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目前中药饮品、中药冰激凌、中药面包等中药食品火爆出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表示,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药食同源产品的重要性将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在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降低医药费等方面都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
5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发布会之“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专题发布会。中医药专家就中医饮食养生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药食品应遵循“药食两用”规定范围
针对目前中药饮品、中药冰激凌、中药面包等中药食品火爆出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表示,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药食同源产品的重要性将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在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降低医药费等方面都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
中药食品的核心是药食同源,专家强调,只有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物品名单里的中药材,才能用于普通食品生产,在使用中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106种药食两用物质的范围,同时,要掌握原料的特性,运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中医原则,充分发挥调理价值,此外,要坚持“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的原则,体现辨证施膳的独特性。
立夏、小满时节如何食补应对 “五月毒”?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表示,中医讲“药补不如食补”,通过日常的饮食来预防治疗疾病,或者进行自我的健康管理,是中医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食疗,讲究要三因制宜,需要结合不同的时节、人群、地域给予个性化的食疗计划。
张忠德介绍,现在已经到了立夏季节的第十天,七天以后就到了端午节前后的小满季节,这个节气民间叫“五月毒”,也叫做“龙舟雨”,气温很高,雨水很多,湿气很重,南北地域差异也非常大。
南方地区湿热偏重,外界里面的湿邪容易侵蚀到人体,引起各种的湿疹、疮疖,以及一系列胃肠道的不适,这时候清热化湿为主,用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做成的药膳。比如白扁豆、赤小豆、生姜煮的瘦肉汤,或者用木棉花、薏苡仁、陈皮煮的排骨汤等等药膳。
北方地区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早晚温差特别大,湿热慢慢起来,往往夹风夹寒,所以除胃肠道问题以外,很多人会出现鼻子痒、皮肤痒、眼睛痒等过敏症状,这时候除了祛湿、祛热之外,同时要兼顾补气健脾。因此,在上面的基础上,北方会加一些党参、西洋参、太子参、五指毛桃、赤小豆,如五指毛桃或者党参、瘦肉煮的汤。
中医药膳源于“食药两用”
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蒋健表示,中医药膳源于“食药两用”,“蕴医于食,寓养于膳”,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可御病强身,又可协同医疗,成为大众养生保健、主动健康的有效方法。
药膳在制作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三因制宜、阴阳平衡、调理五脏、顾护脾胃、五味协调等原则。尤其是三因制宜,中医十分重视个体和时空的差异性,强调应当根据时令气候、地域特点以及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态等不同相应配制膳食。此外,中医药膳要把握辨证施膳,关注同病异膳、异病同膳的问题,并应特别注意相关的施用禁忌。
儿童、孕产妇、老人注意“因人施膳”
张忠德表示,不同年龄的人群脏腑气血的盛衰情况不一样,尤其是儿童、孕产妇、老人家这三种人群,食养方面更加要注意“因人施膳”。
儿童的体质特点为“肺常不足、脾虚、心肝有余”,儿童的肺气不足,经常会出现反复、感冒、鼻炎、哮喘这些症状,可以用五指毛桃、太子参、党参等补益肺气,如五指毛桃、太子参煮汤,或者太子参煮牛肉汤。
夏天有时候吃很多冰冷的东西、饮料,会出现拉肚子、肚子不舒服等等症状,可以用陈皮、生姜煮水来温中祛寒。心火肝火很旺,小孩儿会出现烦燥、情绪不好、睡觉不安,尤其是季节变化的时候,可以用麦芽等来平肝疏肝,搭配灯芯花、莲子芯等煮水煮汤喝。
孕妇的气血要供应给胎儿的生长发育,气血就相对偏弱,所以很容易出现心烦不舒服、疲倦、乏力、怕冷、出汗多、健忘,可以用党参、桑椹子、龙眼肉做成的药膳来补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补好脾胃很重要,可以多用砂仁、白术、陈皮来煮汤,不仅仅可以健脾补气,还可以有助于安胎。产妇在月子期间可以用益母草、当归、桃仁等来促进恶露的排出,同时可以用黄酒、米酒、猪脚姜来驱寒养血。
老年人非常容易会出现疲倦乏力、腰腿酸痛、夜尿多、睡觉不踏实,可以用党参、芡实、巴戟天、牛大力等等做成的药膳进行健脾补气、补肝肾,比如牛大力煮猪骨头汤,或者党参、芡实煮鸡汤,但是容易上火的人群,要注意煲这个汤的时候加一些沙参来养阴润燥,容易积食的人群可以加一些麦芽健脾消食,做到“补而不燥”“补而不滞”。
冬病夏治是特效显著疗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介绍,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效显著疗法。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者在冬季中病情会加重的,病情会在变化的,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还有类风湿性的关节炎、老年畏寒,以及中医所讲的脾胃虚寒的疾病。“夏治”是指夏季这些疾病有所缓慢的时候,趁其缓慢之机辨证施治,这样可以预防冬病的旧病复发,同时也减轻疾病症状。
常说“春夏养阳”“长夏胜冬”,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的整体性。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的相应,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也常言讲,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经脉气血运行充盈,而毛孔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同时驱赶体内的寒气,调整阴阳,从而可以达到减轻冬季病症的发病频率,或者是彻底的根治疾病的疗效。
夏季饮食3点注意事项
通过“冬病夏治”辨证施膳,可以调养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上有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要关注温热性的食物。天气炎热,夏季气温高,但是人体的阳气浮于外,内里又相对虚寒,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我们常说的羊肉、桂圆、韭菜、生姜等,可以温补阳气。
二是注重健脾利湿。夏季暑热,易伤脾胃,宜食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白扁豆、红豆,目的是要维持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三是要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因为天气热、出汗多,易导致水分的丢失和电解质平衡的消耗,应多饮水,更主要的多选择一些水分充足的、微生物丰富的果蔬类食品。
四是因人而异,辨体质施膳,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调养方式。
聚焦
喝了有水垢的水会得病吗?
据健康报: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它们进入胃部后,会被胃酸溶解成钙、镁离子,被身体吸收利用。只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会危害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水垢本身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但水垢对水中的微量有害金属物质(砷、汞等)有一定的富集作用,水中的部分微塑料,也会在煮沸过程中被水垢包裹沉淀。因此,建议定期对水壶等容器进行清洗,以去除水垢。用柠檬酸或白醋浸泡盛水容器,即可轻松将水垢去除。
聚焦
睡好吃饱少动!“上海健康播报”送出减重“秘籍”
“减重需要吃得少,还要吃得好、吃得饱”“睡不好,瘦不了”“运动不是越多越有利于体重管理”……5月14日,在第二期“上海健康播报”发布会上,多位营养、运动、精神领域专家围绕体重管理,提出科学建议。与其加压运动,不如适当运动配合热量缺口。
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缺口)、适量运动(加速热量消耗)、优质睡眠(调节中枢神经提高代谢),三种方式深度结合,产生协同效应,减脂最高效。
记者姬薇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