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6年陈怀民出生在江苏镇江,原名陈天民 ,家境优渥。他的父亲是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元老陈子祥,早年陈子祥留学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期间,曾因痛殴侮辱中国人的日本学生也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侵华战犯板垣征四郎而遭到报复。
1938年5月20日,汉口长江边上,只见一名身着旗袍的女孩在江边纵身一跃就跃入了滚滚长江之中,等路人反应过来时,她早已卷入滚滚长江之中。
这个女孩名叫王璐璐,她跳长江是为了殉情,是为了去寻找半个多月前她牺牲的未婚夫陈怀民。
1916年陈怀民出生在江苏镇江,原名陈天民 ,家境优渥。他的父亲是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元老陈子祥,早年陈子祥留学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期间,曾因痛殴侮辱中国人的日本学生也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侵华战犯板垣征四郎而遭到报复。
这段经历让陈子祥深刻认识到国家贫弱就会受人欺凌,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于是,他将“强己报国”的信念,深植在了儿子陈天民的心中。
在父亲陈子祥的言传身教下,陈天民自幼便立志报效祖国,尤其崇拜清末爱国名将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临危不惧撞击日舰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天民也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爱国情怀。
陈天民常常听父亲陈子祥讲述中国近代以来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陈天民的心中,逐渐立下了“以身为盾,护我山河”的远大志向,渴望有一天能够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上海,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园惨遭破坏。16岁的陈天民,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残暴和中国军民的苦难,心中的爱国之火被彻底点燃。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十九路军学生义勇军,奔赴上海吴淞前线,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
在吴淞,陈天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日军的飞机在天空中肆虐,投下一颗颗炸弹,爆炸声震耳欲聋。地面上,中国军队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陈天民和战友们一起,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一次,陈天民跟随部队执行任务时,突然遭遇日军的空袭。几架日军飞机呼啸而过,朝着他们所在的位置俯冲下来,投下了一连串的炸弹。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掀起了巨大的尘土和石块,陈天民被气浪掀翻在地,身上多处受伤,但他不顾伤痛,迅速爬起来,继续投入战斗。
看着日军飞机在天空中横行霸道,肆意屠杀中国军民,陈天民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空军的力量太过薄弱,无法有效地抵御日军的空袭。从那一刻起,他心中便种下了一颗成为飞行员的种子,立志要为中国空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3年,陈天民得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正在招生,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该校。本来陈家已经安排他就读大学工业专业,未来让他走实业救国的路线,但他坚决要报考笕桥航校,其父陈子祥则鼎力支持他学飞行。
然而,成为一名飞行员并非易事,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体检和考核。
其中,“对眼”体检成为了陈天民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所谓“对眼”,就是要求考生在特定的距离内,保持双眼聚焦在一个点上,不能出现斜视或其他异常。由于陈天民的眼睛天生有些斜视,第一次体检时,他未能通过这一项测试。
但陈天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深知这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唯一途径。回到家后,他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他每天都会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专注地凝视着一个固定的物体,如针孔或笔尖,努力调整自己的眼部肌肉,使双眼能够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
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陈天民甚至在晚上睡觉时,也会在床头挂一个小物件,醒来后第一眼就盯着它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眼睛逐渐适应了这种训练,斜视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次报考时,陈天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考场。在“对眼”体检环节,他全神贯注,紧紧地盯着目标,双眼稳稳地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最终,他成功地通过了体检,成为了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一名学员。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训练,陈天民以优异的成绩从航校毕业。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涩的少年,而是一名具备扎实飞行技能和坚定爱国信念的优秀飞行员。为了表达自己“爱国怀民,死而后已”的决心,陈天民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陈怀民”,从此中国空军多了一位优秀的飞行员陈怀民。
陈怀民从笕桥航校毕业后调入空军第4大队23中队,担任战斗机少尉主机驾驶员。陈怀民先后参加过多次对日军空战,也多次负伤。
当时的国民政府考虑到陈怀民为陈子祥之子,因此准备把他安排回笕桥航校当教官,远离一线战斗,但陈怀民却坚持拒绝去航校当教官,坚持要在一线杀敌。
时间来到1938年4月29日,这一天是日本裕仁天皇的生日,日本空军精心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的针对当时临时首都武汉的空袭行动,妄图以一场“空中大捷”作为献给天皇的“寿礼”。
由于中国军队抓到了日军侦察机飞行员,从而得知了日本空军即将空袭武汉的事情,因此在这一天早有准备的中国空军第3、第4、第5大队19架战机升空拦截日本战机。
当天下午2时许,日军36架战机和18架重型轰炸机,组成了庞大的混合机群,从安徽方向扑向武汉。陈怀民随所在的中国空军第4航空大队升空作战,接到作战命令后,迅速从汉口、孝感机场起飞迎敌。
空战瞬间爆发,驾驶编号为2405号战机的陈怀民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无畏的勇气,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仅仅5分钟,他就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击落了两架日军战机。
然而,陈怀民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随即5架日军战机迅速向他围拢过来,将他团团包围,他逐渐陷入了绝境。
陈怀民的战机在密集的炮火中多处中弹,座舱被击碎,尾翼也被击中,此时陈怀民的战机已经严重受损,油箱也开始起火,他知道战机随时可能爆炸,自己也命悬一线。
按照常理,陈怀民完全可以选择跳伞求生,凭借他的飞行经验和身体素质,成功跳伞的概率很大。然而,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陈怀民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猛拉操纵杆,驾驶着冒火的战机,以180度的翻转,如同一颗流星般,向着一架日军战机撞去。而这架日军战机的驾驶员正是日本空军号称“红武士”的王牌飞行员高桥宪一。
高桥宪一当时在日本空军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曾多次参加空战,对中国空军造成了很大伤害和威胁,他也被日本空军誉为无敌的存在。
陈怀民眼睛敏锐的发现了高桥宪一的座机,于是他毫不犹豫决定要驾驶战机与高桥宪一同归于尽,只听一声巨响,两架战机在空中猛烈相撞。
高桥宪一当场机毁人亡,陈怀民则是被弹出座舱,本来陈怀民已经打开降落伞,但飞机坠毁的火焰很快燃烧了降落伞,而其他日军战机看到陈怀民跳伞也纷纷上来补枪,随即陈怀民又被日军战机的机枪扫中,最终壮烈殉国,年仅22岁,遗体掉入了长江中。
最终武汉空战在陈怀民等航空烈士的壮烈牺牲下,以中国空军完胜日本空军结束。这场空战中国空军损失战机12架,但击落日本空军战机21架,俘虏日军飞行员两名取得了完胜。
在陈怀民牺牲后,他的日记被找了出来,其中一篇日记中写着:“打仗就有牺牲,说不定哪天我的飞机被日军击落。如果真的发生了,请你们不要难过,我是为国家和广大老百姓而死,死得其所。希望父母节哀,兄弟姐妹继续投身抗日,直至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陈怀民的日记感动了当时所有武汉人民,所以在他牺牲后,武汉人民自发驾船在长江中搜寻他的遗体,直到一个多月后,武汉人民才在长江中找到了他的遗体,同时还有他的未婚妻王璐璐的遗体。
陈怀民的爱情故事始于1935年,陈怀民所在的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篮球队,与浙江大学篮球队展开了一场激烈而精彩的友谊赛。
在这场篮球比赛中陈怀民认识了浙江大学女学生王璐璐,作为银行家的女儿王璐璐算是白富美,但她和陈怀民一样热爱中国,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陈怀民炽热的爱国情怀让王璐璐对他崇拜不已。
很快陈怀民与王璐璐感情越来越深厚,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陈怀民深知自己作为一名飞行员,随时都可能奔赴战场,生死未卜,王璐璐却表示理解和支持,因此两人在信中约定:“待日寇驱尽,便共筑小家。”
1937 年,南京空战爆发,陈怀民驾驶战机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他的战机不幸被敌机击中,他本人也身负重伤。消息传来,王璐璐心急如焚,她不顾路途遥远和危险,辗转千里,从浙江赶到南京,只为了能见到心爱的人一面。
在医院里,王璐璐看到躺在病床上、浑身缠满绷带的陈怀民,心疼得泪流满面。陈怀民看着眼前的爱人,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愧疚。他紧紧地握住王璐璐的手,深情地说:“璐璐,让你担心了。如果我牺牲了,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王璐璐哭着摇头,坚定地说:“怀民,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还要一起实现我们的约定。”
后来陈怀民伤愈,两人逛街时,王璐璐在一间时装店看中了一款旗袍,陈怀民毫不犹豫地走进店里,买下了这件旗袍,送给王璐璐。他温柔地说:“璐璐,这是我送给你的唯一纪念品。如果我在与日本人的战斗中牺牲,你要一直珍藏着它。每当你看到这件衣服,就如同看到了我一样。”
王璐璐接过旗袍,眼中闪烁着泪花,她知道,这件旗袍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得知陈怀民牺牲的消息后,王璐璐多次哭昏,最终她在5月20日这天穿着陈怀民送她的定情旗袍来到长江边上纵身一跃。
武汉民众在长江里打捞出陈怀民和王璐璐遗体的同时还发现了高桥宪一的尸体,在高桥宪一尸体上还找到了一封家书,是他的妻子美惠子在4月19日写的。
信中,美惠子倾诉着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不知怎的老是放心不下,想接到你的来信…… 我甚至有时想到不做飞行员的妻子才好,做了飞行员的妻子,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所以我时而快乐,时而悲痛,内心深处尽是在哀泣着!”
当时陈怀民的妹妹陈天乐为了纪念哥哥牺牲和国难当头,改名为陈难,她看到美惠子的信后深受触动。她想到自己失去哥哥的痛苦,也想到美惠子失去丈夫的哀伤,更想到中日两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她深知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让亲人阴阳两隔。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怀着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陈难决定以个人名义,代表父母给美惠子写一封信。在信中,她写道:“怀民哥坚毅地猛撞高桥的飞机,和高桥君同归于尽,这不是发泄他对高桥君的私仇。他和高桥君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
陈难在向美惠子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日本普通民众的同情,陈难还在信中呼吁美惠子和她一起,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这封信写完后,有人建议陈难请大文豪郁达夫帮忙修改。郁达夫看后,深受感动,他说:“心灵之作,不必修改,还是保持那份少女的纯真吧!”
1938年6月5日,《武汉日报》刊载了这封《给美惠子女士的信》,随即,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这封信也迅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遍世界,掀起了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舆论热潮。
然而,由于战争的阻隔,美惠子当时并没有看到这封信。直到1990年,在中日媒体的帮助下,美惠子才第一次读到陈难的信。
此时,距离陈怀民牺牲已经过去了52年,距离陈难写信也过去了52年。当年迈的美惠子读到这封信时,她泪流满面,托人回信,向陈难这位“中国的知音”表达无尽的感激。
陈怀民驾机撞敌,是军人的抉择;王璐璐跳江殉情,是爱人的执着。他们的故事,是战火中的悲壮传奇,更是中华民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缩影。
而陈怀民驾驶战机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过是当时剑桥航空学校毕业生的缩影,当年考入笕桥航校的学生大多是像陈怀民这样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
笕桥航校从1930年创立到1945年抗战结束,总共毕业生是1700余人,这些富二代和官二代学生在战场上共击落日军战机1200余架。
可是由于当时中国空军的落后,每击落一架日军战机,中国空军也几乎都会损失一名飞行员,这些富二代和官二代在当时都是像陈怀民一样拿命去和日本空军同归于尽。
笕桥航校1700多名毕业生中90%都牺牲在了战场上,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23岁,可以说他们是中国最美的富二代和官二代。
来源:小岛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