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奥运会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葩故事,其中关于撑杆跳的一段传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故事发生在 1904 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主角是一位名叫 Sawao Funi 的日本运动员。据说,他并非专业撑杆跳选手,对于撑杆跳究竟该怎么做,脑子里也
在奥运会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葩故事,其中关于撑杆跳的一段传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故事发生在 1904 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主角是一位名叫 Sawao Funi 的日本运动员。据说,他并非专业撑杆跳选手,对于撑杆跳究竟该怎么做,脑子里也是一团浆糊。
比赛时,富尼的表现堪称“惊世骇俗”。他先是慌乱地逃跑,接着把杆子插在地上,然后像只敏捷的猴子般顺着杆子往上爬,最后却从横杆上狼狈地摔了下来。如此“别具一格”的跳跃方式,自然无法赢得裁判的认可,这次尝试也被无情地判定无效。富尼却觉得是裁判故意刁难,心怀愤懑地离开了体育场,留下了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奥运轶事。
撑杆跳的起源,其实和体育毫无关系。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尤其是英国,到处是肮脏的水坑和沟渠,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过沟方式——带着杆子跳跃。他们把杆子往地上一撑,借助反弹力向前跃起,仿佛在空中飞翔一般,稳稳地落在对岸。这种充满创意的过沟方式,渐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随着时间推移,当有人把这件事做得格外出色时,自然就有人想要做得更好。就这样,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长棍跳跃比赛成为了高等教育机构比赛的一部分,在学生群体中逐渐流行开来。最终,撑杆跳从一种实用的过沟技能,摇身一变成为了一项被广泛认可的正式运动,甚至登上了奥运会的舞台。正如主持人蒂莫菲·巴热诺夫所说:“最初,撑杆跳不是一项运动,而是一种穿越水坑和沟渠的方式。后来,它被引导到学生中,最终变成了一项运动,被认可和严肃对待,甚至进入了奥运会。”
对于撑杆跳高运动员来说,比赛中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撑杆在跳跃过程中突然折断。不过,节目中展示的一位运动员还算幸运,他的杆子是在最低点折断的,从低处坠落,受伤的风险相对较小。
而另一位法国运动员的经历则堪称“惨烈”。他原本顺利地骑着杆子上升,或许在那一刻,他心里还在暗自庆幸杆子足够坚固。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到达最高点后,他以一种极其尴尬的姿势重重地击倒了横梁,狼狈地输掉了比赛。不过,这位运动员倒也输得有尊严,至少他勇敢地尝试了。
如今的撑杆跳运动,早已不是当年那根简单木棍的较量。现代撑杆通常由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制成,这些材料以不同的方向缠绕在金属芯上,大大增加了撑杆的耐磨性和稳定性。
在投入使用前,每根撑杆都要经过严格的强度测试。测试人员会把撑杆放在一个特殊的支架上,让它稍微弯曲,然后标记出弯曲点。这样,运动员就能清楚地知道在跳跃过程中应该用手抓住哪里,从而更好地发挥撑杆的性能。
蹦床,作为另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其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专业运动领域,蹦床作为运动器材,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认证,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随着蹦床跳的流行,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未经认证的蹦床产品。这些劣质蹦床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经常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刻突然折断,给使用者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揭示劣质蹦床的潜在危险,一群爱好者决定进行一场强度测试。他们找来了一群志愿者,总重量达到了一吨半。在静态测试中,蹦床表现还算稳定,毕竟承受静态负载是它的基本功能。
但当测试人员不断增加跳跃中的负荷时,危险逐渐逼近。当负荷达到 1300 公斤时,蹦床的金属框架终于不堪重负,发出一声巨响后轰然倒塌。幸运的是,网眼和弹簧并没有损坏,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根据这款蹦床的说明书,其最大承重不应超过 150 公斤。而这次测试中,静态承重达到了说明书要求的十倍,动态承重也达到了八倍。从安全边际的角度来看,似乎还算不错。但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弗拉迪斯拉夫·舍夫佐夫却提醒我们:“为了检查蹦床,您需要了解您需要检查其不同的性能,例如机械特性、抗负载能力、抗应力载荷、耐用性,当然还有安全性。有必要进行动态测试,为此您需要特殊设备,这些设备将以一定的频率和一定的负载影响画布。而且,当然,这是相当困难的,并不是每个实验室都能拥有这样的设备。”
从撑杆跳的荒诞起源到现代科技助力下的飞跃,从蹦床跳的流行到劣质产品带来的安全隐患,体育史上的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既反映了人类对挑战和突破的不懈追求,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不能忽视安全和科学的重要性。
来源:篮坛风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