有碳水化合物的总和。因此,其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灵芝孢子粉中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成分含量。

事实上,若仅从粗多糖含量来看,市场上常见的中药材如香菇、灵芝子实体、黄芪等,其粗多糖含量往往远高于灵芝孢子粉,而且价格低廉。因此,与其花高价购买灵芝孢子粉,不如多吃些香菇、草菇等普通食用菌,更实惠也更可靠。

⬆️图示:灵芝,枸杞,黄芪,香菇里的粗多糖含量远高于灵芝孢子

中国医学科学院陈若芸教授在第二届中国灵芝大会上演讲指出:我国现行的测定三萜和多糖的方法都不准确。

陈若芸表示,现行质量标准最大的问题出在“检测方法无法反应真实情况”:以无水葡萄糖作为灵芝多糖的计算单位,会把淀粉等“非灵芝"的多糖一起都算进来,造成测定结果偏高,以致含量高低无法与产品功效划上等号;相比较之下,《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 )》对于灵芝子实体产品的质量鉴定就比较科学,标准也比较严格。他们要求:HPLC法检测灵芝里五种常见的单糖(甘露糖、D-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L-岩藻糖) ,其含量加总不得少于产品干重的0.7%;

《美国药典》对灵芝三萜和灵芝多糖的含量测定用的都是HPLC法:

对应的中文翻译如下图:

译成中文如下:美国药典测定三萜和多糖都是用的HPLC法,三萜测定使用的对照品有灵芝烯酸C、灵芝酸C2、灵芝酸G、灵芝烯酸B、灵芝酸B、灵芝酸A、灵芝酸H、灵芝酸D、灵芝烯酸D和灵芝酸F

多糖测定使用的对照品有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L-岩藻糖

而我国在测定灵芝三萜和多糖时用的对照品为齐墩果酸,葡萄糖

总结:我国在检测灵芝多糖和三萜时都是用的比色法,误差极大,数据不真实;而美国药典对于三萜和多糖的检测都是用的HPLC法,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并且使用HPLC法能测出是否添加能增加多糖含量的淀粉类的物质。

见下面这篇测定灵芝产品是否添加其他物质的研究的内容:

五.灵芝三萜的介绍

本节重点介绍灵芝三萜,很多企业都在宣传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中的三萜。号称“灵芝孢子油浓缩了灵芝三萜,比灵芝孢子粉要高几十倍”,并且在市场中企业经常以比较产品的中三萜含量来进行竞争。

我们总结灵芝三萜发现的一些文献:

1982年Kubota. T首先从灵芝(赤芝)子实体中分离出三萜化合物灵芝酸A和D(ganoderic acid A,D)以后,1983年法国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士德大学天然产物研究室神经化学研究中心Toth J O等[23]从灵芝的菌丝体培养物中分离出灵芝酸U,V,W,X,Y,Z (ganoderic acid U,V,W,X,Y,Z),研究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1982年第一次从灵芝子实体中发现灵芝酸A和灵芝酸B

1985年Hirotani M等从灵芝子实体(fruit body of Ganoderma lucidum)中分离出灵芝酸A、B(ganoderic acid A、B)[1]。同年Kikuchi T 等[2]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灵芝酸G、I(ganoderic acid G I)。Kikuchi T等[3]从灵芝子实体菌褶(the gill of fruit bodies of Ganoderma lucidum)分离出灵芝酸D、E、F、H(ganoderic acid D、E、F、H)。

1985年Nishitoba T等[4]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赤芝酸A、B、C(lucidenic acid A、B、C),同年[5]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赤芝酸D、E(lucidenic acid D、E),赤芝萜酮A、B(lucidone A、B),又分离出丹芝酸C[8](ganolucidic acid C)。

1986年Hirotani M等[6]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灵芝酸C1(ganoderic acid C1)。

1986年Nishitoba T等[7]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丹芝酸D(ganolucidic acid D)。

1986年Morigiwa A等[9]从日本产Nagano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灵芝醛A(ganoderal A)。

1986年Nishitoba T等[10]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赤芝酸A、B、C、D(lucidenic acid A、B、C、D)。

1986年Nishitoba T.等[11]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赤芝萜酮C(lucidone C)。

1986年Sato H等[12]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灵芝萜酮三醇(ganodermanontriol)、灵芝萜烯三醇。

1986年Morigawa A[13]从灵芝子实体(产于日本Nagano)中分离出丹芝醇A、B(ganoderol A、B)。

1986年Arisawa M等[14]从灵芝中分离出灵芝萜、醇(ganodermanol)、灵芝萜烯二醇(ganodermadiol)、灵芝萜烯三醇(ganodermatriol)。

1987年Morigiwa A等[15]从灵芝甲醇提取物分离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成分灵芝酸S。还分离到丹芝醇A、B及灵芝醛A等。

1987年Hirotani M.等[16]从培养的灵芝菌丝体中分离出灵芝酸O、P、Q、R、S、T(ganoderic acid O、P、Q、R、S、T)。

1987年Nishitoba T等[17]从灵芝菌丝体中分离出灵芝酸Mg、Mh、Mi、Mj、Mk (ganoderic acid Mg、 Mh、 Mi、 Mj、 Mk)。

1987年Shiao M. S.等[18]从灵芝菌丝体(Mycelia of Ganoderma lucidum)中分离出了灵芝草酸Ja、Jb、P1、P2 (ganodermic acid Ja、Jb、P1、P2)。

1988年Nishitoba T等[19]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出环氧灵芝醇A(epoxy ganoderiol A)、环氧灵芝醇B(epoxy ganoderiol B)、环氧灵芝醇C(epoxy ganoderiol C)。

1991年陈若芸等[20]从灵芝(赤芝)(Ganoderma lucidum Karst.)孢子粉中分离出二个新的五环三萜内酯A、B(ganospore lactone A、B)。

1993年陈若芸等[21]从灵芝孢子(the spores from Ganoderrma lucidum Karst.)中分离出灵芝孢子酸A、B(ganosporeric acid A、B),灵芝萜酮三醇(ganodermanontriol)。

目前已经鉴定出的400多种灵芝三萜,大多数都是从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而从灵芝孢子粉中发现的三萜数量极少。这一事实从侧面证明了:灵芝孢子粉几乎不含三萜,或者含量极其微弱。换句话说,灵芝三萜的主要来源始终是子实体,而不是孢子粉。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在子实体中,灵芝三萜的含量也很低。如果真要说“灵芝三萜能够杀灭癌细胞”,那么逻辑上也应该选择灵芝子实体,而不是孢子粉,因为三萜几乎都集中在子实体里。事实上,国外的灵芝膳食补充剂,大多也是以灵芝子实体作为原料,而非孢子粉。

因此,市场上长期流传的观点——“灵芝孢子粉比灵芝子实体更好”“孢子粉是灵芝的精华,活性成分更丰富”——完全是错误的概念。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并不在孢子粉中,而是在子实体里。

六. 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中塑化剂的问题

什么是塑化剂?塑化剂在我国一般称为增塑剂,是一类常用的塑料添加剂,主要作用是增加塑料材质的柔软性、延展性和可加工性。塑化剂的物质种类很多,如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酸酯类、聚酯、环氧酯等。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资料,食品中“塑化剂”来源比较复杂,且这种物质本身具有易迁移的特性。经过多轮调查排查和深入分析,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塑化剂”,如塑料容器、包装材料和密封材料等中的“塑化剂”可能迁移进食品中;

二是环境中“塑化剂”,如土壤、水中存在的“塑化剂”可能进入食品。

塑化剂不是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不是食品原料,不允许直接加入到食品中。

据报道:2019年12月3号,南京某号称“中科院”企业生产的中科灵芝孢子油里面的塑化剂含量远远超标及虚假宣传被深圳市场监督局查处。对整个灵芝行业造成重大冲击。

那么,为什么灵芝孢子油里会检测出致癌物——塑化剂呢?

主要原因出在灵芝的培育和加工环节:

1.培植过程污染

在灵芝种植时,通常会用 PE塑料袋 包裹菌种或椴木,并经过长时间的高温消毒灭菌。这样一来,塑料里的塑化剂容易渗出来,被培养基或椴木吸收。随着灵芝生长,这些物质会逐渐积累到孢子粉里。

2.收集环节污染

在收集孢子粉时,如果使用塑料薄膜,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3.提取过程风险

孢子粉里如果含有塑化剂,在提取孢子油的过程中,这些塑化剂很容易进入油里。因为塑化剂本身就溶于油脂,所以一旦存在,就会导致孢子油超标。

按理说,正规的企业在处理孢子粉原料时,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去除塑化剂。但如果技术不过关,或者企业根本不做处理,那最终的孢子油产品就很可能出现塑化剂超标的问题。

被曝光处罚的那家企业,就是因为这一环节没有把控好。可见,它们平时宣传的“高科技”噱头,其实只是虚假宣传,技术水平远没有说得那么先进。

七、关于灵芝孢子粉和孢子油的常见误区

很多人对灵芝孢子粉、孢子油存在误解,这些说法大多是商家长期宣传造成的。以下观点其实都是 错误的:

1.“灵芝孢子粉收集非常困难,非常珍贵” ❌

→ 实际上人工种植规模很大,产量并不少。

2.“灵芝孢子油非常稀有,很难获得” ❌

→ 孢子油提取率不低,完全谈不上稀缺。

3.“灵芝孢子油非常珍贵” ❌

→ 成本极低,所谓“珍贵”是人为炒作。

4.“灵芝孢子粉必须破壁才能服用” ❌

→ 破壁与否对有效成分吸收没有实质影响。

5.“破壁后有效成分才能被吸收” ❌

→ 没有科学依据,实验并未证明。

6.“癌症患者必须服用灵芝孢子粉” ❌

→ 并无临床证据,宣传是误导。

7.“20克孢子粉才能得到1克孢子油” ❌

→ 实际提取率远高于此比例。

8.“孢子油中三萜是孢子粉的20倍,因为被浓缩了” ❌

→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孢子油里含三萜,更别说浓缩。

9.“孢子油中含有多糖” ❌

→ 多糖是水溶性成分,根本不会存在于油里。

10.“1000克灵芝只能收集到1克孢子粉” ❌

→ 实际收集量远大于此。

11.“孢子粉功效是灵芝子实体的75-100倍” ❌

→ 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12.“孢子粉、孢子油能抗癌” ❌

→ 没有临床实验支持,三萜含量几乎没有。

13.“孢子粉、孢子油稀少,所以价格很贵” ❌

→ 实际原料多得很,“稀有”只是商家噱头。

14.“价格贵说明质量好、科技含量高、三萜含量高” ❌

→ 高价只是暴利,不等于质量或成分含量。

八、灵芝孢子粉的成本和价格

随着灵芝在国内大规模人工种植(如安徽、浙江、东北等地),灵芝孢子粉和孢子油的产量并不少,远不像企业宣传的那样“极其稀缺”。

按照传统种植经验:

1公斤灵芝子实体 在喷粉时能收集到 1-1.5公斤孢子粉;

1公斤孢子粉 能提取出 200-300克孢子油。

再来看成本:

市场上的孢子粉原料价格一般在 100~200元/公斤。

提取孢子油的出油率在 20%-30%,有的甚至更高。

按这个比例计算:1公斤孢子粉可以得到200-300克孢子油,也就是孢子油的成本大约在 0.3~0.5元/克(即300~500元/公斤)。

以某南京知名“中科院”企业为例:

它的灵芝孢子粉规格是:0.15克/粒 × 100粒/瓶 = 15克。原料成本大约 2.25元/瓶,但零售价高达 480元/瓶,差价超过 200倍。

它的灵芝孢子油规格是:0.5克/粒 × 40粒/瓶 = 20克。原料成本大约 6~10元/瓶,零售价却高达 2800元/瓶,差价在 280~466倍。

结论:

灵芝孢子粉和孢子油的生产成本极低,但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把它们包装成“稀有珍贵”的产品,零售价被炒得极高。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孢子粉、孢子油产品如此泛滥——因为利润实在太惊人了。

九、总结

1.灵芝孢子粉里三萜几乎没有 ——含量少到百万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计。

2.多糖含量也极低 ——用准确方法(HPLC法)测得,灵芝子实体中的真实多糖含量只有0.3%左右。

3.灵芝孢子油几乎不含三萜 ——到现在还没有人能从孢子油里分离出三萜。

4.国内检测方法不科学 ——对多糖和三萜的检测误差极大,所以市面上产品标签上写的含量不代表真实情况。

5.三萜主要在灵芝子实体里 ——即便如此,含量也很低(只有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

6.灵芝孢子油本质就是油脂 ——和普通食用油差不多,没有特别功效。

7.成本极低 ——孢子粉和孢子油的原料便宜,远没有宣传的珍贵。

8.不要相信标签上的“三萜、多糖含量” ——都是用国内推行的不准确方法测出来的。

9.单一三萜可能对癌细胞有效 ——但只在实验室细胞实验里看到,没有经过人体临床验证。孢子粉、孢子油几乎不含三萜,自然也不具备抗癌作用。

10.含量对比 ——无论是三萜还是多糖,灵芝子实体都远高于孢子粉和孢子油。所谓“第二代、第三代精华”的说法纯属虚假宣传。

11.原料并不稀缺 ——孢子粉和孢子油的原料非常充足,“稀有”只是厂家制造的噱头。

12.破壁与否没关系 ——破壁和成分溶出的多少无关。

13.“破壁后更好吸收”的说法是长期洗脑的结果 ——商家利用这个逻辑误导消费者,连不少专家、科研人员、政府部门、医生也被误导。

14破壁孢子粉和未破壁孢子粉几乎没有区别。

参考文献

[1]、Hirotani M, Furuya T, Shiro M. A ganoderic acid derivative, a highly oxygenated lanostane-type triterpenoid from Ganoderma lucidum. Phytochemistry, 1985, 24(9):2055-2061

[2]、Kikuchi T, Matsuda S Murai Y. et al. Ganoderic acid G and I, ganolucidic acid A and B, new triterpenoid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Chem pharm Bull, 1985, 33(6):2628-2631

[3]、Kikuchi T, Matsuda S, Kadota S. et al. Ganoderic acid D, E, F and lucidenic acid D, E and F, new triterpenoid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Chem pharm Bull, 1985, 33(6):2624-2627

[4]、Nishitoba T, Sato H, Kasai T. et al. New bitter C27 and C30 terpenoids form the fungus, Ganoderma lucidum (Reishi). Agric Biol Chem, 1985, 49(6):1791-1798

[5]、Nishitoba T, Sato H, Sakamura S. New terpenoid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and their bitters. Agric Biol Chem, 1985, 49(6):1547-1549

[6]、Hirotani M, Fuyuya T. Ganoderic acid derivatives highly oxygenated lanostane type triterpenoid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Phytochemistry, 1986, 25(5):1189-1193

[7]、Nishitoba T, Sato H, Sakamura S. New terpenoids ganolucidic acid D1 ganoderic acid L, lucidone C and lucidenic acid G, from the fungus Ganoderma lucidum. Agric Biol Chem, 1986, 50(3):809-811

[8]、Nishitoba T, Sato H, Sakamura S. New terpenoids Ganoderic acid J and ganolucidic acid C from the fungus Ganoderma lucidum. Agric Biol Chem, 1985, 49(12):3637-3638

[9]、Morigiwa A, Kitabatake K, Fujimoto Y. et al .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triterpene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Chem pharm Bull, 1986, 34(7):3025-3028

[10]、Nishitoba T, Sato H, Shirasu S. et al. Evidence on the strain-specific terpenoid pattern of Ganoderma lucidum. Agric Biol Chem, 1986, 50(8):2151-2154

[11]、Nishitoba T, Sato H, Sakamura S. New terpenoids ganolucidic acid D, ganoderic acid L, lucidone C and lucidenic acid G, from the fungus Ganoderma lucidum. Agric Biol Chem, 1986, 50(3):809-811

[12]、Sato H, Nishitoba T, Shirasu S. et al. Ganoderiol A and B, new triterpenoids from the fungus Ganoderma lucidum (Reishi). Agric Biol Chem, 1986, 50(11):2887-2890

[13]、Morigiwa A, Kitabatake K, Fujimoto Y. et al. 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triterpene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Chem pharm Bull, 1986, 34(7):3025-3028

[14]、Arisawa M, Fujita A, Saga M. Three new lanostanoid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ganodermenonol (1), ganodermadiol (2), ganodermatriol (3). J Nat prod, 1986, 49(4):621-625

[15]、Morigiwa A, Kitahata K, Fujimoto Y. Extraction of antihypertension lanostane derivatives from mushroom (Ganoderma lucidum)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62, 67, 025 (87 67, 025) (CIA 61K31/575), 26, Mar, 1987, Appl 85/208, 161-20 Sep, 1985, 8pp( CA 1987, 107:46275Z)

[16]、Hirotani M, Asaka I, Ino C et al. Ganoderic acid derivatives and ergosta-4, 7, 22-triene-3,6,-dione from Ganoderma lucidum. Phytochem, 1987, 26(10):2797-2803

[17]、Kubota T, Takashi A, Yukiguro M. et al.Structures of ganoderic A and B from Ganoderma Lucidum(Fr.)Karst. Helv Chim Acta, 1982, 65:62

[18]、Kubota T, Asaka Y, Miura I. et al. Structures of ganoderic acid A and B, two new lanostane type bitter triterpene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Fr.) Karst. Helv Chim Acta, 1982, 65(2):611-619

[19]、Toth J O, Luu B, Qurisson G. Les acides ganoderiques T a Z triterpene cytoxiques de Ganoderma lucidum. Tetrahedron Letters, 1983, 24(10):1081-1084

(2024年8月28日首发,2025年8月18号修订)

来源:科普五分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