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步入六十,便是人生入了秋。这时的我们,褪去了年少轻狂,淡化了中年纷扰,更应懂得如何善待自己,聆听身体真实的声音。
人这一生,恰如四季更迭,春华秋实,夏蝉冬雪,各有风景。
而步入六十,便是人生入了秋。这时的我们,褪去了年少轻狂,淡化了中年纷扰,更应懂得如何善待自己,聆听身体真实的声音。
所谓“通透晚年”,不过是从学会“不装”开始——不掩饰衰老,不回避需求,不强撑硬扛。活得真实,方得从容。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年轻时熬夜不当回事,年岁渐长才发现,一个好觉何其珍贵。很多人总觉得老了睡得少是常态,其实不然。
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免疫力、记忆力和情绪稳定。莫学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精神虽可嘉,却不必与身体较劲。
睡前放下手机,泡个脚,读几页闲书,营造一份宁静,就是对身体最好的慈爱。
此时已不是“吃饱”那么简单,而要讲究“吃对”。肠胃功能渐弱,重油重盐重糖的大鱼大肉该适度收敛。不必顿顿清汤寡水,但也得学会“淡中有味”。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一碗小米粥、一碟青菜豆腐,吃得舒服,远胜过于应付宴席上的珍馐。
偶尔小酌一杯可以,但切勿贪杯。要知道,身体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怎么折腾都能快速恢复的“铁打江山”了。
中年时忙起来常忘记喝水,年纪大了更不可如此。身体缺水会影响血液流通、加重关节磨损、甚至导致头晕便秘。
有人怕起夜而刻意少喝水,实则得不偿失。不妨学习古人“煮茶听雨”的闲适,手边常备一杯温水,小口慢饮,既润咽喉,也养心神。
有人说“老了就该静养”,这话只对了一半。适当的动,是为了更好的静。
不必像年轻人一样拼强度,但要保持规律。散步、太极、瑜伽,甚至每天做点家务,舒展筋骨,促进循环。
白居易晚年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虽言饮酒,更有一份从容活动的意味——天冷欲雪,仍愿出门会友,这种“愿动”的心态,最值得欣赏。
很多人觉得这类话题难登大雅之堂,甚至认为老年人不该再有这类想法。但这本就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无需污名化,更不必羞耻。
适度、安全的亲密行为,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和心理健康。关键在于不压抑、不执着,顺势而为,重在情感交流与肢体亲近。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听得进身体的声音,也听得懂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耳顺。
六十之后,人生的任务不再是征战与积累,而是回归与安顿。老子曰“柔弱者生之徒”,年老不是退步,而是另一种生的开始。
正视需求、不装不作、不卑不亢,学会与身体对话,与岁月言和。
愿你我从今懂得:
真正通透的晚年,
是收起故作坚强的外壳,
回归真实简单的需求,
眉目舒朗,心平气和,
把自己活成一道从容的风光。
来源:SL深蓝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