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山水相连,文脉同源:两湖地区历史与文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06:54 3

摘要:湖北、湖南地区在文化层面展现出深厚的同源性,居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都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即便到了近代,楚文化与湖湘文化虽以不同名称呈现,但二者在精神内核与文化特质上依然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湖北、湖南地区在文化层面展现出深厚的同源性,居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相似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都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即便到了近代,楚文化与湖湘文化虽以不同名称呈现,但二者在精神内核与文化特质上依然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楚文化与湖湘文化作为两湖地区不同时代的地域文化代表,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传承关系。荆楚文化常被视作古代文化特质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而湖湘文化则更具现实生命力,在近代大放异彩。从地域文化归属来看,湖南本就属于楚文化区域,楚人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将楚文化带入湖南,这种影响从汉代一直延续,且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潜移默化。湖湘文化自宋代崛起,以湖南为核心区域,在近代迅速发展,其影响力也辐射至湖北地区。楚文化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深入文化心理与民风民俗层面,而湖湘文化对湖北的影响则更多体现在政治感召与人格激励上,充满 “救亡图存” 的时代色彩 。

学者巫瑞书指出,湖湘文化是楚文化量变到质变的产物,是旧质弱化、新质增生的结果。但楚文化的部分元素,如风俗、宗教等,在民间依然根深蒂固,与湖湘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共存,二者既相互碰撞又彼此融合。范忠程也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母体,祝融文化与蛮夷文化更是其直接源头,湖湘文化自形成便具有多元包容、吐故纳新的特点 。

两种文化虽一脉相承,却也存在差异。巫瑞书强调,它们既是地域文化链条上不可分割的环节,体现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继承性;又因所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渊源各异,各自承担特定使命,故而有同有异、有分有合。从文化特质来看,楚文化古老神秘、充满巫风色彩,而近代湖湘文化则摒弃了这种荒诞神秘,其直接且主要的来源是 “正统”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

楚文化的形成受中原文化、楚部族文化与苗蛮文化共同影响,在楚国强盛时期快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楚人入湘不仅传播了中原的五行、阴阳思想,还将老庄学说引入湖南。楚国灭亡后,楚文化借刘邦、项羽之势进一步传播。汉代,湖南文化在楚文化影响下发展,“黄老” 之学显著;汉武帝后,楚文化褪去官方色彩,在民间延续。直至宋代湖湘学派兴起,楚文化因子逐渐沉淀于湖湘文化之中 。

湖北文化格局经历了漫长演变。秦汉以前呈单一中心;汉末至东晋,鄂北襄阳兴起,鄂东向夏口过渡;南朝后,荆、襄、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元代起,鄂东地位超越荆、襄;宋代鄂东文化崛起;明代武昌成为湖广行省中心,影响力辐射湖南及长江中游地区 。近代湖北革命志士所展现的首义精神,正是楚文化熏陶的结果,其蕴含的创新、实干、爱国等精神,与湖湘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湖湘文化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过程。汉代湖南纳入官方文化体系,但因地处边缘,地域文化仍具生命力。宋代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转折期,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湖湘学派应运而生。周敦颐以儒学为基,融合佛道,开创理学先河;经胡氏父子、张栻、朱熹等人传承发展,湖湘文化内核逐步形成,人才辈出。其文化精髓包括以政治为人生要义、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以及开放革新、爱国奉献等精神 。

近代两湖文化在诸多方面展现出共通性。受地域相连、行政区划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影响,两湖在晚清时期经济文化呈现一体性。两湖士林形成 “进化意识”“共和意识” 等新思想,学风上注重实学、崇尚武风、倡行新学,且关注社会现实。这种文化上的共鸣,使得部分湖南人对湖北产生乡土认同感 。

从文化整体特征来看,湖北文化起源于沮漳河流域,逐步扩散至江汉流域及全境,具有较强整体性;湖南文化则呈现区域性特点,沅澧流域曾长期与湖北紧密相连,湘资流域独具特色,直至清代才实现文化与行政区划的统一。有学者总结,湖南文化是 “先异后同”,湖北文化是 “先同后异再归同”,这种差异与共性共同构成了两湖文化的独特图景 。

湖南与湖北在历史、地理、文化上紧密相连,相似的地貌气候、长江水道的天然纽带,以及长期的行政区划关联,塑造了两省相近的文化心理与风俗习惯。湖北作为湖南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心理认知,也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来源:宋沮漳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