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门诊来了位35岁的男士,坐立难安,裤子坐一下就想挪挪地方。他跟我说,自己“有洁癖”,每天洗澡都要仔细冲洗肛门区域,用的是带杀菌成分的香皂,洗完还要用花洒冲几分钟。
你也许没想到,洗澡这件小事,也能把肛门洗出“事故”来。
最近门诊来了位35岁的男士,坐立难安,裤子坐一下就想挪挪地方。他跟我说,自己“有洁癖”,每天洗澡都要仔细冲洗肛门区域,用的是带杀菌成分的香皂,洗完还要用花洒冲几分钟。
但这几个月,肛门越来越痒,晚上睡觉都抓得不自觉。检查后发现,外观红肿,皮肤变薄,还有轻微的湿疹样改变。
他说:“我就是想干净点,怎么反而越洗越痒了?”这不是个例。肛门瘙痒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在夏天、坐办公室、爱清洁的人群中更常见。问题是,很多人以为是“没洗干净”,结果越洗越严重。
你以为是在清洁,其实是在破坏屏障。皮肤是有“脾气”的,尤其是肛门周围这块皮肤,比脸还娇嫩。它既要承受摩擦、分泌物,又没有足够的油脂保护。角质层(皮肤最外层的“防护墙”)本来就薄,频繁清洗,特别是用碱性肥皂、消毒液、花洒冲击,等于每天用砂纸蹭。
一项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的研究指出,超过70%的慢性肛门瘙痒患者都有“过度清洁”习惯,尤其喜欢使用湿厕纸、药皂、含酒精的喷雾这一类“消毒式清洁”。
你觉得洗得干净,其实洗掉的是身体最后一层保护。洗完后那种“凉快、干净”的感觉,是暂时的;皮肤屏障受损后的微炎症和干裂,才是“地雷”。当皮肤屏障被破坏,神经末梢就会暴露在空气中,哪怕一点点摩擦、潮湿,都会引发瘙痒。
有些人痒了还去抓,用手抠、用纸擦,越抓越红,越红越痒,形成了典型的“瘙痒-抓挠-炎症”恶性循环。还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得了痔疮、真菌感染、寄生虫,甚至去买抗真菌药膏、止痒膏一顿猛涂。结果呢?越用越重,越治越痒。
很多止痒膏里含有激素,短期管用,但如果不是炎症型疾病,激素反而会让皮肤更薄、更敏感。还有些膏药含局麻药成分,刚开始还能“麻一麻”,时间久了就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一种过敏性的皮肤炎症),直接雪上加霜。
更复杂的是,长期过度清洁还会扰乱局部的微生态。肛门周围其实也有正常菌群,它们就像“保安”,可以阻挡外界病菌入侵。你天天用杀菌湿巾擦,杀掉的不只是“坏人”,连“好人”一起清理干净,结果是谁都能进来了。
有研究指出,肛周皮肤菌群多样性降低,和反复性肛门瘙痒症呈正相关。这不是玄学,而是真实的微生物失衡。
那到底该不该洗?怎么洗才不出事?不洗当然不行,但洗要讲“度”。肛门不是厨房油烟机,不需要天天拆洗。
第一,不要用强碱性香皂、含酒精湿巾、药皂。清水冲洗是最温和的方式,每天洗澡时用手轻轻带过,不要用力搓,不要反复擦。如果有分泌物或汗液,可以用温水冲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压吸干。
第二,避免使用高压花洒直接冲肛。这个动作在不少男士中流行,但实际上风险很大。肛门括约肌长期受刺激,有可能引发松弛问题,甚至改变局部血流,诱发痔疮。
第三,洗完要“干”。潮湿是细菌和真菌最喜欢的环境。洗完澡后,用干净毛巾轻轻按干,不要用吹风机猛吹,不要穿紧身内裤。透气、干燥、清洁,才是合理防护三部曲。
第四,有瘙痒就要看医生,而不是乱抹药膏。临床上,肛门瘙痒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如湿疹、银屑病、真菌感染、痔疮、肛裂,甚至早期肛门癌。不能单凭“痒”来下判断,更不能靠网上搜来的“偏方”去试。
一项2024年发表于《中华肛肠外科杂志》的临床调查显示,约12%的肛门瘙痒患者在内镜检查中发现肠道病变,其中包括早期肛管癌变。也就是说,那些“总是痒”的人,不一定只是皮肤问题,可能是身体在敲警钟。
我还见过有患者,肛门瘙痒三年,反复擦药无果,最后发现是糖尿病引起的病变。也有女性患者,反复瘙痒被误诊为湿疹,结果是外阴硬化苔藓,需要长期专科治疗。
所以记住一句话:肛门痒,不是小事;洗不对,是大事。很多人觉得“私密部位”的事羞于启齿,憋着不说,忍着不看。直到实在受不了,才来医院。到皮肤已经烂了,或者病变已经发展。
我们医生最怕的,不是病情重,而是病拖久了。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一提,洁癖、焦虑、强迫行为,往往和反复性肛门瘙痒症有关。国外有研究发现,患有轻度强迫症的患者中,大约有15%曾出现过肛门区域的皮肤反复抓挠、清洗行为。这不是心理问题这么简单,而是身心互相影响。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总觉得“那里不干净”,洗完还想再洗、擦完还想再擦,甚至影响到生活和社交,建议及时就医,不仅看皮肤科,也可以考虑心理行为科的评估。
你干净不是洗出来的,是护出来的。身体不是瓷器,不能天天刷。尤其是肛门这块“隐秘角落”,它需要的是呵护而不是“猛攻”。
请你记住这句话:不是所有“痒”,都能靠洗解决;不是所有“洗”,都等于干净。别让爱干净的你,变成皮肤科的“熟面孔”。
回到文章最开始那位男士,他在我们门诊进行皮肤修复治疗后,停止了香皂清洗和高压水冲,改为温水轻洗、保持干燥。三周后,瘙痒明显缓解。他感慨:“原来最该洗干净的,是我对‘干净’的误解。”
人这一生,清洁是常态,但别让“清洁”变成“折腾”。身体不是用来对抗的,是用来相处的。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玉玲.慢性肛门瘙痒症的流行病学及致病因素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3):198-202.
[2]李强,王明.慢性肛周瘙痒与皮肤屏障功能关系探讨[J].中华肛肠外科杂志,2024,30(1):45-49.
[3]陈立.肛门区域微生态环境变化与瘙痒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4):215-220.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
