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日下午,我驱车来到浙江桐乡灵安集镇南一公里处的蚕桑场,专程前去瞻仰和凭吊一座建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纪念碑。
文/桐城一派
1
周日下午,我驱车来到浙江桐乡灵安集镇南一公里处的蚕桑场,专程前去瞻仰和凭吊一座建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就在乡道左侧,高宽均约3米多,看上去很有年代感。碑文内容很特别,是教员于1958年7月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座碑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保存尚好。经历半个多世纪,日晒雨淋,风吹雨打,碑上文字褪色严重,虽然不太醒目,但依稀可见。
这座碑有何来历?为什么要建在蚕桑场?又为何要在碑上刻上教员的诗词?这座碑有何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诸多的问号在年轻人的脑海里百思不得其解。
本文就为你揭开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立碑故事,讲述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送瘟神”经历。
2
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几乎都看过《枯木逢春》这部电影。《枯木逢春》讲述了女主人公苦妹子战胜血吸虫病再婚生下双胞胎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新旧社会的对比,歌颂了新中国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流行于我国南部和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患者瘦骨嶙峋,挺着孕妇一样的大肚子,轻则丧失劳动能力、重则死亡,妇女不能生育。
嘉兴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气候湿润,为钉螺(血吸虫中间宿主)滋生提供了天然环境。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嘉兴地区肆虐,患者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时致死,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毁灭性打击。
嘉兴地区辖下的桐乡县,曾是浙江省血吸虫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部分村庄感染率高达80%以上。
当时的桐乡县灵安公社红合大队也是血吸虫病重灾区之一。当地农民因长期接触疫水,感染率极高,劳动力锐减,农田荒废,部分家庭甚至“绝户”。
为了帮助当地农村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工作,1969年秋,解放军第98医院(驻嘉兴)和第117医院(驻杭州)先后派出医疗队,进驻红合大队驻地蚕桑场。医疗队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设立临时医疗点,使用锑剂等药物集中治疗重症患者;
二是组织群众填埋水沟、铲除钉螺孳生地,推广药物灭螺;
当年全民灭螺的场景
三是通过广播、标语普及防护知识,倡导饮用井水、使用粪池密封等。
经过医疗队数个月工作,红合大队的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至70年代末,桐乡县基本实现消灭血吸虫目标,成为全国血防运动典型。
3
朱金海当年20岁刚出头,是大队赤脚医生,当时他跟在解放军军医后面,全程参与了整个防治过程。77岁的老朱如今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回忆起来如数家珍,恍若昨日。
据他回忆,1970年,解放军117医院医疗队在完成医疗援助任务撤离前,为了纪念战胜血吸虫病,特意在驻地蚕桑场浇筑了一座高约3米的水泥碑,正面镌刻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诗句。碑体设计简朴,体现特殊年代的政治符号特征。
在当时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要建造一座纪念碑谈何容易。解放军医疗队为此专门打了证明,红合大队派专人从杭州半山钢铁厂弄来钢筋,又去临平水泥厂搞来水泥,经过精心浇筑,这块纪念碑才应运而生。
这块饱经半个多世纪风霜的纪念碑,是桐乡市现存少数血防运动实物见证之一,弥足珍贵,尤其是2010年9月被列入桐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得到了更好地保护。
我想,该碑存在和保护传承的意义在于:
一是记录当地军民协作抗击血吸虫病的集体记忆;二是反映毛泽东诗词在基层动员中的精神感召;三是警示后人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
来源:桐城一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